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法律至上是一种历史概念与文化传统,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法治的根本原则。法律所以至上在于良法本身实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中所蕴含的仙在之德。发挥德治的作用必须在法律至上的原则下,对传统德治进行改造,使其与法治相匹配,为法治服务。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治精神的建构是以一定的国家独有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现代法治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中国法治进程,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也要重视对中国传 统法律文化的扬弃。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价值取向、内容和形式方面都蕴含着现代法治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历史和传统是无法割裂的,传统注定要对现实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完全摆脱与过去传统的联系。任何法治的构建都离不开自己的传统,中华民族本源的法律文化是构建现代法治不能割舍、不可或缺并起决定作用的内源力,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尊重中国传统,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中找寻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容与对立,探讨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桂红 《天中学刊》2004,19(6):29-31
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现代的法治社会,不仅需要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还需要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流思想的中国,孕育出来的是重德轻法的主流思想,由于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以儒家文化为视角,通过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探讨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意识,有利于构建与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传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处理。本文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涵义和特征着手,分析了它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几点冲突,据此论述了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继承与改造,以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冲突是阻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冲突,根据中国现实,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形成当代中国的法治观念,以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显的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表现为宗法等级、皇权至上、法律工具主义、对个人权利漠视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这就需要重塑与现代法治相符的现代法律文化,即对权力制约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当然,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吸收,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固有载体来表达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又缺乏法治传统的大国进行法治建设,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是空前的。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主政者和全体公民能否真正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能否真正认识到现代法制所蕴涵的价值意蕴,其中,执法者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对法制建设的成效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本文则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法学学者21世纪以来在法学期刊以"中国"为关键词发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作者发现,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的研究在新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特色,虽然在方法上依然将西方法学理论作为分析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论依据,但固有的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视角在不断弱化,突出表现在更为深入地剖析了"法治"原则的西方局限性,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的视角分析与论证"法治"等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中西之间的法律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双向交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法学基础教育侧重于将法学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晓法学的基本概念、构成要件等等。这种传统基础教学有利于学生短期内强行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功底,但是这种教学的弊端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生跨入社会后的应变能力不强,作为法律教育的受众特征不明显,在应对社会问题方面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法律素养。基于此,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特别是行政法这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中,应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侧重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真正实现法律教育作为社会精英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应当科学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不同遗产的性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取舍,将其中合理因素加以继承和改造,为现代的法制建设服务,实现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导的价值取向。无讼价值观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经济社会政治基础。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成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树立公民法律信仰等方式和途径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律史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承担着传承传统法律文化、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法律文化素养的法律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该课程的教材体例、内容尚不能完全满足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制度史与思想史分开设置,人为切断了二者的有机联系;课程以断代体例编排,体系杂乱;教材内容陈旧等等.其重构方案是:将制度史与思想史合并为一门课程;取总论与分论的编排体例;更新内容.将新中国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融入其中;进一步消除左的阶级观的影响,将当前法制建设可资借鉴的传统法内容在教材中做充分的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这是与西方法理的一大感象区别。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诸法合体,刑民不分,以刑为主。民事法律制度落后,官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不发达。民事矛盾的大量存在为民间纠纷自生自长的解决方式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中国人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处事方式使调解在中国民事纠纷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逐渐形成了调解法理。调解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调解将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所追求的效果是息讼,以至无讼,这正反映了中国的礼法精神。调解与中庸之道切近,包容精神相通,调解的核心内涵与中国传统法理的价值追求相切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游离于法律之外,对伦理道德以外企图以法律协调人际关系的做法避而远之,影响至今,法律也难以确立其至上性与权威性,现实中崇尚权力高于信仰法律。唯有民众对法律正义、公平价值的普遍认同和信仰,法律才能成为解决一切问题最终的选择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西法律价值观比较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法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价值问题 ,法律价值观问题又处于法律价值的本质层面。通过对法律价值观概念的探析 ,可以明晰中西法律价值观的差异 ,并对中西法律价值观的特征作出理性的审视。在此基础上 ,对中西法律价值观进行哲学的比较 ,必将对我们正在实施的依法治国方略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