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学期开始了,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语文课本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地拿起来翻阅着。啊,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金色的鱼钩》,使我深深地感动了。《金色的鱼钩》主要写的是红军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走出草地,将仅有的食物让给病号,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文章语言简练,朴实无华,记叙真实而生动,使人仿佛置身在那个年代的生活当中。看完以后,我深深地感动了。老班长啊,当指导员向你布置任务时,你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当三个病号吃不上东西时,你整夜合不上眼;当你钓到鱼时,你让给病号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骨头;当小病号发现你的秘…  相似文献   

2.
我读了《金色的鱼钩》后,很感动。这篇文章记叙了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40多岁的老班长带着3个病号艰难地走着。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就找野菜,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县初中招生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根据《金色的鱼钩》的主要内容,代替课文中的‘我’写一封信,向北京革命烈士纪念馆介绍过草地时,老班长为了照顾‘我们’三个病号,不惜牺牲自己的经过。”要求全文不少于300字,也不得超过600字,并提示了《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规定了受信单位、写信人及写信日期。为什么出这样的一道题?我们命题小组原来的意图是打算通过这道作文题,考查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  相似文献   

4.
教《金色的鱼钩》这类篇幅较长的课文要把握两点:课文特点与单元重点。《金色的鱼钩》通过对老班长精心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自己却牺牲了的叙述,表现了他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高贵品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无法直接刻画老班长的内心,故而较多地描写其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外表因素。同时该文系阅读课文,宜用半扶半  相似文献   

5.
一、分析课文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对题目理解得透彻,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又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时恰当选材、组材。为什么学生作文时,总有脱离题目的现象呢?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审题能力不高。为此,我在讲读每篇课文时,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审题,来弄清作者的选材范围、重点及所要说明的主题。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弄清它是以什么命题的;分析这个题目的意义,然后为学生留下思考题:这篇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呢?在分析讲读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题目的作用,学生就会感到这个题目能突出反映人物的高尚品质。最后在出示几个文题:《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老班长用鱼钩挽救三个病号》、《老班长不喝鱼汤》等让学生对比,这样学生就不难发现《金色的鱼钩》这一个文题最能突出课文的中心思想,了解了文题要为中心服务的道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相似文献   

6.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叙事写人,突出了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外表和内心”。故事记叙了长征途中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纵情讴歌了老班长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这篇课文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特点及艺  相似文献   

7.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老班长为了党交给的护送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的任务,最后不幸牺牲在草地边缘的事,歌颂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时,教师若能紧抓作者描写他们三次喝鱼汤的情景,引导学生读、思、划、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中心,便可达到长文短教,省时高效之目的。第一次——病号“吃个精光”  相似文献   

8.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过程中 ,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 ,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 ,你吃啊 !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 ,教师说 :“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 ,自己啃鱼骨头 ,直到眼睛看不见了 ,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 ,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 ,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 ,会有怎样的感受 ?让我也试读一次吧 !”教师哽咽着声音读 :“老班长 ,你吃啊 !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 !”教室里格外沉静 ,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议,边读边练外,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动学生释疑解难,以求创造最佳教学效果。学生根据课文各段的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 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老班长接受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的任务,为什么要描写老班长的外貌? 2.《草原》一课把草原景色写得那么美,为什么在草地上战士们却受到了饥饿的威胁? 3.三个病号为什么只有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的秘密? 4.课文开头写老班长对人特别亲,但为什么后来对小梁说话又变得严厉起来?  相似文献   

10.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 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 事。本文借物喻人,“借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 的金色光芒”,透过老班长衰老的外貌,反常的神态,矛盾 的行为,展示了老班长一心为伤员着想,舍已救人的美好 心灵和闪光形象。 衰老的外貌 文中以老班长外貌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老班长出 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不到40岁的军人,本应是身 强体壮而他却驼背,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 得未老先衰,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红军战士。他为照 顾三个伤员过草地吃了不少苦,随着故事的发展,老班长 的外貌越来越衰老;三个伤员一天天瘦下去,可他比几个 伤员瘦得还厉害;他昼夜劳累,把眼睛给熬坏了;这样下 去,他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临死之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文章讲述的是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为已经得肠胃病的3个小战友能吃上东西,走出那无边无际的草地而壮烈牺牲的事。教学意图教育学生学习忠于信念、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九册语文时,看到其中三篇《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我的心事》)都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我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熟悉内容,在掌握课文内容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讨  相似文献   

13.
省略号是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但在语义表达中往往具有“言尽而意犹未尽”的作用。笔者就小学语文教材的例句,分类说说省略号的修辞作用。一、表示想说而又未出口①“老班长,你怎么……”(《金色的鱼钩》) ②“光知道玩?不,我是有理想的,我要当……”(《小五更>) ③“哎,你这人真是……””(《高大的背影》)  相似文献   

14.
<正>【技法指津】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它能使分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我们怎样来选择叙事的线索呢?以实物为叙事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让一个具体的"物"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把全文的材料贯穿起来。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就像《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就是以"金色的鱼钩"作为叙事线索,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用鱼钩钓鱼给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吃,照顾他们过草地,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长征》精彩的片断。 2.谈谈观看《长征》片断的感受。 3.回顾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征的故事。(《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结合你的理解,用|画出停顿,用·点出押韵的字。  相似文献   

16.
笔者承担了省级课题“结合课文 ,延伸读写”的实验任务 ,在具体的实验探讨中 ,颇有收益。现介绍“结合课文 ,延伸读写”三法。一、“由此及彼”法即着眼于写法的迁移。让学生根据学习的范文能够举一反三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或者典型的句式、段落 ,进行练笔。例如 ,课文《金色的鱼钩》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的心像塞了铅块似的 ,沉重极了。教学中 ,我让学生细读这句话后 ,启发学生 :当自己的心情难过、很乱时 ,或者着急、紧张时 ,或者高兴、舒心时 ,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打比方的形式来形容。这样一点拨 ,学生思维的闸门打…  相似文献   

17.
《金色的鱼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学生很喜欢读,但文章较长。针对这样的课文,可以采取抓主干、赏枝叶、整枝嫁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一、缩写课文——抓主干根据学生喜欢读这篇文章的实际,让学生反复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示,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出课文大意(即老班长接受任务——第一次吃鱼汤——发现老班长不吃鱼——老班长不吃鱼的原因——命令我们吃鱼——老班长牺牲——保存鱼钩)。只要求学生把握住文章基本的内容、基本情节即可。这样一来,一篇较长的课文便露出了筋骨。同时,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写出了课文的大意,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和抓主要内容的能力。二、再现情节——赏枝叶《金色的鱼钩》一文情节十分感人。特别是“我发现老班长不吃鱼”、“老班长讲不吃鱼的原因”、“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等地方更是如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已被大家认同,但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在教学行动上。《金色的鱼钩》一故事性强、感情色彩浓、且篇幅较长。教学时,我采用了依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感悟交流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做了回主人?  相似文献   

19.
生:《金色的鱼钩》结尾一句写“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老师说这叫点睛之笔,为什么称作“点睛”呢? 师:这个说法出自一个典故。我国梁朝有位画家叫张僧繇,擅长画龙,他在金陵安乐寺  相似文献   

20.
红色革命经典,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段历史的印记,它的人文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容忽视的。翻开曾经的语文教材,《金色的鱼钩》《草地夜行》《狼牙山五壮士》……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少年来感化了我们的思想,感动了我们的心灵,更感染了我们的行动。然而,当那个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