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仁紡《刊谬补缺切韵》第一种,即敦煌本王韵,世称"王一".因其残缺较甚,195个韵中只有53个韵小韵字没有残缺.本文通过歌韵和去声部分对"王一"残卷和"王三"反切进行比较,得出王一和王三大体相合.并对姜亮夫先生提出的"王一"反切用字与《广韵》合者十之九提出质疑,通过去声"王一"、《唐韵》和《广韵》的比较,可以看出《广韵》的反切用字并非与"王一"合者十之九,而与《唐韵》相合者甚多.  相似文献   

2.
陈澧的今音学研究影响很大,其今音学研究的方法、结论主要体现在《切韵考》一书中.陈澧考证《广韵》反切的方法为“系联法”,通过对历代反切以及《广韵》反切的了解把握,确定了其研究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利于陈澧对声类、韵类的归纳分析,然而在《广韵》中,也还有很多与其原则方法相龃龉的情况.陈澧使用反切系联法将《广韵》切语上字分为40类,反切下字分为311类,得出既不同于中古36字母,又不同于平水韵206韵的声韵类系统,使人们对《广韵》的声韵类系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进一步认识切韵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陈澧在《切韵考》一书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音韵学及音韵研究的重要观点和看法,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古代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反切的变例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与读若、读音、直音、打比方的注音方式相比,是一大进步。[1]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调查全国各地方言、欣赏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的金钥匙。本文重点介绍《广韵》里反切上字的声母是z、c、s;j、q、x;g、k、h,在拼读出被切字声母时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里说的“古音”,是指以《广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广韵》音系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是否是以当时某地方言音系为代表的通语还是夹杂某些方言的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找出今各地方言中《广韵》音系的演化情况,正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材料,寻找线索.从《广韵》的反切上字系联规纳出来的声母共四十四个,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比较,主要是知组分为知二知三两组,照组也分为照二照三,因此比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多了八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印的《方言调查字表》不分知二知三,娘母并入泥母,照二照三分开来,喻纽分为云、以两母,共是四十个声母.李新魁先生《古音概说》中把《广韵》的  相似文献   

5.
《王三》是抄本文献,伪字累累,且有不少脱漏。而《王三》反切的校勘对考察陆法言原书、开展古汉语语音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王三》反切的校勘分两步,一是根据《王三》本身反切、《王三》切语字形、音变规律、形义关系以及韵书、字书、韵图的语音材料确定小韵反切的讹误或脱漏,二是根据先贤时哲观点、形近原则以及韵书、字书、韵图的语音材料等改正错误的反切,补充脱漏的反切,尽可能恢复《王三》语音的本来面目,使其更好服务于汉语语音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都是这么归的。自金国在北京建都以后,国势日强,宋王朝迁都杭州,偏安一隅。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向北京。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建都,汉语的发展必然形成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趋势。元周德清在总结元曲的韵律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原音韵》,明确地指出了汉语声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已经变成近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了。其分化的规律是:清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阴平,浊声母的平声字归入阳平;清声母的上声字仍为上声,浊声母的上声字归到去声里去了。入声的韵尾-b-d-g脱落,按声母的清浊和韵母的不同情况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形成了汉语的新的的声调系统。到了今天现代汉语,这个系统已经相当的稳定了。  相似文献   

7.
《唐韵》时真谆二韵分而列之,《广韵》《集韵》亦沿袭了《唐韵》的分韵,二者虽处同一时代,然而其收字归韵上却有差异。本文从韵类的角度入手,通过《广韵》与《集韵》韵类的对比,揭示《集韵》在收字归类的某些特征,并探讨收字如何归韵。  相似文献   

8.
我省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42年)声韵学家兰茂的《韵略易通》是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第一次用“早梅诗”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归并为二十,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这二十个声母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二十个声母的前身。其功绩在我国语音发展史上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9.
枞阳县东部地区方言零声母包括普通话里的部分零声母、r声母和个别l声母;方言声母是普通话的部分零声母;声母 n、l在方言里有混淆不分的现象,但有些音节则区分得很清楚.本文主要就方言声母、、n和l与普通话相对应的声母进行比较,阐明方音辨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有大量的韵书,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当是魏李登的《声类》和晋吕静的《韵集》。但是这两本书早已失传,其原书面貌不得知晓。隋朝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虽有盛誉,但是只剩唐写本《切韵》残卷。本文以《广韵》为依据,通过分析ɡ、k、h,z、c、s,j、q、x之间的变换,来解决声母的类隔切一部分问题,从而揭示这一类古今音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金代的大型字书在我国古代字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作用,然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新修玉篇》的发现和影印发行为这方面研究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新修玉篇》收字来源广泛,除照收《类玉篇海》所收之字外,又增收了《广集韵》、《省韵》、《切韵》、《广韵》等韵书所收之字,其广泛搜集诸家篇韵,增加了大量的又音和训释。从收字、注音、释义、引证等方面对其编纂体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为研究金代大型字书的编纂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琼林雅韵》的编著适应了明代中叶逐渐兴盛的南曲的创作及演唱需要。这部韵书平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依然存在,入声派入三声,其语音上的特点既不同于正宗北曲韵书《中原音韵》,也不同于正宗南曲韵书《洪武正韵》,颇有些不南不北的味道。这是由入明之后处于上升阶段的南曲积极吸收北杂剧的成份,进而演化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南北合腔(套)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戏曲形式用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入声字的处理上:入声字既可单独押韵,也可与平上去声通押,运用灵活。《琼林雅韵》平声不分阴阳,而又入派三声正是这种南曲用韵的记录和反映,因此它是一部南曲曲韵专书。  相似文献   

13.
通渭(第三铺乡)方言及周边武山、甘谷方言中,中古泥来疑影母在细音前有今读?声母的现象。在通渭(第三铺乡)方言中,泥母今读?声母的字最多;来母在细音前分三种情况:部分读?声母,部分读?声母,部分读l声母;疑影母只有少数字读?声母,其余基本读零声母。通渭周边的秦安郭嘉镇方言,武山县城关镇、洛门镇方言,甘谷县大像山镇方言、磐安镇方言与通渭(第三铺乡)方言读音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反映了共同的语音层次,差异性反映了不同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4.
张咏诗韵     
张咏是宋初名臣,以卓著的政绩闻名,文学上也有较大成就,张咏现存诗149首,通过对其诗用韵情况的分析,与《广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张咏诗歌用韵的一些特点,这对研究宋初的实际语音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表以普通话韵母为序,同一韵中按声母顺序排列,声、韵和调类基本相同,仅调值不同的字不作异读字收入。  相似文献   

16.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17.
古城方言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城方言属客家方言的一个语支,本文主要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声、韵、调系统,并与中古《广韵》进行系统的比较,以窥探其语音源流。  相似文献   

18.
中古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以下简称《中原》)里已经全部收入阴声部内。其中有部分入声字在《中原》里同时收在两个阴声韵类。比如来自中古“屋烛”韵的部分字,《中原》既收入“鱼模”韵,又收入“尤候”韵。来自中古“药译觉”三韵的部  相似文献   

19.
《韵学集成》中的喻母和疑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母和疑母在《韵学集成》中有分有合。前修时贤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考察了全书中喻母和疑母分和的基础上,得出了喻母和疑母在《韵学集成》中是两个对立的声母的结论。而且二者的分部是有规律的,喻母出现于大多数细音和灰韵洪音中,疑母出现于大多数洪音和皆、麻、庚、覃诸韵的开口细音中。  相似文献   

20.
原本《玉篇》部分抄本残卷中的书证、例证之于传世文献典籍的整理、校读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原本《玉篇》残卷所引《尔雅》这条书证材料,并以《名义》《玉篇》《切韵》《广韵》等传世字书、韵书为佐证,结合汉字俗写变异规律,考证出传世本《尔雅》“静也”条之“谥”即“”字之误。同时,在考辨传世本《尔雅》“静也”条之“谥”这一讹文的过程中,利用原本《玉篇》残卷引用《尔雅》的书证材料,校补了传世本《尔雅》的两处脱文。此种研究路径也可进一步佐证版本校勘在文献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