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无形家园     
无形家园着眼于家园的精神层面,包含家园与语言、家园与艺术、家园与传统;真正的家园是用精神和文字所筑造的,文字使民族记忆得以承传;家园是颐养身心的审美居所,而不是厉害计较的功利场;家园承袭着传统,但传统也在承传中被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2.
人性与人的本质始终是容易混淆的两个范畴。本文力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人性和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判定: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性和精神自主性;人的本质是人性得以产生的基础、源泉和动力,它是不断生成人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历史的生成的存在,实践活动的创造性集中体现着人是一种不断超越现实的自由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是内在"人性"与外在"人力"的对立统一,是精神性的超越自我和物质性的超越自然的统一;全面培养和提高成人的创造性既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的成人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对成人创造性教学的漠视、"人力化"偏差和"知性化"倾向;成人创造性教学需要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资建设等各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民胞物与。物与,是杜甫仁学精神的合理外推,而同时,大自然以其所涵载的宇宙生气昭示着人类生命应具的秩序。诗人在其诗作中以喜剧性(自由)自然意象展示了这种心灵与自然双向交流的形上内涵:自然对生命的启示,在自然的映照中对人生悲剧的理性观照与超越要求;对“天人合一”的体认,是诗人宇宙化了的泛人性(“本善”)精神。  相似文献   

5.
《受活》在展示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模糊映像的同时,也以荒诞手法展示了当下语境中乌托邦梦想的破灭,表现出作者对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所抱有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家园的寻找和对“回家”的留恋,其中既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回归,同时也意在唤醒以主流社会自居的“圆全人”世界渐趋迷失的本性.借助小说文本,作者力图唤起人们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与同情,激发起人们对素朴生活的眷恋和缅怀,在作者看来,诅咒或逃离现实都毫无意义,唯一可行的途径是在对现实的既认同又超越的张力中,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情怀,不论与现实融入还是背离,都始终不忘人性的本真,始终保持前行的激情、抗争的能力和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充满诗意的精神归宿一“香格里拉”。湘西的山水孕育了他的家因情结,人性眷恋中蕴藏着浓浓的家园情杯,使他成为诗意“香格里拉”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7.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学习》2009,(11):12-14
家,是避风的港湾,宁静而祥和;家,是真情的弥散,亲切而久远;家,是成长的摇篮,安全而温馨。家园,是家与自然的交融,是亲情与文化的融合。身在家园,是守,还是离?朴素记忆中的家园怎样融入人生之路,成为新生家园的亮丽元素?让我们一起走进“屋檐三境”,解析“如梦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论旅游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如同西方古典浪漫派音乐,唤醒人们心中的家园感,让人们诗意地栖居于自然的怀抱;旅游能消解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社会化带来的异化成分,使人适情顺性,逍遥自在;在旅游活动中,主客体异质同构,情景交融,使人性得以升华;在审美效应上,旅游是现实人生超越的预演,并营造为现实人生输送精神动力的稳定心态。因此旅游的审美本质就是和谐。人与环境相契相合的回归性文化走向将使旅游的和谐之美得到充分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0.
叶琛 《培训与研究》2010,(10):42-44
"道"乃人之本性,天道与自然人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庄子人性观的底蕴是维持人的自然本性,批判与自然本性对立的"人为之累",使人回归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率性而为"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对老子"无为无不为"理想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