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代际关系书写是艾丽丝·门罗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艾丽丝·门罗以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为视角,由小见大,从19世纪中期移民代、末期新生代到20世纪初转型代、中期过渡代等四代家庭中的三类家庭代际关系为纵向线索,借助不同代群之间的代际关系勾勒出100多年间加拿大民族国家的社会建构历程。艾丽丝·门罗在小说中展现了英语裔苏格兰移民在北美新大陆殖民地文化传承模式下不同代际关系的时代性,揭示个体所处社会语境对于每一代群自身的客观影响,指出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代际冲突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以塑造女性形象见长,她在女性叙事话语下对男性形象的颠覆性描写改变了以往小说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叙述方式。作者对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男性形象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反映出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男性形象的一致特点。  相似文献   

4.
安?恩莱特在《聚会》中讲述了一个家庭三代人由于爱的缺失而导致的悲剧命运,它呈现出现代文明中两性之间、亲子之间、手足之间以及自我之间爱的缺失,表达了对家庭伦理失衡的忧思以及对健康家庭伦理的诉求。在恩莱特看来,“爱”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原则,是救赎伤痛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作为时间艺术的小说,其叙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叙事与时间的研究主要是从"故事"与"话语"的关系入手,揭示"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在《白包山》中,艾丽丝·门罗利用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差异,发挥时序、时距和频率的叙事功能,构建了一个看似错乱实则清晰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哈金作品《等待》中孔林的三角恋爱关系从伦理身份、家庭生态关系,客观伦理环境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孔林与妻子淑玉和情人吴曼娜三人之间20年的感情纠葛经历既构成小说的叙事线索,同时也是两条分明的伦理线。通过对这两条伦理线的梳理,论证在小说中所描绘的特定年代背景下社会各种扭曲伦理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人性的异化和伦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将“家庭伦理”作为方法去考察2021年度的短篇小说,可以更深入地讨论中国家庭秩序的变迁对整体社会结构尤其是时代情感结构的影响。在短篇小说的创作肌理中,作家对于家庭伦理关系浓墨重彩的书写,不仅是对一种叙事策略与手段的呈现,更是他们凭借创作而介入现实的一条“抗争”或“寻觅”之路。  相似文献   

8.
叙事视角是叙述者采取的态度、立场、角度和倾向性,直接关系到叙事本文的情节结构乃至主题阐释策略。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是一种以女性观众为收视主体的日常生活叙事艺术,从女性视角出发建构当代女性形象自然而然就成为最主要的诉求。然而,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早已积淀成一种深厚的集体无意识,参与着一切文本的建构,为女性叙事构筑了一道道厚重的历史藩篱与话语困境。所以,寻求与男性视角叙事进行平等对话的机制,创造出更契合时代、更富含人文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是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亟待解决的美学课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今英语文坛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艾丽丝·门罗通过对女性人物和心理的深入挖掘,书写了一个个细腻纯粹而又接近人性的故事。在人与人微妙曲折的关系中窥见出人心深处隐秘的伤痛。门罗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伦理关系的温和状态,将其以破坏消解的方式加以呈现。粉饰的理想化模式被颠覆,代之以残酷绝望的孤独清冷,使其作品带有一种强烈的幻灭感,直逼人心。  相似文献   

10.
汉调二黄《五女拜寿》是一部劝孝诫逆的家庭伦理剧。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规范为参照,可以发现该剧折射出传统家庭在亲子伦理关系、夫妻伦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部分疾症。梳理并揭示出这些疾症,对促成传统戏曲《五女拜寿》在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再生,对探索传统家庭伦理完成现代转型的路径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以短篇小说享誉欧美,获奖无数。2013年10月,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她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这主要得益于艾丽丝·门罗作品严肃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但和她的叙事策略也不无关系。通过特意淡化故事情节、灵活运用叙述方式、巧妙变换故事节奏、精心营造故事悬念等杰出的叙事策略,艾丽丝·门罗的小说焕发出简洁精致、不施铅华、细腻优雅的风采,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个性伦理是商界小说中所蕴含的一种主要伦理价值取向。世纪之交中国长篇商界小说一方面在经济叙事、婚恋叙事等叙事景观中表现出伦理主体个性张扬、激情放纵的两种个性伦理价值观,另一方面又通过伦理主体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寻找到了自救方式。  相似文献   

13.
当下家庭婚恋影视作品较为红火,在叙事结构安排上,呈现了和谐型、离散型、重组型等不同样式。作家们通过剖析家庭的复杂关系,寻找传统中国家庭特有的婚恋特征,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14.
"家-国一体化"叙事是中国影视艺术的重要叙事特点,具体表现在:1."伦理泛情化"的叙事策略;2.着重于"家庭"、"社会"、"政治"的三种叙事结构;3."交融性"和"交叉性"的二种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5.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自传体小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以20世纪40年代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小镇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黛尔的成长经历。其中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思考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敬畏自然、关怀动物、在精神上与自然认同均体现了门罗对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拨。  相似文献   

16.
韩国家庭伦理剧以其平实、细腻的叙事语言展示韩国百姓生活范式,受到我国青少年的喜爱。剧中蕴含的韩式文化元素也对我国青少年的文化需求产生了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分析韩国家庭伦理剧的文本特征入手,论述了其与我国当代青少年家庭伦理文化需求和文化"边际人"人格需求的关系,并从家庭伦理文化和本土文化传承的角度探讨了韩国家庭伦理剧对我国青少年文化需求的涵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广南 《海外英语》2014,(17):220-221,231
随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女性主义叙事学已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交叉性路口”(“the intersectional future”,Susan S.Lanser,2010)。处于“交叉路口"的女性主义可以与跨越时空的叙事模式互为映照,从而创造出一种叙事学。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带着自身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社会身份,常用“交叉性”的时空转换叙事手法解剖小说女主人公的“交叉性”多重社会身份影响下的生活状态。用“交叉性”概念解析门罗作品,不仅为描绘“交叉性女性主义叙事”“多维坐标”提供了案例,也为“门罗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新写实"姿态存在并具有一定先锋意识的作家方方,其书写的家庭亲情的人性撕咬,无疑颠破了传统伦理的道德规约。直面叙事伦理的荒原性叙事法则,方方书写的是一个个被肢解得体无完肤的人性恶和伦理失范的故事。从先锋意识这一切入口,对方方笔下的伦理失范叙事作一整体的观照。  相似文献   

19.
钟丹 《文教资料》2020,(9):23-24
《庇护所》是艾丽丝·门罗最新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聚焦中年女性生活困境的短篇小说。小说的显性进程,是女主人公不遗余力地把家营造成丈夫的庇护所。表面上,女主人公极度克制情感,完全丧失自我;但贯穿小说始终的隐性进程,是对男主人公彻头彻尾的讽刺,揭示了女主人公无声但坚决的反抗。这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颠覆了男女主人公的家庭地位,更好地传达了门罗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女性主义叙事学已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交叉性路口”(“the intersectional future”,Susan S. Lanser,2010)。处于“交叉路口"的女性主义可以与跨越时空的叙事模式互为映照,从而创造出一种叙事学。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带着自身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社会身份,常用“交叉性”的时空转换叙事手法解剖小说女主人公的“交叉性”多重社会身份影响下的生活状态。用“交叉性”概念解析门罗作品,不仅为描绘“交叉性女性主义叙事”“多维坐标”提供了案例,也为“门罗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