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正>何妍:俞教授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深化改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素质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地区和学校也已经在开展“六育融合”“六育同构”等探索和实践。厘清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总体上讲,您是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想要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核心要义。在我国,“五育并举”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内容,都与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契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文章从农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对“五育并举”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以德育为中心,体育和艺术为核心,劳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建设和未来农村小学课程的发展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俞国良  靳娟娟 《教育研究》2022,43(1):136-145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开发心理潜能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融合,必须厘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关系。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智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体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质基础,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组成的内在系统的发展、维持和修护。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重拳齐发、双向建构,是铸造新时代大格局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一种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肩负时代使命与责任,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通过打造“一个目标”“双育理念”“三维互动”“四级体系”“五重保障”“六项举措”的“123456”心理育人模式,落实“一心五环”、靶向治疗的育心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五育”实施不平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是对教育本质属性的回归。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针对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现象,探索“跟进式”培育路径,即“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教育资源整合、家校社联合”,旨在有效弥补劳动教育发展短板,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7.
宋闽莉 《教育》2024,(10):57-59
<正>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成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五育融合”教育。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师适时了解学生课堂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一种有效反馈。小学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展教学,进行科学的课堂评价,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五育融合”教学简述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发展,是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传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的一种扩展和完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如心理健康课、心理辅导、团体训练等,目前校园心理剧成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即通过融合的形式实现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育人能力,是对新时代“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路径,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在“五育”之中,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协调育人价值,是“五育”的主要突破口和“五育”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劳动教育是融通五育的粘合剂,劳动教育需与其余四育建立有机链接,形成融合互动,谋求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全国教育大会确立“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要求高中物理课堂以五育融合为抓手,以课堂育人为目标,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深度变革。通过高中物理知识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可以实现五育的相融相通,发挥五育的优势互补作用,体现五育的综合协同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五育融合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整体发展,以“整体的教育培育整体的人”是开展五育的逻辑起点。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内容,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当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本质理解偏差、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足、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成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在五育融合视野下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应确立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强化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设计、打造“三力整合”育人格局、构建实践取向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一体化的心理服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贯彻落实该项行动计划,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方法的运用,也要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从心理育人角度审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矫正性偏好、价值中立、学科模式以及单纯的心理学取向等误区。为此,需要进一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地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融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彰显心理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俊 《青海教育》2022,(12):27-28
目前,各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本,以课程标准为纲,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推进大思政、学科课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五育融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据此阐述了依托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开展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按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和我国教育学界所认同的观念,健康主要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健康教育也就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全面发展教育则指德智体美劳“五育”。近年来,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国家教委专发文件要求大、中、小学一律开设健康教育课,而同时一些心理学专家认为,单开身体健康教育课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提  相似文献   

15.
开展高职课程建设是加快“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基础,通过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为“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均衡、协调、全面和安全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实现课程建设和“五育融合”教育共同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五育”并举,教师在把握整体育人的完整性、复杂性和生成性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爱阅读、善阅读是实施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者可以阅读、融通五育培育要素,蕴德智体美劳等育人点于学生阅读实践的深刻体悟中,让学生在基于阅读感知、理解、思辨和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五育协同转化与整合。  相似文献   

17.
宁本涛  樊小伟 《中学教育》2020,17(2):107-112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就“五育融合”的基本内涵、政策导向、理论探索及实践路径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梅亚萍 《江苏教育》2023,(52):21-22
<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强调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动员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医院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在认真落实这一战略要求时,我们应努力构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精准把握好“全”“育”“人”三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五育并举”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根据高等院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教学生态学理论,从教学生态因子、组织生态因子、环境生态因子出发,构建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生态系统,并通过“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教学内容、环体-系统内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探索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助力新时代高校“五育并举”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开发更加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能够实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深度开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对“五育融合”和“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深化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有助于学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智育固本、德育铸魂、体育健体、美育浸润和劳动淬炼工程,焕发劳动教育的人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