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8):75-79,74
该课题运用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定位目标,针对当前中国大学学术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制度性缺陷,吸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相关经验,紧扣学科、任务、平台这三个基本要素,探索与创业型大学理念相适应的大学学术运行机制,并完成基于学科、任务、平台的创新型大学学术运行系统的模型构建。研究认为,知识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而国内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还有诸多制约因素,如"单位化"的组织制度环境抑制大学的创新活力,"个体化"的知识生产方式压缩大学的创新空间,因此,变革的基本方向在于激活大学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系统包括学术生产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两个子系统,它们围绕大学组织的使命分工协作。学校—学院—学科所构成的纵向层级应当成为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的基础架构,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主要在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三大横向平台上开展。创业型大学的教学运行应以学校—学院—学科为主线,进行分层管理。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是受牵引、有组织的,而不是纯粹自发的,牵引的力量来自于学校的战略意志,学校从战略层面确立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并建立相应的校级跨学科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2.
创业型大学是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引入企业化运作方式对自身组织进行创新和变革的大学。创业型大学具有以创业教育为第一要义、以学术创业为生存方式,以及市场和学术兼顾的二元价值取向等特征。创业型大学不仅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新选择,更是一种以创业精神为核心的理想大学。  相似文献   

3.
亨利·埃兹科维茨与伯顿·克拉克是创业型大学理论的两位奠基者,我们不能将他们个别化或阶段性的观点当成创业型大学的全部内涵。创业型大学的存在价值在于其推动知识应用的历史使命,进而我们在确立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时,不宜选择注重商业运作的学术资本主义,而应该选择突出历史使命的学术资本转化。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不仅包括学术资本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包括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学术资本""人力资本"均属于不含特殊情感或者价值倾向的中性词,仅仅表明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创业型大学在教学服务领域强调学术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亦即实现教学服务产品向个体内在素质的转化,这是以"学术资本转化"统合创业型大学内外部两个着力点并且确立其作为创业型大学组织特性的一种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学术创业是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学术创业的主体大学教师越来越多地涉足市场,不同程度地参与学术创业活动。然而,当大学教师同时承担"教师"和"创业者"的双重角色时,如果不能同时满足两个角色的要求,就会产生角色冲突。文章以角色冲突理论为基础,探究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角色间冲突,以及与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非参与学术创业的大学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之间的角色外冲突,并从个人、人际关系、组织环境三个层面分析产生大学教师学术创业角色冲突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5.
地方本科院校在知识经济深化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地位,创业型大学独特的组织目标、实现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组织文化,有助于其破解办学实力、人才培养、知识生产逻辑和发展路径等困境,从常规的"注重整体实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科导向的知识生产、学术突破的路径"转为"注重提高特色实力、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实践导向的知识生产、在服务地方产业中突破并提升综合实力的路径"。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应造就"学术立业"与"创新创业"的组织文化,再造有利于大学创业的制度体系,发展特色型学科、研发特色型成果,建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学术生产系统和创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6.
在学风浮躁、跟风盛行的今天,穷十年之功锁定"创业型大学"研究主题难能可贵。《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一书构建了由本体论、实践论和价值论"三维一体"的理论框架;提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是"学术资本转化"而非"学术资本主义";论证了创业型大学的时代价值主要不是在办学经费的筹措,而是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等等。该书倡导的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实质上正是主张高校的知识生产模式从学科导向、理论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和跨界合作,亦即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高度推动大学的转型与发展。这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7.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办学模式服从外部规律的结果。其实质是大学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不断扩展外围和边际组织。内部学术资源转换为学术资本从学术资本主义的逻辑进行推演,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虽是创业型大学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由,但创业型大学知识创新的根本使命并没有发生变化,知识创新能力是大学创业得以实现的根本性要素。  相似文献   

8.
创业型大学是在市场需求与学术传统的平衡点上生长出的一支奇葩。深入研究并发展之是各国大学应对学术资本主义新要求的首选战略。然而,缺乏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传统的中国是否存在创业型大学?若不曾拥有,何谈发展,或许重塑学术传统并新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大学是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若早已实质存在,研究中国模式的特征以及适时交流与借鉴,进而构建本土化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当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为彻底走出令人厌倦的争论,还需从享有"东方剑桥"美誉的浙江大学、"中国麻省"美誉的清华大学与"具有新中国高等教育缩影"盛誉的华中科技大学这三所研究型大学的那些闪烁着"中国特色"的创业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见证中国创业型大学的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创业型大学的高校组织转型障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日益成为许多中国高校关注的议题。目前对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已非常多,但大都基于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地区研究型大学的实践。在学术资本化的趋势下,大学身份障碍、政府职能障碍、员工认知障碍已成为中国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进行组织转型的三大难题。从创业型大学的性质看,这种组织转型不应囿于研究型大学而应呈现大学身份的多样性;政府应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并积极出台政策引导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大学内部员工即教师需要跨越认知障碍,积极获取多样性身份,从而使"学术企业家"更具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MIT与沃里克大学:创业型大学运行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创业型大学概念被引入我国,但对其模式含义的理解却一直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对MIT和沃里克大学这两个典型案例的对比,认为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是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但由于不同大学的研究实力、经费渠道和文化背景不同,创业实现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MIT的创业起点是知识,沃里克大学是社会需要;MIT采用主导式的创业战略,沃里克大学采用变革式的创业战略;MIT是"自下而上"的服务型创业方式,沃里克大学是"自上而下"的公司型创业方式;MIT采用的是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沃里克大学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机构。从借鉴的意义看,MIT的创业模式适合于研究型大学,沃里克大学则适合于非研究型大学。对于那些有意向创业型大学迈进的我国地方高校,其运行模式应该以应用研究为起点、以本地区产业发展为服务对象,采用"自上而下"的统一创业文化,创建集学术和创业于一体的组织架构。  相似文献   

11.
学术资本主义主要指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引发大学内以市场为导向的活动大量出现并导致大学的企业性特征愈发明显以及大学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遭遇被消解的风险。学术资本主义既是大学市场崇拜的后果,也是现代大学教育平庸的重要诱因。正是市场崇拜与学术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导致了大学教育的普遍平庸。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学何以崛起?这是历来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一道重要命题。从法律层面剖析,美国大学崛起的根本秘密在于大学法人制度,其形成与确立主要缘于以"国家理性"为核心特征的近代化转型和以"市场机制"为核心表征的现代化转型。具体来说,多元化的大学法人身份是美国高校的直观特点,而"外行董事会制度""终身教职制度""认证制度"这三大制度则共同支撑起美国几百年来不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大学与外部环境日益广泛的联系,使大学管理的专业化及其科层体制逐渐凸显。但科层体制在大学组织管理活动中表现积极作用同时,也表现出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突出特点就是行政权力泛化以及学术管理的精英专制抑制了大学组织的学术创新活力。本文认为,中国大学科层体制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术体制化程度低以及长期排斥市场机制造成的,我国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走出科层化的困境,建立既有效率又符合大学组织特性的大学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学正处于联络日益密切和更加国际化的世界环境中,趋于不断变革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以及多元快速的社会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势必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爱尔兰科克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其人才培养战略中,以人才培养一体化为核心目标,设置一体化跨学科课程体系,实行科教融合、校企协同,以及一体化人才保障体系建设等,把学业评估与学习成果相关联,对探索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非正式学习是大学教师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丰富大学教师的洞察想象能力、提高综合交叉能力、发展知识谱系能力、增强学术自主能力、促进合作分享能力、提升反思批判能力,对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为了促进大学教师更好地开展非正式学习,实现其学术创新,社会、政府和学校应该从转变学习观念、优化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能力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翔实、丰富的资料介绍了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流动型教育和研究系统,力图探索和总结现代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大学学术组织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创新,而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大学和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确立“文化是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的科学理念,确认“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教育和文化创新为核心,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开创中国特色大学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学术性与中国大学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国家学术水准与大国地位很不相称,而这又与大学密切相关。本文由此出发,提出了大学改造的命题。文章首先论述了大学的学术性以及大学学术与学术创新的重要性;进而追溯了中国大学的先天缺陷与学术发展中的坎坷历程,分析了中国大学早期发育不良的学术品性与至今仍然堪忧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风气;最后以中国大学实际为依据,以西方大学学术精神作参照,探讨了改变中国大学学术处境、提高国家学术水准的思路。这一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觉醒与改造,即解放思想,突破成见,从国家和重点大学做起,促进大学的学术战略觉醒和全面的学术化改造,包括大学理念的转变、办学模式的创新和学术制度的完善,并为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编外讲师"(private docent)制度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以及以柏林大学为样板的所有德意志大学的一种制度创新,是19世纪德国大学的现代转向的标志,是德国大学学术自由最为本质的制度保障。"编外讲师"到教授的晋升是通过"大学学部提名"、"直接磋商"、"政府任命"等三个步骤实现的,是德国学者进入学术生涯的起点,"编外讲师"的存在对19世纪德国大学的学术兴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创新:我国大学实现转型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是从发达国家大学的经验,还是从我国大学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困境来说,都需要大学制度不断创新.当前,在我国宏观的大学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还要不失时机地着手大学内部制度的“再造”.鉴于我国大学较强的外部约束以及内部行政权力泛化的现实,我国大学制度创新主要围绕回归大学的学术组织特性展开,建立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又能激发学术创新力的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