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雅与俗观念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观念,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雅文学与俗文学一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在俗与雅的影响,嬗变和演进的交替中,中国文学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基本规律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学史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糅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赋予文学批评范畴鲜明的时代印痕.读者的情感机制与小说文本系统相互交织,积攒起小说领域"境界说"新特的批评范式和文学风貌,"现境界"和"他境界"的划分,包孕着小说批评中虚和实、真和幻等范畴的清晰构架,体现了中国近代文论开放和兼容的文学特征.梁启超等人的理论建树,折射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近代嬗变的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3.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根本主题就是"人的文学",它高扬人的个性、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以及文学的启蒙价值,但是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命题,同样是百年中国文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人的文学"从未放弃中国文学几千年传统形成的文学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从未脱离"人的文学"与时代文学的互动关系;更没有淡化"人的文学"与人类文学的本质关联。从五四新文学的兴起,到当下这场全球疫情的发生,都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学人性、时代性和人类性的互动互存。  相似文献   

4.
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是紧跟时代步伐的。20世纪50-70年代,在强大政治话语的干预下,女性文学逐渐走向政治化、边缘化。80年代,伴随着思想解放的热潮,女性文学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转轨,文学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剧,女性文学的消费趋向日益凸显。当前,表面喧嚣的女性文学陷入了重重危机,面临以下困境:题材偏狭、视野狭窄;缺乏艺术上的探索创新,不断地自我重复或相互重复。女性文学如何开始自己的涅槃,是摆在每一位作家面前的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在对现代性的诉求中,中国社会进入消费文化时代,资本逻辑成为社会发展的支配性力量。1990年代以来的消费文学——中产文学、市民文学、小资情调、青春文学顺应资本和市场的逻辑,把文学作为消费品;底层文学对资本逻辑表现出既追随又批判的双重特征。文学对资本的态度成为1990年代以来区别文学创作倾向的新的准则。  相似文献   

6.
关于"芙蓉园",杜甫曾在入仕前后几次写到,这些诗作具有"时事化"的动态特点.在"即时"和"非即时"的时间线索中,"芙蓉园"意象空间的变化不仅完整反映了来自杜甫身世体察下的时代变迁和重组,也预示了由"尚情"的"唐音"到"尚意"的"宋调"文学风尚变化趋向;对文学题材的扩展和诗学思维的丰富都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数作品功利性较强,比如反映时代风云,在作品中提出政治主张,表现某一时期的风云变幻,要求文学担负起重要历史使命几乎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文革之后的文学大部分反映了文学的教育以及认识功能;特别是文学发展到了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的消费社会里,文学也一改昔日清高孤傲的面容,商业功能日益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复杂.从社会、历史、时代、文学观念、作家结构、外来影响以及现代文学的性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功利色彩的种种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娱乐化时代作为文学发展的时代语境,它的消费娱乐特征影响着文学发展,文学活动发生巨大改变.通过阐述娱乐时代文学观念的变化,探析作家创作的媒介化及作品意义多元化,揭示文学活动的品质呈现的低俗化和感官化,详细描述文学在娱乐化时代的生存现状,引导人们重视和反思娱乐化时代底色下的文学发展.只有经过长时间历练,才能使文学本性与时代发展步伐协调融合,文学才能形成新的自律,完成文学本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以来,"语言"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维度。由此,传统心理学的"语言缺失"问题的解决获得了新的契机,心理学的语言学转向使话语分析、话语伦理、语言形态等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的时代议题。从"语言学转向"的历史背景入手,在具体分析这场心理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发生动因基础上,展示了其内在的发生逻辑。并总结和反思了这场转向的影响和意义,揭示了当前理论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0.
"文革"后中国的写实文学创作主潮,经历了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递嬗与变异。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文化语境中,三股写实文学潮流承载了当代中国的集体经验与社会记忆,既表现出与现实生活同步、结盟的审美趋向,也呈现出各自的思想观念与艺术表现的局限。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在与现实和历史的多重纠结联系中,于写实文学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尤为突出.笔者将当代文学发展的两个时期称之为"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从文学制度角度,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是《文艺消费导论》中研究的进一步延展。该书聚焦于新世纪以来新媒介文化语境中当代中国文艺生产消费出现的新变化,细致论述了新媒介对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复杂影响。该书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文艺在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影响下审美范式的转变,强调一种"艺术———传媒化合型的新型美学范式"正在诞生。该书认为只有正视当今媒介转型的新状况,才能更好地在传统文艺与新媒体文艺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从而促进文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材编写已经进入"地方割据"的"战国时代"。随着高校教材自编的频率和速率的加剧,本来在"针对性"方面颇有优势的自编教材,却没有太多的作为。论文基于参与教材编写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从三个层面揭示了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在教"书"与教"学生"方面所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坛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当代诗文创作,特别是20世纪50-70年代的颂歌与政治抒情诗,"文革"期间的"致敬电",乃至新时期涌现的"百城赋",在创作倾向、主流精神、表现手法上,与两千年前的汉大赋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从创作主体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环境及写作理念上剖析这"惊人相似"的创作原动力;反思政治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学的关系,以期拓展、拓深汉赋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应该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考的立场上来看待古代文论,会觉得古代文论大有升值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以真正的当代思维、当代视域看待古代文论。当代艺术许多种类都是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古代文论的底蕴是时时闪烁其中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流变性和贯通性,是当代文艺学吸纳古代文论以建构新框架的重要条件。古代文论的精髓,更多地内在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原型,潜移默化地在艺术家的头脑和艺术语言中存在并且不断地生发出来。古代文论并非与当代的文学艺术隔绝,确乎是活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相似文献   

18.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融合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体例设置上横向解读女性文学文本与女性文学现象,纵向勾勒当代女性文学思潮发展轨迹,综合考察当代女性文学现代性特质的渗透衍进,为全书的恰切定位与有效阐释提供了可能。作为大陆第一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当代"之窗。  相似文献   

20.
同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相比,当代文学尚未建构起相对稳定的学科形态。主要原因是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思潮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狗熊掰棒子式的否定性思维。治本的策略是建构文学史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它是一种"大文学观",其基本内涵,一是在历史发展和中西文化浑融的宏阔背景上考察当代文学的自然生成形态,把握其发展走向,二是以开阔的心胸承认文学的多本质性和多形态性,三是牢牢把握文学史发展中的艺术创新性。以此标准对当代文学进行整合性思考,包括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整合,十七年、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整合以及新时期各种文学思潮的整合,便可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文学发展基本脉络和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