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就自主学习、语言积累和创造潜能等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点谈点个人看法。一、自主学习——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自主学习,简单地说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正是基于此,提出…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使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理念。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笔者立足于《新课标》的学习,就自主学习、语言积累和创造潜能等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点谈点个人看法,与同仁共磋。一、自主学习——语文教学的新理…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来,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许多理念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同时,聋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许多理念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同时,聋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如今,我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为此,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语文教学当中,如何认识与实施这一基本理念呢?  相似文献   

8.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列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出版社S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发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中这样写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大亮点,小学语文教师也正在竭力地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形成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文章从研究自主学习的背景、自主学习的意义、自主学习的内容三方面,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探究学习模式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在中学体育课学习中采用探究学习模式的意义。其次,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学习,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素质培养等方面,对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探究学习模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海娥 《天津教育》2021,(4):101-102
近年来,新课改不断深化,教育模式不断更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就要结合教育部改革的需求,采取合理的措施,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将群文阅读法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而起到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也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提升理念、精心备课,课堂上发挥聋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方式上体现聋生特性和语文味以及面向全体等五个方面,相信我们一定能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聋生语文素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系列崭新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母机,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成败休戚相关。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立足点,以《标准》为依据,在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化学教师可利用化学学科特点,采用生成性的教学;挖掘化学教学资源,采取反思性的教学;把握课程理念,重视基础性的教学;关注三维目标,注重全面性的教学;突出学生主体,构建探究性的教学等策略实施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与会者围绕"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生长点,如"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主要表现为服务学生和学校的新理念、资源整合的新策略、凸显施行的新主题和科目整合式微型课程开发的新路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深化和聚焦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教育的核心科目上,从而引领人们超越一般性的教学改革论说,进入活生生的各个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层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教师期待"的新观念,"互惠性院校协作"、"行动学习"、"文化建构"和"课堂问题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任强 《天津教育》2021,(4):120-121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我国教育事业也进行了很大的革新与发展。各个学校和教师都在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与优化。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理解,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聋教育先后经历了以1956-1957年聋校班级教学计划、1984年教学计划、1993年课程计划、2007年课程实验方案和2017年课程标准为代表的课程变革。在此进程中,聋校课程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本土化课程探索再到中国特色聋校课程体系建立的内在发展逻辑。这个过程既是聋校课程与普通学校课程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兼顾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和学校特色发展的调适过程,是培养社会公民的一致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特殊需要的平衡过程。经过70年的发展演进,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聋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学校美育教学系列改革和笔者17年实地调查、13年顺序性音乐教学研究,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是高质量的音乐课堂,是扎根中国大地、遵循美育特点的高效能课堂。推进新时代中小学音乐课堂变革,有四个经验值得关注,即站在中国大地变革音乐课堂、遵循美育特点变革音乐教学、牢牢扭住中小学生发展音乐素养这个核心、用整体发展理论引领音乐课堂变革;有四个对策值得重视,即更加注重学习者中心,更加注重价值育人导向,更加注重深度教学理念,更加注重科研引领。希冀能够为新时代加快推进基础音乐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和学校美育现代化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