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领导体制是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政关系为突出表现的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是高校内部领导体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梳理建国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历程,尝试归纳其在党政关系上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依法治校的角度对我国高校现行领导体制中以书记和校长为代表的党政关系之间的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国办高等学校法定的领导体制。这一领导体制,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的办学性质、高校领导体制演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教育体制也不例外。日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形式与内容,对高校领导的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高校为研究背景,本文对高校管理者的领导行为进行探讨分析,结合领导学中儒家思想、柔性管理、服务型领导理论,提出加强高校领导队伍建设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高校行政管理干部“双肩挑”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双肩挑”领导管理、科研难以并重,行政科研效率双双下降。这些弊端限制了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行政领导“双肩挑”何去何从倍受争议。本文从“双肩挑”历史嬗变入手,分析其问题所在,从而试图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高校发展的“双肩挑”高校行政领导选拔和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5.
谭银 《华章》2011,(15)
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作用日益突显,高校领导被赋予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对我国高校领导权力的监督缺乏长效机制,高校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来预防高校腐败的发生和追究高校领导的责任便成为我国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抽样调查了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和领导技能的整体状况;比较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毕业院校的高校管理干部领导力方面的差异。从整体状况来分析,高校管理干部在领导行为方面更倾向于关系维持,在领导风格方面更倾向于民主型,在领导技能方面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较高,管理技能稍弱。从差异性来看,男性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技能比女性稍高,偏爱权威型的领导风格且对任务维度更为关注。文科和理工科背景的管理干部的领导力状况差别不明显,但后者更关注任务维度。然而,毕业于重点与非重点院校的高校管理干部的领导力状况没有明显差异。因此,高校在遴选管理干部时要消除专业背景和毕业院校与领导力相关的一般观念,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女性干部的管理技能,并给管理干部更大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民办职业高校的发展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民办职业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主张管理理念和措施要随实际情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主张管理服从并服务于变化了的实际,符合现阶段民办职业高校的管理实际和发展前景,能够对民办职业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基于这一背景,笔者致力于对基于权变理论的领导风格与组织变革如何运用于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实证的方法论证针对权变理论下的领导风格和组织变革对提高我国民办职业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解决现阶段民办职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实行领导问责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高校管理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科学化以及长效化的制度和象征。文章从厘清高校领导问责制基本内涵入手,在分析我国高校实行领导问责制的困境基础上,进而提出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9.
新公共服务视野下高校领导角色之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高校领导角色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嬗变。在特定时期,高校领导角色的准确定位,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高校领导角色主要由政治家角色、管理者角色与教育家角色构成,这种综合性角色内含着角色的缺陷,如集权引发的缺陷、效率导向引发的缺陷,及角色伦理冲突引发的缺陷。在新公共服务的视野下,为弥补缺陷,我国高校领导角色应向教育家角色、服务者角色、重塑的管理者角色和淡化的政治家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在简要介绍国外大学校长绩效考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领导绩效考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完善和优化我国高校领导绩效考评体系进行理论思考,以期为实现我国高校领导绩效考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理解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全面工作,具有对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校长具有对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实施党委的决策并主持日常行政工作。校长负责是以党委领导为前提的,校长负责是落实党委领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领导经历了从“管理”到“经营”的领导理念转型,从“操作”到“运筹”的领导方式转型,从“执行”到“竞争”的领导能力转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和谐”的领导理念、“调节”的领导方式、“完善”的领导能力将成为高校领导孜孜以求的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3.
阮航  鹿鹏 《高教论坛》2022,(4):77-81
我国高校当前所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于我国高校发展需要的高校领导制度。以国家建构理论与大学治理理论交叉形成的“国家—社会”的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对我国高校领导制度变迁的特征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新时代我国高校将在未来进入并长期处在“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之中,高校应顺应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把制度的建设和革新工作聚焦于国家和高校的治理现代化之上。  相似文献   

14.
伊鸿慧 《双语学习》2007,(10M):124-124,126
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高校自身特点,讨论高校管理中的领导艺术和沟通技能,对新的管理理念下领导者的素质进行分析和探讨,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压力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七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时期.内外因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外界的政治因素是影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直接因素,而政策法规是高校内部领导体制转变的标志,其中经济因素则起基础性的作用。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的内在依据是权力划分问题,在高等学校内部,除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党委权力与校长权力的不同划分之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不同划分与行使也是影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另一潜在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现行领导体制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谏 《教育与职业》2005,(23):13-15
本文在充分肯定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功效的基础上,剖析了这一现行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并探讨了在目前政治框架和法律框架下,对现行高校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和管理高校能力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两个重要构成因素。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贯彻落实这一领导体制的核心和要旨,在执行中必须明确党委和行政的定位,科学划分党委的领导职责和校长的行政职权;正确处理党委书记和大学校长的关系,规范党委的定期换届工作;切实加强党委和行政制度匹配建设;并加强高校学术权力建设,避免行政权力对其进行干涉,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这种领导体制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规定的,是党对高校领导体制的科学经验的总结,既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又有利于发挥校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举办的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需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本质内涵,正确处理“党要管党”与“党管学校”、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和学校民主建设,切实改进党委领导方式,合理配置高校内部权力,实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20.
网络监督与高校领导办学治校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媒介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更方便、更真实、更快捷、传播更广、舆论监督影响力更大等特点。高校领导行为的网络监督主体是教师与学生,网络监督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常态;网络监督对高校领导的领导行为改变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对提高高校领导的办学治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领导应以积极的心态认识和接受师生的网络监督,并以有效的措施解决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