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释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的思想”与功利意识,对夏元明《略论陶渊明之“志”》一文作答。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起承转合"之译笔,使陶渊明之"神"、"意"历久弥新,"传神与达意"比肩而至。  相似文献   

5.
所谓诗文互补教学,实质上是拓展阅读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于一般“文”与“文”、“诗”与“诗”之间的拓展,“诗文互补”是“文”与“诗”相配,“诗”用“文”相补,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能够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背景制约下,开掘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发较大的教学效益。其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如教陶渊明《桃花源记》,顺便佐之以《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教王勃《滕王阁序》,  相似文献   

6.
诗体学未自觉的两汉之前,诗歌和音乐、舞蹈等化活动是浑整不分的,总名曰“乐”。“乐”是“乐人”创制演习的“神人以和”的祀神之具。“乐”之“志”在于沟通神人,“乐”之“诗”所言之“志”即“乐之志”-“神人以和”之志。《诗》、《骚》、《汉乐府》本是“乐”之“诗”,是用于“神人以和”的祀神“乐诗”。  相似文献   

7.
诗文有一篇之“眼目”.一经点出,就能对此文或此诗一眼看到底。有的诗眼目十分分明,如陶渊明的《止酒》,眼目是一“止”字。此诗不仅题目有一“止”字,诗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止”字,点明题意即停止饮洒:这种诗乃游戏之作。以文而言,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历来为人传诵。这篇文章的眼目是一“不”字。钱锺书先生的《管  相似文献   

8.
现行人教社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选入了陶渊明的两首诗——《归田园居》和《饮酒》。《归田园居》一组共五首,这里所选是第一首。这组诗写出彭泽令归隐之初,抒发农耕的欣喜。《饮酒》一组共十首,这里所选是第五首。这组诗写于归隐后的十二年,诗中透出对时势和身世的感慨。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借此一窥古诗海中“隐逸诗”、“田园诗”祖师的风采是很有必要的。但文中的一幅插图令人遗憾。图欲画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形象。只见诗  相似文献   

9.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最高妙处、最难以企及处是其于人生所行之中道:在人生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及诗文创作的主题意蕴与艺术表现手法等许多方面他都真正做到了无过亦无不及。“乐天之诚”与“忧世之志”并行不悖,“情怀激荡忧愤”与“吐属温雅蕴藉”融然为一,“品格高迈超旷”与“性情平易慈祥”共举不二,以及“平淡朴素”与“警策绮丽”妙合一体。这也许是“定位”陶渊明其人其诗价值与意义的最关键视角。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初中第二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教材注:“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我们以为此注可商。《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诗、序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写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 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一文中说:“又诗中或言‘秋菊有佳色’,或言‘凝霜殄异类’,或言‘弊庐交悲风’,或言‘被褐守长夜’,证其为由秋及冬之作。又诗言‘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不惑,代指四十岁。向不惑,乃三十九岁。又证此组诗乃陶三十九岁之作。作于三十九岁,与诗中所谓“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正相吻合。向立年,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饮酒》诗之五,抒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高中第六册编入此诗时,有“思考和练习”题说:“这……是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作品,自叙摆脱官场的羁绊,在农村过着清静安适、淳朴自然的生活的情景。……对于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我们该怎样认识?”引导中学生认识陶诗,自然宜简不宜繁。但我却要说得远一点,从文学史上几家的论评来看看这首陶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内圣”释“为天地立心”,以“外王”释“为生民立命”。而“内圣外王”之学才堪称“往圣之绝学”,才能够“为万世开太平”。  相似文献   

16.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7.
牛玉霞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48-48,F0003
《楹联丛话》载,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客人送来一联,出句是:“三绝诗书画。”  相似文献   

18.
中学古诗文中对山水的称谓相当多。如《涉江》中的“冠切云之崔嵬”,《水经注·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滕王阁序》中的“列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崇阿”,《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亦崎岖而经丘”,《虎丘记》中的“其山无高岩邃壑”,《氓》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伐檀》中的“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愚溪诗序》中的“又峻急多坻石”等。为释疑难,现将古代对山水的称谓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振泰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4):11-12,10
文章从陶渊明与自居易诗的比较中,再次得出陶诗中的“弱女”系陶渊明之女儿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句。历来论析颇多,或认为其是治经方法,不拘泥于烦顼的章句和训诂之学;或说这为治学态度,不在枝节问题上钻牛角尖,不求基专搜寻的浅尝辄止,等等。笔者认为,陶渊明的读书与写作密切结合,并以诗文创作为目的,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要义之所在,只有认识此要义,方能认识陶渊明诗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