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1):49-51
时下,“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出精品”这样一句被新闻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冷遇。这些人认为,在网络、通讯设备高度发达的时代,再提“脚板底下出新闻”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一些记者靠从网上扒新闻,从别家报纸上摘新闻,从通讯员的来稿上窃新闻,从新闻发布会上“剪”新闻。  相似文献   

2.
吃苦精神的培养和造就,这对我国老一代新闻记者来说,并不是什么新提法。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曾为新闻工作者当作基本功、必修课的老传统,如今却成了一些记者的新问题。由于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作为“第一传媒”的社会地位日益显现,一些记者往自己头上套的光环也逐渐膨胀起来。他们的自我感觉过分良好,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电话中来,请帖上去,车轮中来,酒席上去”的怪圈。他们对“脚板子底下出新闻”、“淘尽泥沙始得金”之类的新闻格言似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那么,在“有人便有大哥大,有路必有小轿车”这样交通通讯非常发达的今天…  相似文献   

3.
应当说,这既是一个老题目,又是一个新题目。过去把记者叫“跑新闻”的,前些年新闻界还研讨过一阵“脚板底下出新闻”的问题,都涉及这个主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新题目呢?目前,有的记者认为新闻不用“跑”也能“泡”出来。到哪里“泡”呢?这样的记者不是“泡”会议,就是“泡”剪彩;不是“泡”宾馆,就是“泡”机关……如此浮在上面,有  相似文献   

4.
一些老记者在谈如何发现新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或者说"七分跑三分写".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这只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基本条件之一:踏实的采访作风.能不能做一名好记者,能不能获得新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记者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发现新闻不仅是一个看、听、跑的过程,更是一个用新闻的思维研究事件、研究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赵波 《军事记者》2008,(1):15-16
我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但绝不是随便转转就可以出新闻的。以此次嫦娥一号报道为例,在西昌,央视架设了几十个机位,采编人员上百人。参与发射现场报道的国内记者超过300人。在这种竞争中,报纸要吸引读者眼球,就要注意在“速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朱林珍 《视听界》2008,(2):99-99
i.潜心捕捉新闻亮点 行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矿藏”,存在着许多新闻亮点。要想捕捉住这些亮点,记者就必须“吃透两头”,深入实际,深人生活,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挖掘、寻找新闻素材,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愿望。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闻是最大的本领。“撞到记者枪口上”是一种发现,“脚板底下出新闻”,“思考也能出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9.
屈指算来,我从事电视工作已经20度春秋了.记者行业里有一句经验之谈:脚板底下出新闻.深入,是诞生好新闻的必备条件,是一个好的电视记者的基本功.必须在深入中积累,在积累中深入.  相似文献   

10.
刊林漫步     
安岗谈脚板底下新闻的三个含义《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选择一条艰苦的道路,要用脚板走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脚板的真功夫,写脚板底下的新闻,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人民群众说话,用党的政策解决当地群众的实际问题.所谓脚板底下的新闻,有三个含义:一是用第一手材料写出来的;二是用脚板走到群众中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要多写以看  相似文献   

11.
贾稳湘 《新闻实践》2012,(11):63-63
《东阳日报》有两篇“脚板新闻”,读来让人难忘——酷热的夏日,记者黄祥、金轶轩不怕艰苦,亲身体验处于社会底层生活,一人拉黄包车,一人当送水工,他们用脚板采写出的感受是:“双手是疼的、双腿是软的”:请某些人不要再为短暂的“没水喝”而一再催促,送水工一直在路上;请不要再因他们外表“粗糙”而抛出嫌弃的目光,他们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须知,这样的感受和体会是记者用脚板体验苦力活而得出来的。笔者认为,用脚板写出来的新闻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切实地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生活。很有价值!近年来,一些媒体上的新闻不是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得来的,而是靠打打电话、拷拷文件资料、当当二传手等拿来主义的打快拳方式写出来的,这样,记者身子就会变懒,写出来的新闻就不生动。当今,提倡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要求记者关注群众需求,说群众想说的话,说群众能懂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  相似文献   

12.
立在村边     
在我们的新闻同行中,很少有陈东夫这样的,他是个真正的农民,屋是江南水乡很普通的三层小楼,庭院里搭着鸡窝鸭棚,堆着稻谷化肥,也有月季葡萄,也有桂花腊梅。不同的是屋子里的书柜、书桌、书画、墨香,还有邮递员每天送来的厚厚的报纸和信件。他那书桌上高高地码着8大本报纸剪报,里面全是他的作品。这证明他不是一般的农民。他真是个农民,至今户口仍在农村,还种着两亩责任田。但他又的确是个记者,担负着一个区7个乡镇的新闻报道工作,十多年来发表稿件的总字数已达115万字,其中有32篇被评为全国、省市级的优秀作品。他的就职单位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广播电台。似乎很矛盾,还有些不可思议,却这么客观地存在着。也许全国的农民记者都有他这样的经历? 1991年8月,由农民日报、自学报、工人日报等15个单位主办的“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评选”揭  相似文献   

13.
求真务实写好稿报纸是传播新闻的一种载体,而新闻必须真实。因此,各家报纸都采取严格措施,力争使自己的新闻报道真实无误,杜绝虚假。尽管如此,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在各家报纸中仍时有发生。我在农村基层采访时,有位农民听说我是记者,很不客气地对我说:“现在的记者...  相似文献   

14.
刘丹东 《记者摇篮》2009,(11):27-27
经济新闻是报纸的主打产品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读者,如何使普通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阅读兴趣,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经济报道形式也正日益走向深度化,由于记者本身的知识局限,实际工作中,很多记者在专业性方面不是很通,他们把大量自己还没“吃透”的经济学术语堆砌在经济新闻中,结果常有运用不当导致报道失实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采访,难免会想到前辈们的一些谆谆教诲。比如,“脚板底下出新闻”;“生命在于运动,写稿在于跑动”。穆青同志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记者不到采访中去锻炼提高,只坐在办公室、蹲衙门,是培养不出来的。离开了采访,或者说很少采访、懒于采访,这样的记者绝不会有多大的作为……我认为一个记者除了必要的学习开会、处理日常生活事宜之外,一年中应该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时间在采访中度过,而不是坐在办公室。”  相似文献   

16.
有位名记者说过,好新闻是脚板底下跑出来的。兰州军区某团战士解开平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好稿而不怕吃苦的报道员。在连队就喜欢新闻的解开平,1996年5月在《人民军队》报上发表了一个豆腐块后,有幸被团新闻干事看准把他调到政治处当报道员。到报道组后,小解为不负领导的厚望,一心想早出成绩。便整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写,几乎一天写一篇,结果三个月过去了,寄出去的稿子,竟然在报纸上一个字也没见到。他失望了,认为自己不是搞新闻的料。新闻干事看出小解的心思后,便指着他那些没刊用的稿件底稿语重心长地说:“不是你文字基…  相似文献   

17.
每年夏秋,都会有很多"新人"进入新闻界。他们中的大部分会接受单位提供的或长或短的入职培训。对"新人"来说,这些培训往往成为他们今后若干年乃至一生事业的起点;对新闻单位来说,这也是一个薪火相传的好机会。在国外,不同的新闻单位也有各自不同的入职培训。《金融时报》会先把新人送到地方性报纸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基础技能培训,接着用两周时间系统讲解经济知识,最后安排他们和资深记者一起工作。《华尔街日报》则信奉实践的力量,它没有集中培训的项目,但有老编辑、老记者"手  相似文献   

18.
见到这个题目,或许你会想:西方记者的执业规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不错,就新闻制度和新闻环境而言,他们与我们的确相差甚远,然而,无论如何,大家都在同一个行业里操作,他们的执业规范总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参考和借鉴。随手举一个例子:隐性采访时下在中国似乎很时髦,报纸记者有  相似文献   

19.
常听一些基层通讯员抱怨:“我们那‘小天地’里新闻少,无啥可写,比不上专业记者,他们全国各地都可以采访。”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说,这些抱怨又有片面性。应该说,大部分新闻是出在基层的。关键是,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能不能把握火候,有没有新闻敏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报纸发了某一条新闻,自己看到了,才恍然大悟:“这件事我们这里也有啊。”于是,便后悔一番;或步人后尘,可是稿子寄出后却是石沉大海。这种现象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离开了事实就没有新闻,而事实来源于生活,事实离不开基层。这里试举一例:《河南农民报》刊登  相似文献   

20.
最近,北京几家报纸的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连续写了若干篇新闻和通讯报道。报社领导写新闻,是新风,也是老传统,有助于鼓舞士气,带好新闻队伍。新闻单位有个好传统,当新闻“官”的不是光靠指挥,还得自己动手写稿编稿;对报社的领导不以官衔相称,而是直呼其姓或名,让人感到亲切和平等。记得当年自己刚参加新闻工作队伍时,常有这样情况,记者采写稿件回来,需配评论的,夜班总编辑当即在班上写出发排。编辑部门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编辑记者,都要练笔,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