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邓倩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9):101-105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对西部1 1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远离图书馆,其文化生活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道德的理想价值判断与道德现实评价出现严重错位;文化知识面狭窄;文化生活平淡;闲暇活动单一。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留守儿童远离图书馆的原因,并对西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12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文化生活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阅读时间不足、纸质阅读渠道狭窄、数字化阅读增加、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环境欠佳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强化舆论导向、搭建亲子阅读服务平台、建立校本阅读机制、改善农村图书馆的设施、建立特色数据库等4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什么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的数量不断增长,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在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爱香 《河北科技图苑》2007,20(3):15-16,80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而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需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文化关怀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补偿教育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品德、行为和智力发展形成正面影响.通过调整农村书屋资源构成、设立补偿教育监管人员,联合乡镇图书馆和家庭,构建多角度、不间断引导留守儿童向上的补偿教育环境,规范留守儿童思想、行为,以达到提升其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效果的目的.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图书馆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倍受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他们虽有父母,却从小生活在父母不伴左右的处境中,他们虽有父爱母爱,却无法时刻享受,他们生活在一个"爱似乎很近却很遥远"的世界里.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进行分析,论述图书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留守儿童开展文化扶贫和关怀.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身心健康等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就图书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与服务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试论乡镇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性化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本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乡镇图书馆可以开展的人性化服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区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镇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目前山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县级图书馆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构建连锁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晶莹 《图书馆》2007,(5):132-133
通过县级图书馆与乡镇图书馆(室)实行连锁服务,整合城乡文献馆藏资源,满足农村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创新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形式举措。  相似文献   

12.
社区图书馆在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缺失,大量进城农民工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而是处于边缘状态,沦为城市的弱势群体。社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共文化机构,社区的教育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在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主要体现在:为农民工提供平等与免费的公众服务、免费教育机会、多元化的城市信息和公共交流场所;提升民主素养,培养其公民意识;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促进其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农家书屋对活跃乡村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起到较大推动作用。书屋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领导重视程度、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学习理念、读者利用、阅读指导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成为书屋发展的瓶颈。运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目前我国农家书屋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挑战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其相匹配,构建起农家书屋发展战略模型,并探讨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由于农民流动而产生的特殊弱势群体。通过对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不高,知识面狭窄,闲暇生活单一,缺乏科学的阅读行为,文化生活满意度较低。在此基础上,分析留守儿童文化生活面临的主要困境,并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图书室是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建设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借助农村图书室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文章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图书室为研究对象,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并从图书室建设、购书、管理、经费等方面提出农村图书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6.
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在理清基本样态的前提下寻找实践路径。文章以成都、重庆乡镇综合文化站41位工作人员的访谈资料为基础,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振兴基本样态与实践路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文化振兴是以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为导向的,基本样态包括以文化站设施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形成别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场景;第三方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文娱活动、讲座、培训等作为内核,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于场域理论视角,要注重发挥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促进作用,要积极培育文化人才,注重村民“惯习”改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7.
Open defecation persists as a global health problem despite efforts to build and implement better toilets. Based on nine focus group meetings held across two communities in rural Uttar Pradesh, India, this study shows that open defecation is a symbolic practice contributing to soci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formation. Major themes were derived regarding the positives and negatives of open defecation and latrine use. Open defecation was considered as a means for social communication, particularly for girls and women, and not necessarily as a healthier practice. Issues of politics and class relations emerged, with lower caste people expressing the lack of or poor quality toilets. Yet the persistenc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played a part in people’s preference to go out to the field to defecate, especially for women to sustain their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men to sustain their masculine identity. These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on aspects of open defe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ngoing sanitation movements.  相似文献   

18.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治理是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及路径。发达国家乡村文化治理起始时间早,治理模式较为完善,与其相比,我国乡村文化治理模式还不成熟。文章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典型发达国家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力图汲取其优秀经验并进行本土化实践:以法律为支撑,坚持系统发展观念以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合理开发乡村文化,发挥乡村文化治理村民的主体地位;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乡村文化治理模式现代化,进而推动乡村建设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