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言偃一向是以文学之士的形象出现,并得到后世推崇的。孔子在世时就曾论及过其弟子们的成就,指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西汉时期,司马迁以史学家特有的睿智的目光,确认孔子对其弟子较为公正的评估,在其传世巨著《史记》中留下了孔子的“受业身通者”“皆异能之士”的忠实记录。到宋代,言偃更是被朱熹誉为“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的“豪杰之士“。言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源起: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孔子为什么难以推行他的仁政主张?我认为是他个人的原因,他说话太“冲人”,他的主张很好,但说话太“生硬”,不易为人接受。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观测点”很新。以前我们看孔子,关注的大多是他的思想,即使谈到孔子的语言,也是作为《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的语言,大多是从语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思想价值。“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爱因斯坦语)。我决定搞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复述了张同学的问题,肯定了他的“重大发现”。或许是我煞有介事的开…  相似文献   

4.
最早与子路“接触”是上中学的时候,《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的形象很长时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当时老师说,子路这个人太容易冲动、太不谦虚,这才被孔子着实地“哂”了一“哂”。所以,在较为认真地通读《论语》之前,我对子路是颇无好感的。  相似文献   

5.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一个成为瘦美人的美丽愿望。 别人说我爱慕虚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丽既是善待自己,更是尊敬别人。而我不太喜欢的孔子也说了:“食色,性也。”喜欢美食、美女、帅哥等等美好的东西,圣人尚且如此,  相似文献   

6.
标点与句意     
“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落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两句话是人人皆知的民间熟语,由于标点断句不同,语意迥异。由此我想起了“文革”中曾刮起过一阵对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教育思想批判的歪风,把孔子诬为“愚民”的元凶的事来。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伟大的教育家,这已为世人所公认。在纪念孔子2540年诞辰时,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必须吸收孔子思想精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孔子十分重视礼乐教化,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同秉赋的人都可以教育,强调治学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采用“不愤不启,…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讲到“夫子何哂由也”时,都认为子路太轻率、不谦让,故孔子“哂之”。正如孔子所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我认为这只是“哂由”的表面原因或者说是一个很次要的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哂”:微笑,这里有轻蔑、讥笑的意思。子路率先发言,虽然有点“轻率”,但我认为孔子是不会仅凭这一点而讥笑他的,因为这样做与孔子的教学思想和为人态度是相悖的,也不符合当时孔子创造的轻松、亲切、愉悦的氛围。那么孔子“哂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子路回答的话就可以了解其中…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一些文化名人曾被他人或自己喻为“丧家之狗”。孔子是第一个被喻为“丧家之狗”的文化名人。《史纪·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郑人将孔子比喻成“丧家之狗”,这是对孔子鼓吹先王之道、四方游说而到处碰壁的讥讽。孔子对此苦笑着说:“说我是丧家狗,对啊!对啊!”他以此表达了自己不遇“明主”、壮志难酬的感慨。有关孔子被郑人比做“丧家之狗”一事,宋朝一些诗人在诗中有所提及…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学艺术观是中国学艺术思想探源的重要课题之一。章从先秦“中”、“和”思想对孔子“中庸”之道的影响;孔子“中和之美”学艺术观的体现;以“诗教”为核心的功利主义美学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孔子学艺术观的渊源发端、哲学基础、审美原则以及孔子重视和发挥学艺术作品多种社会功用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12.
对何伟先生《对“孔子热”的冷思考》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有:1、对孔子研究应一分为二,不能混肴真假孔子;2、对孔子思想史地位的分析.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3、什么是“国学”.把儒学作为“国学”是复古倒退吗?4、孔子思想与科学、民主并行不悖。进而对当前“孔子热”提出了一些尚显稚嫩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说他读孔子之书,想见其为人,心向往之。我每读《左传》中“曹刿论战”一章,见曹刿其志其才,便油然而生景仰之情。然而,昨日重读“曹刿论战”,猛然生出一个念头:曹刿能够以立德(慷慨赴国难)、立言(“肉食者鄙”)、立功(打败强齐)而名垂青史,真是太走运了。  相似文献   

14.
初出茅庐,我便担任了校长培训工作。这件事谁都觉得不可思议,论年龄我那么年轻,而我的学员大都“长了胡子”,又都带着“长”字,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个“小伢子”(校长们这样称呼我)。因此每每走进教室,我心里就泛起一种异样的滋味。校长们大多是久经磨砺的老将,无论教学还是管理,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因此,对于他们,我不光是“为之师”,也很乐意当其徒。上课时,我走上讲台阐述毛泽东教育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讲解孔子的救育思想,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他们“指点课堂”、“激扬文字”,我毕恭毕敬。东塔小学有位校长,是那一届唯一的“女将”,说我板书不规范、节奏太急促,我拉下“大丈夫”的架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互尊互重,是教学相长的基础。懂得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的鉴赏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学生,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甚至建议“: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毋庸置疑《,论语》在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要让学生从课文中体味孔子的“为师艺术”,总是不太合乎情理;而撇开孔子的思想学说去学《论语》,更有本末倒置之嫌。下面…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人间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就是要体现“我”之观点,如果把教科书上的观点拿出来重新咀嚼一遍。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阅读的乐趣就在于需要注入我们的情感和态度,当然也不能随意歪曲事实。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原则,孔子是追求时尚潮流的人.孔子娴雅.孔子也要发牢骚……实实在在地把孔子的普通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读了龚先生的文章之后,得了许多益处,不过,说我主张《楚辞·九歌》所写的东皇太一就是大乙(汤),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我不得不谈几句。拙文《驳<九歌作于汉代诸证>》第四条的标题用的何天行先生的原话——“太一之词,应起子汉代。”下面的文字都是针对“太一之词,应起于汉代”进行辩驳的:首先就“太一”一词的含义逐渐种化的过程而言,其次就大一(扬)之神化,星化的过程而言,  相似文献   

18.
士的精神     
一代鸿儒钱钟书先生去世后,冰心老人叹息不已,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代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听后发人深思,我想名人的魅力就是士的精神吧。于是,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寻觅“士”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士的伟大人格。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他抱道救世,周游列国;他身体力行,问礼从政;他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他开创的儒家思想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不愧为至圣先师,士中之圣。孔子便是我人生的第一盏引航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士的博爱胸怀。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民为贵,社…  相似文献   

19.
问题的源起: 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孔子为什么难以推行他的仁政主张?我认为是他个人的原因,他说话太“冲人”,他的主张很好,但说话太“生硬”,不易为人接受。  相似文献   

20.
孔子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影响巨大,这是人所共知而不成问题的,但是,怎样评价孔子,却成了问题。历来评价孔子差异甚大,旧时尊孔子为“圣人”,当然众口一辞皆是赞誉之语,但到了孔子“圣人”“素王”的头衔一旦脱落,这评语可就五花八门了,就连西方人隔帘望影看孔子,也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伏尔泰、狄德罗、罗素等人看到了孔子和中国人“温文尔雅”“自制有礼”,便称赞他好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