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改革:一股清新的风 你上过这样有趣的课吗? 老师拿出一些圆溜溜的黄豆,用一只小瓶盖挖出一瓶盖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而后,她抓出一把黄豆:“同学们,你们看这一把有刚才那一瓶盖的多少倍呢?”“10倍!”“8倍!”……“那么,这一把大约是多少粒呢?”“100粒!”“80粒!”……答案相差很多,但老师的脸上仍带着微笑,她告诉孩子们:“估计得对错都没有什么,因为我们这一课学的是估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经常用到。”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精彩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参见本刊2005年第8期)就给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的教育思考与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爱华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两套0~9的数字卡片,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是一节数学公开课吗?这是一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教育界对公开课指责“围剿”之时,黄老师用真实的课堂为公开课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  相似文献   

3.
梁莉  洪桂华 《江西教育》2012,(14):36-37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以来困惑教师、学生,且挥之不去的烦恼.为了上好作文指导课,为了让学生学会写作文,教师上下求索,备尝艰辛.在一次作文课比赛中,洪老师执教的习作指导《父母的爱》,教学思路与教学效果都使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4.
最近,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老师的“认识小数”一课,感觉许老师的课像一道清澈的小溪那样纯净、清亮、温润,给人简洁、舒爽的感觉.因此,我对数学课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数学课,美在简约. 片段一 师:许老师到了扬州后,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美工刀、铅笔、橡皮等,用了多少钱呢?(课件出示铅笔)买铅笔用了0.4元,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相似文献   

5.
有幸再次聆听吴正宪老师对课标修订的专业解读。吴老师就数学课标中“数与代数”领域中关于数概念下分数概念建立中分数意义的理解这一个点展开,引领一线老师理解修订课标。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彭彩霞:培养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所以本学期我们选取了“在大数认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研讨专题.这之前,我们围绕专题进行了学习和研究,今天又听了沈老师和谭老师的两堂课.下面,我们就以这两堂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有效培养数感的认识.沈学文:“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学生通过估计、动手操作验证、交流信息这一过程,充分认识1000以内的数,感受1000以内的数,他们的数感也一步一步得到建立和培养.在数学生人数这一环节,他们学会了顺数和倒数,真正体验到了大数的产生和作用.在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猜数,渗透了数的大小比较,为以后的知识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在教学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以后,如何指导他们将这些数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请老师们指点.谭华“:1亿有多大”这一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在课的开始部分,我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想像1亿有多大,学生的想像大胆而又奇特;在活...  相似文献   

7.
张秀红 《教育》2012,(6):21-21
“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也能上出精彩的课。在没有电脑、网络的时代,大部分老师都靠着这“四个一”走进课堂,凭着这“四个一”上出精彩的课,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是孟伟老师于2012年10月下旬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展评活动结束后上的一节省教学能手展示课。这一课被老师们称为是“讲烂了”的一课,相关潜台词是:这一课在日常教学中谁都会重视;也是各类教学优质课、展示课中频频被点中的课题(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有关“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
上课铃响了,柳老师抱着一叠作文本走进教室。这节课,柳老师讲评上周写的作文,题目叫《愿望》。老师让何小菲朗读洪保林  相似文献   

10.
雷清兰 《江西教育》2023,(18):54-56
<正>“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8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能够用数对表示大家的座位,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积累活动经验。特级教师张齐华在全国很多地方都上过“确定位置”这节课。笔者觉得,欣赏张老师的课,最关键的是学习张老师怎么去引领学生,怎么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张老师的课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一线教师可以从张老师的课中学到:引领学生、发散思维、明思善辩。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老师的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11.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2.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枣庄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质课评选活动,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授课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禁连声赞叹.尤其是孙景权老师讲述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到课堂是快乐的、轻松的,也是成功的. 一、导入新颖,故事激趣 教师讲述数学小笑话《乘法分配律》引入新课.一个学生的作业本在“姓名”栏里写着:木(1+2+3).老师问:“这是谁的作业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我的.”老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学生:“木林森.”老师:“那你怎么这样写呢?”“老师,您不是说要学以致用吗?”“嗯,是呀……那你这是用的什么?”“乘法分配律.”老师恍然大悟.在这个环节,孙老师通过数学小笑话引入新课——乘法分配律,对初步预习过的学生来说一定会哈哈大笑,对没预习过的学生也会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刘建娟 《广西教育》2013,(25):72-72,74
最近笔者欣赏了一组《用字母表示数》的同题课例,发现众多执教者对教材中“数与字母相乘的简写规则”这一“规定性”知识的教学把握不到位,仍停留在“告知”的层面,未能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那么,对于教材中的“规定性”知识,怎样才能更好地凸显它们的的教学价值,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结合《用字母表示数》和《圆的认识》等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故事中历史教师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令人折服,震撼人心。它源自于五个字:用一生备课。  相似文献   

15.
扎实、灵活化难为易梧州市万秀区教育局教研室黄卓雅“九义”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黎冬莲老师上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这节课,用的是“九义”新教材,她在教学中又是怎样体现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组里的几位老师要听我一节“用字母表示数”(北师大版)的复习课,我准备了5个例题在课上讲,没想到连第一个题也没有讲完。课后大家虽然褒贬不一,我却因这节课思考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看,学生们专注的[神;听,学生们会心的笑声。孩子们是在看儿童剧吗?不,他们正在上一节数学课。这节自然流露、质朴无华的数学课,让所有听课的老师感受到此课没有做作,整个教学过程无痕,而教师的良苦用心却处处有痕。一、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数的概念“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一节非常重要但又有些枯燥的数的概念课。如何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精神饱满、情趣盎然地投入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中去?王老师的这节课以情境教学贯穿全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的引入部分,王老师拿出三个装有不同数量黄…  相似文献   

18.
课堂小结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是老师们的共识,但大多数老师都没有体会到它的重要性,没有认真设计这一环节,对这一环节不以为然,漠然置之.一、做明眼人,当前课堂小结的现状分析现状一课堂小结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不够.有位老师上分数除法这节课,老师用了很多种方法来证明“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这个结论.最后小结时,老师把之前做在PPT上的几种证明方法缩小后一一重现,时间很短.  相似文献   

19.
课之蕴     
张新 《新读写》2013,(7):78-79
作为一个从教数十年的老师,上过多少堂课自己也记不得’了。但是自己做学生时听过的两堂课却至今历历在目。一堂是松江二中老师张藻的几何课——张老师并不是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只是代了一堂课;另一堂是复旦大学班主任老师胡奇光的课——其实这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课,而是开学第一天照例都会有的那种“开场白”。时隔数十年,我之所以还对这两堂课记忆犹新,就是因为这两堂课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这学期初,我听了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为课标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册的《玩具》。本课主要借助学生喜爱的玩具,使学生能正确数出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写1~5的数字。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玩具来玩一玩、数一数、说一说,然后根据说出的数让学生学写数。教师首先示范写1,问学生:“看看1象什么?”,再让学生学写1。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写2。当教学到写3时,教师正要示范,突然,一位学生喊道:“又是老师写”。好一个“又是老师写”,他喊出了学生的需求,喊出了我们的思考。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授受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