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在论及文章的“自然”时。欧阳修主要关注语言、行文等外在形式:苏轼则进一步要求文章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古文以“道”为灵魂,因而“道”的涵义的丰富,亦必对古文艺术风格之形成产生影响。从韩愈的作为文化价值之善的“道”,到欧阳修的合乎自然人情之真的“道”,再到苏轼的作为美之渊薮的“道”,是道学内涵在唐宋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过程。作为唐宋古文运动之主将,此三者的散文风格与其道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并深深地打上了各自道学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陆游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创作传统,对欧阳修尤为推崇。他对文章风格自然平易的主张,对文道关系的理解,都表明他在文学思想上认同和接受欧阳修的观点。他的散文学习欧阳修,《入蜀记》《天彭牡丹谱》师法欧阳修,与同时的大家相比,《入蜀记》较之范成大《吴船录》体制更为完善,内容更为丰富。题跋文继承发展了欧跋的学术考辨精神与语短情深的文体特征。较之同样学习欧阳修的周必大,陆游对欧跋的情韵之美有更好的发展,跋文的抒情性、文学性更强。总之,陆游是欧阳修散文的优秀继承者,是南宋散文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4.
二程在阐述其理学思想时,涉及到了文与道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作文害道”的文道观,完全割裂了文道关系。二程有限的诗歌创作是其文道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文道关系自南北朝起就是文学家、文论家讨论的重点论题。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推行古文运动的过程中提出了"文以明道"说,这种古文理论对宋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以及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或继承、发展,或批评了韩愈的文道观,宋人的接受又对后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他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 ,吸收宋初诗文革新先驱者的成就 ,针对四六时文的浮靡文风 ,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拟就唐宋之文由“奇”而“常”的转化 ,窥探欧阳修文学观的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吸收宋初诗文革新先驱者的成就,针对四六时文的浮靡文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拟就唐宋之文由“奇”而“常”的转化,窥探欧阳修文学观的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道胜文至”是欧阳修古文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然而“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非以道代文,实际上是一种文道并重的观念。此理论促进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顺利进行,并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强 《语文知识》2002,(2):27-29
始于东汉,流行于南北朝的碑志文,到了唐宋之世蔚为大观。一些稍有名气的文人,几乎都写过碑志。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陆游等都是碑志创作的大家。碑志文的兴盛与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碑志也渐渐突破原来只记录墓主世系,罗列生平资料而进一步发展成传记文学,有关碑志创作的理论也渐渐丰富起来。研究这些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不是现实环境简单的照搬,而是一个理想化了的世界。文中的人物、环境、生活都是经过加工、虚化和美化的,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3.
苏洵与欧阳修以文缔交,过去通常认为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苏轼兄弟应考作铺垫和在京城立足作宣传,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影响与意义要广泛深刻得多;欧、苏二人在北宋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在"文""道"、"人""道"关系上有着不尽相同的观念,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彼此的交往和友情,而且对古文运动的最终完成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词作曾给后世许多词家带来深刻的影响。苏轼做为欧阳修的学生 ,其词风更是承继了欧词某些风格。欧阳修“疏隽”一类词给苏轼词风的形成带来的影响 :一是遣玩游赏的意义 ;另一是疏放旷达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北宋初期,对西昆派的反对形成了北宋的骈散对立。欧阳修为了避免与传统发生直接正面的冲突,通过以文体为四六,即将古文创作的方法技巧运用于四六创作中,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四六文章形式。以文体为四六又和以四六为文体相联系在一起,欧阳修的古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四六句式的整齐对仗,把四六的节奏引入古文之中。欧阳修改变了传统文章中骈散绝对对立的情形,使骈散再度融合,成为新的文章风范。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宋的第一代词人,晏殊、欧阳修为宋词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词学观和词作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们还未完全脱落晚唐五代“词为艳科”“诗庄词媚”之传统,仍然注重词体的消遣特性和娱乐功能,却否定了“花间词人”的艳和鄙俗,呈现出雍容华贵、典雅含蓄的审美特色,从而匡正了词体的发展方面,开了“雅词”之先河。尤其是他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感悟、喟叹使词作表现出厚重的思致性,初步开发了词体抒怀述志的功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和豪放词风的创立是有深刻启示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一条从个案开始的,融文化学、诗歌学、阐释学、心理学、时空观念、社会学等新旧理论于一体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思路,从欧、梅、苏等诗人的相互唱和中,列出并详细分析他们诗歌作品的文化背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的相同、相近和相似之处,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北宋时期存在着一个"欧梅诗歌流派",而且系统地总结了该流派写实、美刺、娱乐...  相似文献   

18.
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对待贬谪的态度上,宋代文人往往显得非常豁达,跟此前文人具有明显的不同。以欧阳修为例,他贬赴夷陵途中的活动可以分为游赏、交游和纪游三个方面,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宋人将"谪宦"视作"胜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和杜甫在宋代被推尊为典范,是宋诗发展过程中追求和谐的内在需要。诗人追求"仕"与"隐"之间的和谐,是陶、杜成为典范的人格因素;诗人对诗歌技巧与平淡自然的并重,是陶、杜成为典范的艺术因素;诗人追求身与心之间和谐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陶、杜成为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