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迄今为止,在晶体中共发现了三种最密排列方式。金属纳米团簇研究的兴起,为发现新的晶相排列提供了契机,这是因为金属纳米团簇粒子具有亚纳米尺寸和组成结构的多样性。近年来,我们在研究金属纳米团簇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开展了金属纳米团簇的外部结构(晶相排列)研究,继在Au_(92)团簇中发现4H最密排列后,最近合成了一个新的团簇Au_(60),并在它的晶体结构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晶相最密排列方式6HLH,这是继1979年第三种晶相最密排列方式发现后的一种新的最密排列方式。6HLH排列导致Au_(60)固态荧光的显著衰减。另外,我们在这种团簇的结构中发现了6个四面体配位的μ4-S和一对巨型Au20S3(SCH2Ph)18长钉。我们的工作不仅对金属纳米团簇研究,而且对晶相排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我们已经应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和GGA+U方法,研究了钐钴(Sm Co)的纳米团簇的结构和磁性,其中U为库仑相互作用修正。我们分析了结构配置、对称性以及整个团簇的磁性和对应每个钐原子(Sm)和钴原子(Co)的磁性变化贡献。在GGA+U计算结果显示出Sm Co纳米团簇为半金属铁磁态,是由于Co的3d态与Sm的4f态之间的强的杂化作用,总磁矩的整数值是这种材料半金属性质的重要意义之一。此为,我们已经计算了Sm Co团簇的自旋轨道耦合(SOC);我们发现Sm原子在团簇的不同位置,出现明显的磁性峰值变化,而Sm与Co原子组成的团簇是属于稀土硬磁材料。结果表明,纳米团簇的磁性增强,呈现笼状球形的Sm3Co18纳米团簇中间Sm原子为反铁磁,磁性最大,为双磁相复合的核壳结构材料提供更好的思路,在自选电子学和磁存储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1 背景 具有重要应用功能的新体系和新研究方法,是当代电化学与其他学科实现交叉及电化学本身发展的二个主要研究方向。“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纳米结构电极体系的界面结构和性能”,正是遵循电化学的主要方向,以新型材料或结构、尤其是纳米结构制备电极(包括表面增强光学电极、过渡金属薄膜和表面合金电极、纳米结构半导体膜电极、电活性表面团簇电极);利用电化学现场  相似文献   

4.
利用“幻数稳定团簇 模板”方法在半导体Si(111)衬底上第一次成功地外延生长出了尺寸相同、空间分布均匀的金属纳米团簇阵列。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金属,制备出的纳米团簇阵列热稳定性非常高。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位分析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确定了纳米团簇的原子结构以及阵列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93-193
电工所马衍伟课题组发展了一种简单的方法,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制备出MnO2海胆状微米空心球、纳米团簇、线团状纳米球结构,同时对α-MnO2纳米团簇,ε-MnO2纳米球结构产物的形成机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该法制备的MnO2粒径均一,形貌可控。其制备工艺具有过程简单、合成时间短、反应温度低、样品结晶性好、无需表面活性剂、可大规模生产等优点,这为纳米储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而且可调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型的光学材料在对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于金属纳米簇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开展,其在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使其成为了被人们关注的点。其特殊的核结构使得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粒直径较小不仅无毒还能够发射强荧光物质,正是由于这些良好的性质使得其成为构建荧光传感器平台的重要的材料。对于金属纳米簇的研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检测PH值,重金属、无机阴离子和硝基苯等。  相似文献   

7.
国际关于团簇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团簇具有许多既不同于原子分子又不同于大块固体的性质,预计在科学技术中有重要应用前景,引起科学界广泛重视。本文介绍第七届国际小颗粒和无机团簇会议所讨论内容,阐述近年国际上关于团簇研究的某些进展,主要包括:气相团簇的奇特性质,团簇电子和动力学性质,团簇与表面相互作用,嵌埋团簇和团簇组合,笼形结构的团簇和团簇的理论问题等。作者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高新技术,它是研究包括从亚微米、纳米到团簇尺寸(从几个原子到几百个原子以上尺寸)之间的物质组成体系的运动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内容还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富有活  相似文献   

9.
根据纳米锰材料的结构和结构缺陷的特点,运用团簇物理、化学理论的方法,通过研究纳米锰内部原子的排列,电子能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纳米锰结构中的表面、内部及界面现象,探讨了位错导致层错和形变孪晶的形成原因,为发现和制备新型纳米材料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含金属团簇基元超分子 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和预期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将金属原子以三角形(M3)、四边形(M4)、六边形(M6)、八面体(M6)、立方体(M8)或二十面体(M13)形成的团簇活化后构成基本活 性单元,设计合成含金属团簇基元的具有光电性能的一维、二维或三维超分子聚合物。应用 结构化学研究手段,研究它们的组装规律、空间结构、电子结构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能的关系 ,研究电子在金属链或网间传递的过程及其金属相互作用的方式与固体材料性能的关系,寻 找这些化合物在光电等材料领域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纳米团簇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存在一个临界失稳温度T,当温度大于该临界温度而小于熔点体系形成一个规则多面体结构,当温度大于熔点体系熔化成无序球状团簇,并给出了产生上述现象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百科知识》2008,(7):10-10
金是出了名的“极不活泼的”金属之一,不易被氧化,也不易被腐蚀。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金在纳米尺度下会“性情大变”:结构会发生奇异变化,还能具有磁性,甚至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化现象。科学家把仅有20个原子的金纳米簇吸附在氧化镁薄膜表面,然后外加一个电场。  相似文献   

13.
若干氢键团簇的纳秒和飞秒激光光电离及从头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纳秒和飞秒激光及飞行时间质谱仪对氮化苯 溶剂分子团簇的多光子电离和离解进行了研究。通过解决实验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在气相条件下实验研究嘧啶与水团簇的多光子电离。首次观测到该团簇的多光子电离质谱,发现电离后形成了质子化团簇系列,通过团簇浓度随激光强度的变化以及理论计算,阐明了团簇内质子转移过程,以及电荷分布和质子转移过程随着团簇尺寸的变化;首次观测到吡啶团簇在飞秒光电离过程中的质子化和非质子化团簇离子共存的现象。非质子化吡啶二聚体离子的存在及高水平下理论计算表明,吡啶分子之间可以形成C -H N氢键,对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给予了纠正,提供了弱氢键团簇中质子转移的一个极佳范例;首次研究并获得了嘧啶 甲醇以及哒嗪 甲醇氢键团簇的多光子实验研究结果.实验发现团簇经激光电离后只产生质子化产物,并从理论计算得到各种团簇的稳定构型,阐明了团簇发生电离后质子转移反应的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含磷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性能及应用的学科称为有机磷化学。磷原子可与氧、碳、氮、硫、金属等元素以单键、双键、叁键及配价键等形式相连结,从而构成多种多样结构类型的有机磷化合物,这就为多种目的的应用提供了多方位的选择。由于有机磷化合物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诸如生物活性、阻燃性、极性、抗氧化性等特殊性能,所以在其100多年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为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推出新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对硼烷研究以来,人们合成了大量的含有簇状结构的化合物。这些簇状化合物可由主族元素原子构成,或由过渡金属原子构成,也可既有主族元素又有过渡金属原子构成。寻找这些簇状化合物的成键规律、结构规则对充实和发展化学键理论有重大意义。自五十年代开始,已有不少结构规则问世,如著名的wade规则。但是现有的规则方法都有局限性。我们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一种新型含炔基查尔酮的合成方法,以邻溴苯甲醛和含取代基苯乙炔为原料,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生成的炔基苯甲醛进一步与苯乙酮反应生成含炔基结构的查尔酮,此类查尔酮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串联反应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类化合物拓展了金、钯、铜等过渡金属参与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的底物范围,对进一步研究过渡金属参与的串联反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方法具有原料简单易得、反应过程操作容易、收率高等优点,产物经红外、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分析手段确证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研究以邻苯二甲酰亚胺为电子受体,以半胱氨酸肽链为电子给体的新型分子内给受电子体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光反应,发展了环肽类化合物的方法.化合物1a在甲醇溶液中经连续的光诱导单电子转移(SET)历程生成了半胱氨酸环肽化合物2a。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所确定。  相似文献   

18.
新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几类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的体系跨越不同的维度(从固体、固体表面、纳米管到分子、团簇),涉及的物性包括几何构型、电子结构、磁学性质、晶格振动和力学响应等.  相似文献   

19.
团簇是原子、分子向固相材料过渡的桥梁,由于其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而表现出许多特别的,与原子、分子和固体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本文针对团簇的结构、性质等特点,从团簇的磁性、光学、生物医学、催化、储氢和超原子等方面对其结构、性质以及潜在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20.
利用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研究了硼氧小分子在铂团簇的表面吸附体系,研究的物性涉及不同自旋下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电子结构、解离能和平均原子结合能等. 计算结果表明:BO两种原子作为一个分子整体吸附于铂团簇表面,其吸附方式随团簇尺寸的变化而变化;自然布居和Mulliken布居显示,电荷由铂原子转移到BO分子整体. 此外,解离能和平均原子结合能表明四重态Pt4BO的基态结构具有最大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