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对重庆市两所高师院校在教师专业化下,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演变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两所院校物理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越来越重视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增加,课程丰富、类型齐全,分流课程设置是高师物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重庆市两所高师院校在教师专业化下,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演变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两所院校物理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越来越重视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增加,课程丰富、类型齐全,分流课程设置是高师物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地方高校转型期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宁夏师范学院等6所院校为研究对象,应用比较研究分析法,对比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分、学时等数据要件,析出共性特征及个性差异。探索高职本科与创新性发展,重新定位本科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确定课程学时、学分在2400-2550学时,140-155学分之间;理论与实践课学时比例调控在1∶0.13;重构通识教育课与专业基础课、教育科学课、教师资格认定课、职业教育方向课必修课、职业教育方向课选修课的学时或学分比例为1∶0.65∶0.5∶0.12∶0.20∶0.18。构建一个课程结构合理,学时比例恰当,课程内容之间有序、协调、衔接性好的全新的地方本科高校高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2025”与“新工科”工程教育使得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工科教育前后的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以2014年与2022年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从课程设置的演变特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占比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演变的规律,为同类型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同科学院、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四所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分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时学分、主要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总结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进一步构建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优秀的专业化的地理师资。教育类课程是促进培养目标实现、充分体现师范特色的重要专业课程。然而,多数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仍然存在所占学分比例偏低、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衔接不够等状况。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河南大学的实践,探讨了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优化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以期对其他高校的教育类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燕飞 《文教资料》2007,(23):24-26
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来看,独立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培养是一个总体趋势;同时各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目标进行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同时,各校在本科阶段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学分/学时紧张、设计容易操作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师院校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求更为合理的本科培养方案,构建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专业体系,文章收集了我国7个地区26所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其所在院系、学时、学分安排、课程体系结构等六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并对新时期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思考定位,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四所高师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发现其课程设置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提出以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1年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为基本依据,协调课程学分比例、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等相关建议,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实施,以及教育部针对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颁布指导性教学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统一全国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办学思想和提高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学(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落实教育部要求,地方高等院校以"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修订新的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结构比例、课程名称、学期和学时学分安排等,在各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时,地方性差异所产生的公共课学时量偏大、专业入学考试主要科目的设置对入学后公共课开设的影响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思考与改革。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课程改革的实例中,发现日本高校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体制上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增设创造性教育科目,使其与专业科目相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课程结构,同时重视智力和能力以外的情绪、意志的培养,是以知、情、意三者和谐发展为根本的创造性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校课程的变化与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高校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数量的增加,高校的课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高校评价的主要内容,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相互融合,通识课程的发展。高校课程存在以下主要矛盾: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矛盾、规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矛盾。高校课程有如下特点:重视在现实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重视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研究,发现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exploring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s been institutionalized. Efforts to build localized curricula that fit the realities at each institution have shifted from focusing on quantity and structure to emphasizing curriculum quality assurance based on teaching evaluation by stud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Fudan University’s teaching evaluation data shows that some liberal arts core courses offered by technical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s are too specialized, while some offered by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and languages departments lack rigor. Student evaluations of such courses therefore tend to be low.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beral arts courses can begin by examining both teaching evaluations by students and course grading, starting with the less rigorous courses for non-major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beral arts courses can begin with the courses that are too specialized or lacking rigor based on both teaching evaluations by students and grad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4.
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在英语教学界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授课内容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与一类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资金、师资和生源上都无法效仿他们的课程体系。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另辟蹊径,在明确目标职场定位的前提下,通过对目标职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技能需求分析,打造以英语专业+通用商务英语+双语商务知识为主,特殊用途商务英语为辅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中端职场需求的"实干型"人才,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系统核心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缺乏关联性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缺乏系统、整体的认识。为此,构建一套适用于地方本科院校系统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着眼于系统性与整体性,强化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衔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各门课程间的关联,巩固加深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系统能力。该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可向应用转型的二类计算机本科专业推广,其构建思路、方法可为其它专业系统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高校本科STEM教育课程的发展为我国STEM课程建设提供了分析样本与经验参考。经分析,吉林省32所本科层次高校中仅有13所开设了STEM教育课程,在所开设的STEM教育课程中,课时分配与资源配置存在着不足,此外,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创新性不足,STEM教学给予学生的帮助不多。总体来看,吉林省高校本科STEM教育课程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政策落实仍需加强,二是课程资源仍然缺乏,三是课程评价仍不完善。未来在发展中需要在以下四方面深化:一是普及教育政策,二是丰富课程资源,三是扩展课程评价,四是强化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的关键与核心,高质量的课程是落实和实现通识教育育人理念和目标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凸显的课程设计理念稍显落后、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课程模块组合有待优化、课程实施方法相对单一、课程评价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制约了通识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不利于高校一流本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从理念、目标、模块、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通识教育的建设现状进行完善与调整,促进通识教育课程育人作用的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导致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和设计。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探索一种融合传统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增强了专业教育的实际应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及改革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弊端。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整体,着眼全局,对课程体系实施整体性改革。依据所确定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在选择上应更注重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和前瞻性。课程评价应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课程结构要遵循课程设置的规律,依据课程目标要求,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