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勰以“征圣”、“宗经”为论文宗旨,其《文心雕龙-乐府》一文,开乐府诗批评史上“品第类批评”之先河.刘勰在《乐府》中首倡“乐府”为一种文体,认为可与诗歌并列,主张诗声合一,崇雅黜郑,为其乐府论的核心所在.在“诗”与“声”两个方面,“声”主而“诗”次,并以之对汉、魏乐府与齐、梁“艳歌”进行了程度不同、形式不同之批评,得失各俱.刘勰的乐府论虽然有失偏颇,但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许多哲人诗家对诗词鉴赏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本文拈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三题。结合诗词鉴赏的实际进行论述。指出:“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以意逆志”是诗词鉴赏的深入。“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则是诗词鉴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刘勰论读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文体论和作家创作论为主,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鉴赏者在书中仅处次要地位。在整部《文心雕龙》之中只有《知音》这篇文学鉴赏论较集中地论述了一下读者,我们不妨从这篇文章中一窥刘勰对读者的界定、要求以及评述。一、《文心雕龙·知音》中读者的范围及类型所谓读者即刘勰所言之“观文者”。《知音》中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关于文学接受的一篇专论。本文主要围绕刘勰文学接受理论中对接受主体的重视和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的论述,进一步探讨了“知音”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对文本意义的复杂性与读者创造性阅读的可能性有所忽视,还有篇中对作品与读者关系的阐述也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5.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波澜,显得亮丽而光彩;在鉴赏论中,“隐”是读者追寻的意义空白,“秀”是使读者惊醒、感奋的美丽诗句。从文化语境来看,“隐”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体现,“秀”是魏晋以来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的接受诗学不仅蕴含丰富,同时也极具价值。其对“诗无达志”的读解主张的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以及它既蕴含有接受美学的现代接受意识而又避免了其片面性,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7.
诗体进化论是刘勰《心雕龙》形式本体论及诗本体论的重要内容。是确立刘勰为体学大师的基础,刘勰的诗体进化论主要由“诗有恒裁”说与“随性适分”说构成,是传统与个人才能对抗与和解的结果。在现代诗学视野中不难发现“诗有恒裁”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刘勰的诗体进化观对现代汉诗的体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可见,鉴赏作品的情感,是阅读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最终的归宿。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诗歌鉴赏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本。诗歌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对诗歌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10.
鉴赏一首诗歌 ,就必须品味一首诗的语言文字 ,尤其要注意一字传神的地方 ,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必须要涉及的考点。因此掌握诗人炼字的基本规律 ,以及不同词性的词在诗中的不同作用 ,对我们鉴赏一首诗而言至关重要。我国古典诗歌在语言上经过千锤百炼 ,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贾岛为琢磨“推敲”二字不觉冲撞时为京兆尹的韩愈 ;王安石为“绿”字煞费苦心 ,易稿十多次。虽然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诗中所追求的诗歌语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中同样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船山学的研究,在海外及台港澳地区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新时期,要以王船山研究为契机,促进海外及台港澳地区对王船山思想的研究,从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唯物主义成分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认同;在史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认同;在政治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的认同;在诗学观上,促进对中国传统诗学"兴观群怨"审美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谶纬是图谶和纬书的合一,本非一类,谶出现较早,纬起源于西汉末期。《文心雕龙》和《论衡》都表达了对谶纬的看法,却有很大反差。刘勰、王充经学思想的不同是他们谶纬观差异的基础,《文心雕龙·正纬》篇不录王充即缘于此。《文心雕龙》和《论衡》分别着眼于文章写作与"疾虚妄",他们的谶纬观都是超越时代的。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谢胱同属陈郡谢氏家族,而分属刘宋与萧齐时代。其行为在染上家族特色的基础上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二谢个性各呈狂狷与局促的特点,却终遭屠戮。家族与时代的影响,也使二谢在个人素养与人生态度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二谢皆工诗擅书,对文坛有较大影响;以才学与郡王交好而未得善终,好奖掖人才又有士族之傲气;皆追慕家族的显赫;俱受玄佛思想的影响而程度各异。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诗善于运用典故这一修辞手法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和理念,不论运用事典或语典,其特点是广泛、精确、灵活。其不足之处在于有些诗用典过多,加上用僻典.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石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6):29-30,51
“意象”概念是中国古代诗学核心概念之一,是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的。刘勰身处南朝,当时诗学思想对他影响颇多,而他本身又有着独立的诗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意象”概念的提出必然显现出自身的表现层次,而不该是突兀地提出,对于这一层次的诗学逻辑,需要做深入的探寻。  相似文献   

16.
刘勰论文的基本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传统历史观的影响:(一)宗经和传统史家鼓吹的三代的“黄金政治”呈现出互文关系,它们都是作为“历史范本”而起作用的,并且受了以《易》为代表的历史变革观的影响而提倡“以复古为革新;”(二)刘勰论文有“重雅轻俗”的倾向,这和圣人史观有很大关系;(三)“原始以表末”的学术方法则是刘勰深沉的历史意识在文论领域内的反映,同时也透露出古代中国人对历史“源头”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以《萨婆多部师资记目录序》“年逾知命”、“三纪于兹”等语及《高僧传》中的有关记载为据 ,推算出《灭惑论》必定是撰写于齐建武五年 (公元 4 98年 )之前 ,然后又以《释〈三破论〉》、《灭惑论》等的有关文字为据 ,推论出《灭惑论》是撰写于齐永明年间 (公元 4 83~ 4 93年 )刘勰还未“依沙门僧”之前 ,它是刘勰能进入定林寺为释僧“打工”即佐其编撰经藏的“资格证书”。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指出了文学想象所达到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结合《神思》和《文心雕龙》中的相关篇目看,刘勰认为想象之物有其容,此观点不符合文学想象乃至下笔成文的实际情况。刘勰又认为想象的前提条件是作家必须扎实地“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对此观点,今人应该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的文学语言观建立在杂文学观念的基础之上。刘勰认为文学语言起源于人的创造而具有社会性,“文”、“笔”之中的语言只要情志充实而可信、言辞巧妙而有文采就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要求在内容传达上要有风骨、在运用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是质和文、情和采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百年王船山教育思想传播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起始主要是王船山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研究、学习王船山教育思想并非自觉,其影响的表现形式多样:王船山从祀文庙,办船山书院,模仿船山史论作策论等;王船山教育思想传播的第二个阶段是自觉研究王船山教育思想阶段,此时期研究王船山教育思想的论文非常丰富,形成了热潮.但是,这种研究仍有缺陷:简单套用主流理论,多是贴标签式考察.王船山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应有路向是:一是研究王船山的教育理论,二是研究深蕴在心性之学中的教育哲学,三是研究王船山自身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