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玻璃心     
我的妻子爱珍是在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挨过了短短的3个星期。我送她回家过了最后一个元旦。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放国库券、粮票和身份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相片。后来,她把手袋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母亲问:“  相似文献   

2.
流泪的故事     
我的妻子爱珍是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挨过了短短的三个星期。我送她回家过了最后一个元旦.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放证券和身份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的照片。后来,她把手袋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母亲问:“妈妈,你要到唧去?”  相似文献   

3.
案例描述寒假的一天,女儿在家做作业,我在她旁边读书,妻子则在阳台洗衣服。家庭气氛祥和宁静。突然,妻子喊着肚子疼。懂事的女儿赶忙给她倒了杯热茶喝。没等我伸手,女儿又拿来了热水袋给妈妈暖肚子,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妻子的“病”很快“康复”了。  相似文献   

4.
案例描述 寒假的一天,女儿在家做作业,我在她旁边读书,妻子则在阳台洗衣服。家庭气氛祥和宁静。突然,妻子喊着肚子疼。懂事的女儿赶忙给她倒了杯热茶喝。没等我伸手,女儿又拿来了热水袋给妈妈暖肚子,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妻子的“病”很快“康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十七封信     
孩子,妈妈找了个天使替我爱你。我的妻子爱珍是在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挨过了短短的三个星期。我送她回家过了最后一个元旦,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放贵重物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相片。后来,她把手袋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母亲问:"妈妈,你要去哪儿?""我的心肝儿!我的宝贝儿!"爱珍跪在地上,把女儿拢住,"再跟妈妈亲亲,妈要出国。"  相似文献   

6.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写给他的妻子所有的信印成了一本书出版,书名叫作《亲爱的贝思》。从1910年杜鲁门26岁时给贝思写下的第一封情书,到他1972年去世之前写下的最后一封信,一共1322封,被他的妻子贝思完整无缺地保存下  相似文献   

7.
陶铮 《生活教育》2010,(7):39-44
祖父陶行知去世已经64年,我父亲陶晓光去世也已整整17年了。时间流逝,亲情依旧。在厚厚的《陶行知全集》第8、9卷书信集中.共有227封祖父的家信,其中给陶行知的母亲、妻子、妹妹的信有20封,给吴树琴先生的有143封,给他儿子们的信有64封,其中单独给我父亲的信就有32封。这些书信承载着浓浓的亲情,谆谆的教导。  相似文献   

8.
我的女儿17岁了,遗憾的是她没有出众的容貌和骄人的身材。看到女儿这副模样,妻子很着急,她担心不漂亮的女儿没有一个好的将来。妻子固执地认为美丽漂亮是女人的第一资本,是女人的通行证。我很困惑,难道女人美丽漂亮仅仅是看外表吗?女人的幸福成败也被外表左右吗?最近正好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故事,它给了我最好的解答:为了招募形象代言人,一家著名的化妆品公司决定请某个大城市的市民推荐他们所认识的最美丽的女人。推荐者除了要寄一封简短的介绍信外,还要随信附上该女子的一张照片。短短几周内,公司就收到了成百上千封来信。其中有一封信格外…  相似文献   

9.
妻子去世早,我一个人把四个儿女拉扯大。儿女们先后成家立业,为了不给他们增添负担,我住进了福利院。我曾以为这里将会是自己人生的终点,然而,79岁那年,年过半百的女儿把我接到她的家中。从此,从农村到城市,从独身一人到三代同堂,我在晚年收获了久违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流泪的故事     
我的妻子爱珍是在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挨过了短短的三个星期。我送她回家过了最后一个元旦,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放证券和身份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照片。后来,她把手袋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母亲问:“妈妈,你要到哪去?”“我的心肝,我的宝贝。”爱珍跪在地上,把女儿拢住,“再跟妈亲亲,妈要出国。”她们母女俩脸贴着脸,爱珍的脸颊上流下两行泪水。一坐进出租车里,妻子便号啕大哭起来,身子在车座上匍匐、滑动,我一面吩咐司机开车,一面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  相似文献   

11.
流泪的故事     
我的妻子爱珍是在冬天去世的,她患有白血病,只在医院里挨过了短短的三个星期。我送她回家过了最后一个元旦,她收拾屋子,整理衣物,指给我看放证券和身份证的地方,还带走了自己所有的照片。后来,她把手袋拿在手里,要和女儿分手了,一岁半的雯雯吃惊地抬起头望着母亲问:“妈妈,你要到哪儿去?”“我的心肝,我的宝贝。”爱珍跪在地上,把女儿拢住,“再跟妈亲亲,妈要出国。”她们母女俩脸贴着脸,爱珍的脸颊上流下两行泪水。一坐进出租车里,妻子便号啕大哭起来,身子在车座上匍匐、滑动,我一面吩咐司机开车,一面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嘴里喊着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女儿的家规     
一个10岁的孩子竟给父母制定了一份家规,这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但此事千真万确,这个孩子不是别人,就是我女儿,她今年才上小学五年级。最近我经常上网,有时一上就是几个钟头。妻子看到我坐在电脑前一边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一边优哉优哉地与网友闲聊,她心里意见可不小,便唠叨了起来,而且喋喋不休。这样一来,我们彼此有点不愉快。女儿向来是妻子的“同盟者”,晚饭时我叫女儿出来,女儿竟没有理我。我用眼神向妻子求助,于是妻子起身走进女儿的房间叫她。可女儿大声说:“你们先吃,我还有事没做完。”“什么事情这么重要?”我有点吃惊。女儿向来…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力量     
自从我们的女儿吟吟6个月开始,我和妻子就经常给女儿讲各种故事。从她一岁半开始,我们几乎每天都和女儿一起阅读各类绘本。现在吟吟26个月了,我和妻子已经深深沉浸在与女儿一起阅读的愉悦中,阅读给我们家带来了太多的欢乐,也启迪了吟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石彩虹 《班主任》2013,(8):43-45
阅读课上,我给学生推荐了朱成玉的《别踩疼了雪》。这篇文章讲的是,家在南方的父女俩到北方看雪,爸爸却发现对雪渴盼已久的女儿来的目的是为了"见到"去世的妈妈,因为女儿在妈妈留下的日记里看到一封写给自己的信。信里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缠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相似文献   

15.
陶铮 《生活教育》2009,(4):57-64
祖父陶行知去世已经62年.我父亲陶晓光去世也已整整15年了。时间流逝,亲情依旧。在厚厚的陶行知全集8、9卷书信集中,共有227封祖父的家信。其中给陶行知的母亲、妻子、妹妹的信有20封,给吴树琴先生的有143封,给他儿子们的信有64封,其中单独给我爸的信就有32封。这些书信承载了浓浓的亲情,谆谆的教导。这些书信经过旧中国艰苦的岁月.经过远隔万里.飘洋过海;经过新中国的历次运动,几经周折,完整地被亲人们保留下来了。  相似文献   

16.
女儿一出生,我和妻子就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好好地培养她,并且跟她做个好朋友,让她的童年留下一道美丽的彩虹。等女儿刚满周岁,我们就买了许多婴儿画报和玩具回来。刚开始她见到新鲜东西还有兴趣,但没两天就不当回事了,甚至开始破坏起来。给她讲故事吧,发现她年龄太小,注意力不够集中,讲一会儿就坐不住了。于是,我和妻子一直在寻找一种更得力、女儿更喜欢的寓教于乐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英语沙龙》2010,(10):51-51
我一直很纳闷,妻子每次拿钱给母亲,总是一把零票子,给小孩却是一张整的。 妻子笑了,说:“女儿爱花钱,5元一张的钞票,到她手里,好像不是钱,一眨眼就花光了。要是给她一张一百元的,她就舍不得找零,能用十天半个月。:我给她都是大钱。妈呢,她舍不得花钱,一张大票子到了她手上,她总收着不用。  相似文献   

18.
女儿办家报     
有一次,女儿所在的班级参加学校里的黑板报大赛。因为女儿画画好,班主任老师叫女儿专门负责黑板报的美术构图。女儿从找资料到画草图,里外忙了整整一个星期,结果女儿获得最佳美术编辑奖。女儿获奖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我和妻子建议她在家编一份定期的“家报”,这样把女儿的画画付诸实践;另外,写写文章对她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再说,我家无论是编报纸的硬件还是软件都是绰绰有余的。我给报纸写稿已经十几年了,可对女儿编报进行适当指导,妻子是学电脑编程的,毫不费力地为女儿设计了一个专门适合编“家报”的程序。家里又有两台电脑和一台彩喷…  相似文献   

19.
信+心=信心     
黄楠 《班主任》2014,(7):25-26
正每个月,我都会收到两封"特殊"的信件。说它们"特殊",是因为这两封信来自于同一个家庭,一封是母亲通过邮件发给我的,一封是女儿悄悄塞给我的,而信的内容都是关于女儿晴晴的。她为何就是不肯说话晴晴,一个乖巧可爱的女生,微笑时一对浅浅的小酒窝特别招人喜爱。但相处过后,我却发现她的与众不同:无论问她什么,都是紧闭双唇,一言不发,至多报以浅浅的微笑。课堂上,学生们都在朗读课文,可她只是  相似文献   

20.
女儿不见了     
张正 《家长》2007,(Z1)
双休日,我们带女儿去图书馆看书。在图书馆门口,女儿遇到了她班上的几个同学,他们也是来看书、借书的。女儿很快和他们打成了一片,钻进了少儿阅览室。妻子进了成人阅览室,我进了图书馆门口一家售书的小书屋,随便看看。大约过了一刻钟,妻子走进来问我:“女儿呢?”我说:“不是和你在图书馆里吗?”“我看见她出来了,我以为她来找你了。”妻子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