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丽江旅游景区的英文公示语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景区内公示语现存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将原文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反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景区公示语翻译实践中,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增译、减译、仿译和意译翻译策略,能够使译文完整准确的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也更符合目的语中读者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提高译文质量,还可以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与培训,对于培养旅游方面的外语人才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英文小说《金银岛》的两个中译本,并对原作艺术风格进行处理,我们认为在翻译原文的风格时,既要考虑到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思维,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3.
田华 《考试周刊》2011,(80):94-95
警示性公示语是提醒公众注意潜在危险、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的公示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信息做出基本一致的反应,采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因此警示性公示语英译应以英语中警示性公示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为基础,采用"Cau-tion"、"Warning"、"Emergency"、"Danger"、"Beware"等词语的相应表达式,把原文的意图和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译文读者,从而实现警示性公示语的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杭州市的公示语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公示语的英译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受思维差异的影响而过分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引起的,具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特征,使译文不准确或不地道。公示语的英译应考虑中英文两种语言在结构、用法上的差异,应以译文文化和译文接受者的思维为导向,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功能而非形式的对等。  相似文献   

5.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因此,在翻译旅游景区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将译文读者放在首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食品说明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并吸引读者,汉英翻译时译者应在表达信息的同时重视评价意义的恰当传递。通过考虑原文内容、目的语读者期待和食品本身实际三个方面,译者可以采用强化、弱化或简化三种方式对原文的评价意义进行调节,更好地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隐喻的翻译不仅涉及概念的理解,也涉及原文和译文文化意象转换。英文经济语篇中含有许多隐喻表达,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对英文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翻译进行研究,有利于指导我们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从而促进英文经济语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公示语的调查分析发现,公示语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具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特征,译文不准确或不地道。文章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在英译公示语时参照平行文本,接着提出相关翻译策略。英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习惯放在中心位置,才能使译文得到他们的认同而产生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用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解释和指导汉英公示语翻译,并结合实例指出译者在翻译公示语过程中应经过各种"适应"和"选择"的环节,为目的语读者扫清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实现有效交际,使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汉语公示语英译的中国特色,指出在语言形式上,汉语公示语常具有结构对称的特征;在语气上,汉语公示语常具有表达直白、不够人性化的特点;从文化上而言,汉语公示语往往涉及中国社会特有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礼仪习俗、社会现象等。由于译者缺乏对英语公示语语言特点的掌握、过分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与信息内容所致汉语公示语英译中出现的问题,公示语的翻译,应以满足译文读者的信息需求与心理需要为目的,侧重于译文信息与感召功能的实现,才能达到公示语翻译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公示语汉译英是应用文翻译的重要部分,有其相应的翻译理论和原则。但在实际翻译中,由于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公示语特征的重视不够,汉英公示语翻译尚存在诸多不足。为此,本文从应用文本翻译的原则出发,结合英汉语言、文化及文本差异,在充分重视公示语注重“信息传递目的”这一特征的基础上,以译例对比的方式,探讨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以目的语读者可接受性为研究视角,对中英文版本《围城》的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中惯用语翻译欠妥译例,探讨《围城》中惯用语的翻译策略。翻译时应根据惯用语自身特点,结合具体上下文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在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翻译能力被认为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依据.好的翻译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原文的魅力,所以,如何将原语文本翻译地恰如其分需要综合考虑到涉及语言的各个方面.由20世纪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们创造出的功能理论对当今的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也为今后继续研究翻译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法律英语具有正式、庄重、严谨的特征,其翻译的忠实性要求比普通文本高.由于存在两种法系和语言的差异,为了保证译文能够通顺、地道、意义准确,译者可通过语序调换,对原文进行删减等方法创造性地翻译文本,但删减时应作充分了解,以免出错.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的透彻理解,是译文表达的前提和开端,译文表达是理解的目的和结果。本文从语义的三个层次即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实用意义出发,探讨了英译汉中语义的透彻理解对于获得翻译艺术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徽文化是中国三大文化之一,其英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目前徽文化英译中词汇空缺、句法结构差异、缺乏对"美"的文化考量等现象,译者应采用增译及意译的方法翻译词汇,构建完整的句法结构,把握原文整体意象,以满足原文的修辞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7.
景点公示语的翻译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本文以福州西湖公园公示语的不当翻译为例,从目的论视角,运用功能目的论的相关原理对不恰当的英译文进行分析,提出翻译的对策,从而改善其英文翻译的质量,并希望对其他城市的旅游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19.
汪田田 《海外英语》2012,(5):166-168,189
在对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原作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原因会影响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翻译。该文从译者角度出发,介绍"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试图证明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与"忠实文本"翻译原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20.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