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结合DKRZ OPYC模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模拟试验结果,利用随机天气模式WGEN对该地区未来水热条件的可能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由此可以克服以基准气候下建立的线性统计关系,通过大尺度平均气候要素研究气候资源变化的不足。文中不仅给出了农业气候资源基本特征量的变化,如作物生长季、≥0℃有效积温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平均降水量等,而且详细分析了2×CO2气候情景下,该地区极端气候要素值的可能变化,如生长秀内极端平均最高气温、冷害低温如日、≥30℃高温日、≥50mm暴雨日和日最大降水量等。文中还针对不同作物类型,以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模拟了未来气候条件下,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春小麦、春玉米和一季稻水热条件匹配状况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未来增温有利于改善东北地区当前的热量条件,减轻低温冷害的危害;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干旱地区作物的供水条件,提高作物产量。但是由于降水的增加不足以补偿增温引起蒸发蒸腾的增强,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水分普遍不足,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产量将受到影响。另外,平均气候变化以后,气候极端值的变化将更加剧烈,因此,异常天气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程度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述了水稻低温冷害防治技术及水稻冷害的诊断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低温冷害是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并以北方地区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发生得最为频繁和严重。近些年,由于气候变暖的趋势比较明显,基本没有发生大范围的严重延迟型低温冷害,但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低温冷害仍然时有发生,而且由于气候异常的事件增多,年内气温波动幅度加大,都使作物障碍型低温冷害有频繁和严重的趋势,因此,防御低温冷害仍然是东北各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温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造成的危害,称为高温热害。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水稻对高温最敏感的抽穗扬花阶段遇到持续高温天气为害最重,一般减产3~5成,严重的减产7成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安达市低温年玉米产量的研究,找出玉米冷害的类型,提出御防冷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各生育期在生物学零度以下的零上低温所造成的生理障碍,是一种气象灾害。低温是造成灾害的最重要因素,而低温常伴的连阴雨、寡照、干旱等则主要起加重危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辽宁水稻气候适宜度日尺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尺度的选择是水稻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关键环节。为评价中短时灾害情景下的水稻气候适宜性,本文以辽宁省1961-2010年逐日气温、日照时数为影响因子,结合气候产量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确定各因子权重,进而构建水稻气候适宜度日尺度模型及不同气候区的适宜度等级评价指标。通过与旬尺度模型对比,阐明不同时间尺度模型在中短时灾害天气影响下的气候适宜度状况。结果表明:(1)气候适宜度日尺度评价模型能够反映水稻生长的气候条件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株高的相关系数(R)为0.722(P0.01);生殖生长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水稻产量的相关系数(R)为0.669(P0.01);(2)根据气候适宜度评价指标确定水稻气候适宜度等级,揭示在突发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日尺度比旬尺度模型更能诠释水稻生长的气候适宜度状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异常多变,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经常受着多种自然灾害的侵扰,可以这样说,我国几乎拥有所有的灾害类型。这些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雷暴、冰雹、雪暴、低温冷害、高温热浪、龙卷风、沙尘暴和大风;地  相似文献   

9.
对锡林郭勒盟地区2010年度主要异常气象要素和天气气候事件及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分析回顾,发现全盟主要异常气候是:气象要素值出现极值或居极值前10位的明显偏多,冬、春季持续低温时间长、冬季低温日数多,并遭受雪灾、强沙尘暴、暴风雪、强寒潮侵袭;夏季气温异常偏高和高温日数明显偏多;冬、春季降水量异常偏多,夏季异常偏少。而且低温雪灾、高温特大干旱,对农牧业生产和各方面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农牧业受到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方汉杰  王裕锴 《科技通报》1997,13(6):389-392
杭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但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高温干旱、台风、连阴雨、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等.“八五”期间,杭州市梅汛期降水持续偏多,出现连续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洪涝严重;1994—1995年连续出现夏季持续高温酷暑、严重干旱的气候,造成杭州市“八五”期间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目前杭州正处高温多雨期,而海温异常、大气环流异常也是造成杭州气象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monitor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cover and ecology. 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of mangrove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 Dongzhaigang, Hainan Province of China, we propose a semantic understanding method of mangrove remote sensing image by combining a multi-feature kernel sparse classifier with a decision rule model in this paper. First, on the basis of multi-feature extraction, we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atial context relations of the samples and introduce the kernel function into the spars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er, a multi-feature kernel spars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er can be constructed to classify cover types of mangrov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objects. Second, in view of growth conditions of mangrove area, we put forward a semantic understanding method of mangrove remote sensing image based on decision rules and divide mangrove and non-mangrove areas by combining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multi-feature kernel spars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er. We make a divisi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tracted features of spatial and spectral domains. Then select the best split attribute based on the maximum information gain criterion, to generate a semantic tree and extract semantic rules. Finally, we work on the semantic understanding of mangrove areas in line with decision rules and further divide mangrove areas into two categories: excellent growth and poor growth.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mangrove areas and make decisions on mangrove growth.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对于违法用地遥感监查系统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蕊  张景奇 《资源科学》2013,35(3):561-568
现今违法用地遥感监查系统尽管已取得诸多成绩,但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遥感与治理的分离,二者的分离意味着监测和查处无法形成合力,导致系统工作效率降低,具体表现为监查瓶颈的出现、违法用地的无奈合法化以及系统中第三部门的弱势等方面.此外,违法用地遥感监查系统自身缺乏治理精神,用管理代替治理、人情驱逐法治以及缺乏“巧匠”能力,直接导致违法用地难以进一步消除.而治理理论在处理公共事物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它对违法用地遥感监查系统的改进之处在于,将原单向性直线式系统改成多向性网络型系统、赋予网络自动化属性和自治精神,从而发挥违法用地遥感监查系统应有的快速反应、去人情化、共同行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资源遥感—从区域调查到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红辉 《资源科学》2000,22(3):34-39
遥感技术具有的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点,成为现代资源科学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70年代以来,卫星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区域资源系统窨信息的定位研究、资源动态的连续快速监测和结构、功能的定量综合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变化研究居为国际热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源遥感迈进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新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①多层、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兴起,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中国开始进入空间时代。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遥感在我国也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自己的遥感卫星系列,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灵活、机动性强的航空遥感也在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遥感应用是我国发展遥感科学技术的重点,30多年来遥感在我国成功地应用于国家土地资源调查、农作物和森林监测、地质矿产调查、城市发展监测以及海洋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等。在洪水、旱涝、林火、地震以及相关的气象和地质灾害发生期间,遥感总是起到关键作用。遥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文章将在上述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窥我国遥感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资源科学》2010,32(10):1926-1931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麦增加幅度更大;②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大作物秸秆生产总量的年际波动,影响秸秆利用量的稳定性;③华北地区是未来三大作物秸秆总量增加的主要区域,有利于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东北的东部地区秸秆总量表现为大幅度的降低。本文成果属初步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逐步降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情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炳方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02-205,241
本文简介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作物长势监测、主要作物产量预测、粮食产量预测、时空结构监测和粮食供需平衡预警等五个子系统。具体介绍了该系统提供的信息产品的应用,包括国内外农作物长势监测、作物和粮食产量估算、种植结构监测、复种指数监测以及旱情监测等内容;同时就系统应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稻螟灾害:暴发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水稻螟虫暴发上升为头号农业害虫,估计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60亿元。我国是稻螟的主要受害国,螟灾的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年发世代多、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生态环境及社会成本高。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成灾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经营引起控制的整体水平下降。作者预计未来5—7年我国螟灾将呈加重或居高不下之势,就此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代遥感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遥感技术是利用航天或航空平台对地物进行特定电磁波谱段的数字化成像观测,业已成为人类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多领域空间信息应用的核心技术手段。文章概述了当今主要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21世纪遥感科技的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的"三高"时代发展特征及其他重要技术突破,介绍了遥感科技在国民经济、生态保护和国防安全等多领域应用情况,讨论了未来遥感科技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对比实验,探讨了鸭稻共作对水稻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稻植株的高度和水稻地上部的生物量,但增大了水稻地下部的生物量和根冠比,有利于水稻地下部根系的发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同时,鸭稻共作能提高水稻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可防止水稻在后期的过早枯黄与衰败,从而增强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性能及其持续时间;鸭稻共作还能够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减少空(秕)粒数,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结实率,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鸭稻共作生态技术的生产实践与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唐力  陈超  庄道元 《资源科学》2012,34(4):740-748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关于实质性派生品种的规定成为焦点问题.本文基于1999年-2009年中国21个水稻主产区省际面板数据,研究派生品种豁免制度下原始品种对水稻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并运用扩展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经济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9年-2009年中国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水稻生产平均遗传贡献仅达0.25,原始品种遗传单一性并未呈逐渐增强趋势,并且原始品种遗传资源对水稻改良的遗传贡献每增加1%,水稻单产将提高1.6%.因此重视原始创新的创造与有效运用,有利于提升农业技术效率与农业生产水平.在育种角色分配上,公共部门应着重承担基础研究类原始创新活动,在应用基础类原始创新发展策略上,政府应支持有益于新品种不同生产特性改良的育种研究与保护政策,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