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作于1932年的散文《故乡杂记》堪称当时茅盾故乡——乌镇的一幅真实图画,它像一个窗户,只要我们打开它,便可窥见三十年代茅盾故乡乌镇的风貌.昭明太子和鲍廷博当我们轻轻掀开《故乡杂记》,立刻被茅盾笔下所描绘的乌镇历史风姿所吸引.他写道:“故乡!这是五六万人口的镇,繁华不下于一个中等的县城;这又是一个‘历史’的镇,据《镇志》,则宋朝时‘汉奸’秦桧的妻王氏是这镇的土著,镇中有某寺乃梁昭明太子萧统偶居读书的地点,镇东某处是清朝那位校刊《知不足斋丛书》的鲍廷博的故居.”这里,昭明太子是什么时候在乌镇“偶居读书”?“某寺”指何处?鲍廷博为何许人呢?根据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2.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茅盾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的一个小镇——乌镇。在风云激荡的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茅盾的父亲虽是个秀才,但他受新思潮的影响,喜爱自然科学,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学“西艺”。茅盾在他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在家塾读书时,就受到“新学”的熏陶。他最初读的启蒙课本,就是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里抄下来的《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茅盾的母亲古文基础很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地理知识,也爱读小说,这些都给幼年的茅盾以良好的影响。茅盾小时候所学的一些古文和历史、地理知识,便都是他母亲教给他的。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七岁那年,进了乌镇新创办的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学校分两班,茅盾被分在甲班。甲班  相似文献   

4.
茅盾于一八九六年七月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乌镇在解放前分为乌镇、青镇两个镇,以一条南北流向的车溪为界,东为青镇,西为乌镇,分别隶属于桐乡县和吴兴县.茅盾家是在青镇.茅盾家从曾祖以来并不务农,也没有田产.到了茅盾的祖父沈恩培,在青镇熙和坊(旧名)南端闹市区,开了一爿“泰兴昌”纸店.熙和坊是当时青镇最主要的一条街,南起应家桥(旧名常丰桥),北到油车汇.其中从应家桥到北花桥(又名兴德桥)又是最热闹、最繁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出生于杭嘉湖平原桐乡县乌镇。在他丰富多采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中,有一部分作品是以他“可爱的故乡”杭嘉湖平原广大农村和市镇为反映对象的。这部分作品就写作时间来讲,基本上集中在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七年  相似文献   

6.
同一作家不同体裁的作品之间,在思想内容上,往往存在着互相补充的情况。学习茅盾同志的小说《春蚕》,还可以通过阅读与之有关的茅盾散文,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故乡杂记》是茅盾一九三二年回乡途中以及回乡以后的见闻录。在《故乡杂记》的第三部分“半个月的印象”中就记有不少《春蚕》的原始材料:早晨七点钟,在茅盾故乡乌镇的一家当铺前,挤满了当棉袄、棉布和土丝的乡下人。作者  相似文献   

7.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七年九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月廿五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字伯蕃)是一位秀才,在乌镇行医,喜欢自然科学,酷爱数学,思想开明,属“维新派”.母亲陈爱珠,是乌镇名医陈我如的独生女儿,爱好文学,颇有远见,且性格坚强.茅盾在童年就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和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六岁  相似文献   

8.
茅盾同志诞生在“鱼米之乡”的嘉兴地区乌镇.在他全部创作中,描绘家乡农村生活的作品虽不多,.但如《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对他北伐战争时期的代表作《蚀》三部曲,或褒或贬,意见较多,而对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作品意见却比较一致.《子夜》不必说,就是《春蚕》,大家都肯定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达到了“鲁迅以后的独特的高峰.”①本文想从他的“农村三部曲”,特别《春蚕》  相似文献   

9.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表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散文中准确、精炼、严密、生动的语言。 (二)本单元教学重点 1.材料的组织顺序。 2.贯穿散文的思想红线。 3.散文的色彩和感情基调。 (三)本单元教学难点 1.“形”与“神”的结合点。 2.“景”与“情”的统一. (四)表单元需落实的全部知识点 1.作者①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②碧野(1916—— )原名黄潮洋,广东大埔县人。③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  相似文献   

10.
回到乌镇     
“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还有旧时的月色,还有过去的时光,这个地方便是江南。”茅盾在《故乡杂记》里写道。茅盾是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人。他口中所谓“江南”,是地理上的“长江以南”.是文化上的“杏花春雨”,是记忆里的“温柔富贵乡”。  相似文献   

11.
质朴的赞歌     
1939年间,茅盾先生有一次新疆之行。一路所闻所见很多,到1941年他到香港时,把这一些写出来就在夏衍编的《华商报》副刊《灯塔》上陆续发表,其中就有《白杨礼赞》。茅盾是“五四”时期的老作家,不必多介绍。他一生创作很多;写各种体裁的作品,以小说为主,还有评论和散文、杂文。1935年赵家壁先生编辑出版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规模很大,并且约请当时的名家选编名卷,并写长篇《导论》。参加选编工作的有蔡元培、鲁迅、胡适、茅盾、郁达夫和朱自清等十余人。《现代散文导论(下)》是由郁达夫写的,其中论到茅盾的散文…  相似文献   

12.
1909年秋到1916年夏,是茅盾小学毕业在中学和大学预科求学的时期,也是他从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按理说,这一时期在茅盾的生活史上是颇占份量的一页,对他今后的生活道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综观茅盾的创作,这阶段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是反映得比较少的,在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发表之前,茅盾仅在《我的中学生时代及其后》、《回忆辛亥》等可数的八、九篇回忆散文中略有涉及,而在小说创作中则没有留下什么印痕。即使在他早期所写的几篇回忆散文中,提及这时期的中学生活时,认为“我的中学时代是灰色的、平凡的”,“是在这样的畸形闭塞的空气中度过的”,而对三年的大学预科生活,则认为“读  相似文献   

13.
文坛巨匠茅盾同志与世长辞了。他生前留下的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除了蜚声中外的《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林家铺子》及《清明前后》等小说与剧本外,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文艺论著、翻译作品等。这些都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贵财富了。如果说茅盾的小说是反映时代风貌的历史画卷,那么他的散文就是直接描摹当时风物人情的社会素描。“一个场面,一段经历,一些人物,他用速写的方式将它们描画下来”,“一个观点,一段见闻,一些想法,他用随笔的方式将它们记述下来”,茅盾同志写了大量的散文速写。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散文速写集》(分上下两册),全书共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林家铺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篇优秀短篇名作,它以深邃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表现艺术,黎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直到今天,仍能赢得千万青年读者的喜爱.仲春季节,窗外和风习习.笔者打开《林家铺子》,使人仿佛置身于暗无天日的三十年代乌镇,倘徉在乌镇街头,谛听乌镇商人的“苦情”,和他们的生意经……从而使我们对《林家铺子》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所有这些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和茅盾故乡乌镇分不开的.因为《林家铺子》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以作者熟悉的乌镇为背景的,因而作品能透出如此浓郁的乌镇乡土气息,表现出三十年代乌镇的历史真实、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真实感.今天我们重温《林家铺子》后,探索作品与乌镇的关系,对理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可受的故乡》是作家茅盾同志为《浙江日报》“寄语故乡”专栏所写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散文,散发着为我们所熟悉的浓重的乡土味儿,作为茅盾同志的同乡——浙江人来说,读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四年三月下旬,春雨霏霏,我与湖州市几个对茅盾研究有兴趣的同志结伴去桐乡乌镇参观茅盾故居,并进行调查、访问。我们去看了茅盾外公陈世泽(我如)的屋址。虽然陈家老屋已经不存一点痕迹,为一片桑林所代替,但是由于确定陈家的住址是在枫桥(通安桥,水营桥)南边,而枫桥在乌镇不在青镇,因而肯定了“茅盾母家是湖州人”的  相似文献   

17.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茅盾回到故乡浙江桐乡乌镇,看到故乡在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后的破败景象,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他写下了《故乡杂记》。其中对镇上的当铺的情形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8.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19.
1903年 8岁 乌镇 入乌镇立志初等小学,国文课学《速通虚字法》和《论说入门》、修身课读《论语》。始读《西游记》、《后西游记》。 1907年 12岁 乌镇 进乌镇高等小学(植材小学),在国文课上读《易经》、《礼记》、《左传》、《孟子》。始读《三国演义》,又读《野叟曝言》等小说。 1910年 15岁 湖州 2月 入湖州府中学堂。读《诗经》、《乐府》,《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唐诗。在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期间,购《世说新语》。“在回湖州的旅途中,我把《世说新语》反复看了两遍。”(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仿《庄子·寓  相似文献   

20.
“旧巷通幽,微雨润湿石板路,篷舟从青瓦白墙畔悄然驰过,仿佛未尽的文思一缕,悠悠雨夜,书香弥漫整个乌镇西栅老街……”2008年11月2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在作家茅盾的故乡乌镇盛大颁出。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颁奖礼歌声中,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和麦家的《暗算》摘得本届茅盾文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