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称考     
在北方方言区里,“大”或“大大”曾经是一个普遍的亲属称谓。文章从音、义两方面来考察“大”称得名的原因,并以中原官话郑曹片长葛方言为参考点来预测“大”称在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词义扩大是词义变化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崽”是长沙方言重要亲属称谓语之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儿子”。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沙方言“崽”词义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单指称儿子,也可以指称女儿。本文对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词“崽”词义扩大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了长沙方言其他亲属称谓词的...  相似文献   

3.
“塑料”普通话是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过程中,方言区人们偶尔使用的交际工具,它的形成与生理、心理、社会和语言本身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它是语言统一过程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各方言区情况不同,同一方言区包含多个层次。单从语音上讲,如果“塑料”普通话某一层次的语音为某一方言区成员共同使用,这一层次就会形成方言文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词逐渐消失.针对汾西方言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发生了部分变化,包括单音节词变为重叠词、称谓方式趋于普通话、不同阶段称谓不同、同一阶段称谓不同、特殊称谓“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化对人们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鹤壁巨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中原官话区,巨桥方言亲属称谓虽然和普通话亲属称谓比较接近,但巨桥亲属称谓在语音词汇上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存在变读现象。巨桥亲属称谓词变读在语音上的表现有存在"u化韵"、"儿化韵"等变韵或变调现象,在词汇上的表现是有单音节亲属称谓词的存在,并且构词方式多样。  相似文献   

6.
“姑”和“姨”是亲属称谓语中两个重要的词汇,文章通过二者的发展演变探讨了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同名异指”和“异名同指”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并在生活交际中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7.
胡柳姬 《教师》2010,(35):29-30
纠音是英语语音教学的一个极为烦琐而重要的任务。不同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指数不同,有些方言的发音与英语的差异性较大.形成了英语纠音教学上的“顽固”方言。给“顽固”方言区学生纠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本文以广东潮汕方言区学生为对象,参考国内纠音教学上的基本方法,探索纠正“顽固”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为例,考察现代汉语中各类同指词语的语表形式和语用价值,并以此论证毛泽东在运用同指词语方面所独具的特色。这里所说的“同指词语”是指称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词语。其中自然也包括词汇学范畴中具有严格同义关系的同义词。为叙述方便,下文有时简称“同指”。例如:  相似文献   

9.
安康湘语“爷”“爹”用改音的方法指称不同亲属称谓词的现象,既出现在当地的湘语区,也出现在当地的非湘语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是忌讳或避嫌,而是为了避免同音后发生称呼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爹这个亲属称谓用法较复杂,从语音上说,它们在普通话和各方言中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从语义上说,既可以用于祖称,也都可以用于父称,还可以用来称呼其他长辈。在不同的方言中,其所指也不完全相同。本文对爹这个亲属称谓的音形义及来源进行了浅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对陕西方言的“爹”字在亲属称谓里的运用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实地调查以及读时彦著述所获取的陕西方言对“爹”字的两种主要读音[ta]类和[tiε]类来列举语料.如陕北晋语“爹[ta]”字用来指父亲时读作阴平,关中方言区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达”,陕南方言区较普遍地把父亲或伯父叫做“达”;宝鸡一带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爹”,陕南洋县等处也把父亲叫做“爹”.陕北晋语和关中方言对于父亲的叫法与山西及甘肃东部方言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陕南以至于秦巴山区的亲属称谓词的复杂性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2.
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词书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方言里语缀“子”和普通话相比要活跃得多,因而新疆汉语方言含“子”缀的词相当发达。本文仅讨论与普通话词形式完全不同的含“子”新疆方言词。这一类词语和普通话差异最大,方言区以外的人很难从形式上理解其意义。我们先逐词诠释词义,再提供正式出版物中的书证,借以展示方言语境下的准确语义。  相似文献   

13.
萧山方言属于昊方言区,它内部保留了许多中古的词汇。本文主要谈谈方言中“未”和“眯”这两个词的用法及意义,从而通过历史文献与其进行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为了说明一些指称社会现象的词语的历时性变化,释义时采用了点明其时代特色的说法,即常常以“旧时(指、称)”“旧社会”“旧俗”“古代”等作为解说的标志,本文统称为“旧时”义。由于该词典的权威性,中学语文教材(按:2000年4月1版)就把这类解释大多移用过来了。这里分作称谓、名物、事为三类,各举数例加以讨论(例句后括号的“初一”“高二”是初中一册、高中二册的略指,余类推。其后是课文篇名)。一、称谓。这些词语指称的对象现今大都存在,其“旧”的属性在社会生活中已经  相似文献   

15.
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汴片,该方言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词尾就是“子”尾。它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别义,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等的词尾,构成一些新的词语或者赋予已有词语新的意义。文章比较了商丘方言与普通话“子”尾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差别是实际读音的变化,另外在构词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年龄的长和幼是亲属称谓的一项区别性语义特征。同类亲属有的区分长幼而使用不同的称谓,有的不分长幼而使用同一称谓。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和长幼合称具有与普通话或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蒋华 《文教资料》2010,(6):28-29
文章对“这/那”同指现象进行了解释。“这/那”同指现象主要出现在现实主义叙事性作品中.它与主人公、创作者和读者的视角息息相关。“这/那”可以同指某个人。也可以同指某事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比较客方言代表点梅县话与赣方言代表点南昌话中的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出,两方言亲属称谓词中不同词语的数量是远远多于相同词语的数量;特点上,一方面,两地共同具有与传统一致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宗族观念,另一方面,客方言将部分外亲亲属当作内亲亲属来称谓,显现出客方言区与传统的亲疏有异的观念稍有些不同。从存古性来看,两方言虽有一些共有的古语词,但不同的古语词更多,相对而言,客方言的古语词更多,时代上也更古。另外,两方言还有一些比较齐整的对应成分,可以看作客赣方言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唻”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作为助词的用法已经消失,但是仍旧存在于各地方言中.文章首先在形式特点、语义特点、语用价值三个方面考察河南新县南方言区的助词“唻”,其次将“唻”与普通话动态助词“过”进行比较;最后对比其他方言区的助词“来”.在种种考察及对比中突出新县方言助词“唻”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