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度干旱条件下青稞光合参数及农艺性状受到的影响,为提高青稞产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藏青2000为材料,研究中度干旱处理对青稞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地上生物量、株高、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的影响。结果中度干旱处理会抑制植株生长,影响青稞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的积累,青稞叶片气孔导度(Gs)下降55.83%,蒸腾速率(Tr)下降29.34%,净光合速率(Pn)下降31.13%.结论在中度干旱胁迫下青稞叶片气孔导度(Gs)呈现下降趋势,气孔导度(Gs)下降会影响外界CO2的供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使青稞净光合速率(Pn)下降。中度干旱处理会影响青稞的地上生物量、株高、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而对青稞产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灰色关联分析是对系统发展态势的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 ,发现产量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为穗长 (y2 ) >每穗粒数 (y3) >千粒重 (y6) >不孕小穗数(y4) >每株穗数 (y3) >植株高度 (y1 ) ,以穗长、每穗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经模糊综合评判分析发现藏青 3 2 0 >WB0 7— 97>WB1 9— 97>WBQ64— 97,以比较品种WB0 7— 97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这说明 ,在西藏冬青稞育种及大田栽培中应选择穗长、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品种为宜  相似文献   

3.
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NC II(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16个自交系组配的55个杂交组合的10个性状(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单株产量和百粒重)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p1-2、p2—9的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组合p2—4×p1-2、p2-10×p1-3、p2—11×p1-5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表现优良。灰色相关分析表明,各数量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关联系数大小依次是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穗长、株高、行粒数、出籽率、秃尖长、穗位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综合性评判分析方法,对来自西藏各地野生芥菜类型油菜植株主要性状的优势及各县(区)植株综合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植株高度影响最大的性状依次为主花序长度(y3)〉主茎粗(y5)〉角果粒数(y6)〉主花序角果数(y4)〉角果长度(y7)〉分枝个数(y2)〉分枝部位(y1)。说明各县(区)植株主要性状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性状为主花序长度。主花序长植株高、分枝多、结角多、产量高。(2)各地野生芥菜类型油菜以拉萨达孜县植株综合性状最好,其次为堆龙德庆县〉左贡县〉当雄县羊八井〉工布江达县〉墨竹工卡县。(3)生产上芥菜类型油菜育种可选用拉萨达孜县野生芥菜作杂交亲本资源,利用其主花序长度增加单株角果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采自不同地区的4份野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勒嘎苏木旱作条件下,进行了田间生态适应性及农艺性状评价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引种的4份材料在太仆寺旗播种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同时表现为植株返青早、越冬性好,分蘖数多,植株高大,茎叶繁茂;产草量和种子产量高,尤其是引种青海湟源的垂穗披碱草,最适合于在该地区建立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7,(25)
为深入了解滇中地区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在现有育种和栽培水平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旱地小麦品种生产潜力,提高区域小麦产量,对2006—2016年云南省地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海拔楚雄点147份参试品种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茎蘖数基本苗株高千粒重生育期;单位面积产量与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有效穗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茎蘖数不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千粒重因子、茎蘖数因子和生育期因子,所提供的信息占总信息量的86.38%。  相似文献   

7.
鸭稻共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鸭稻共作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许多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鸭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鸭稻区、浑水区、清水区和常规区4个处理,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其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鸭稻共作能够增加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常规区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在抽穗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真菌数量在乳熟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BIOLOG分析显示,与清水区相比,稻田放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和整体代谢活性,显著增加水稻抽穗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说明鸭稻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粱穗型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籽粒高粱Btx623为母本,帚高粱MN-2710为父本,构建了一套F_2群体。对377株F_2单株的穗柄长、穗轴长、一级枝梗均长及一级枝梗数四个穗型相关性状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单株间性状变异范围很大,存在明显超亲分离现象,同时又呈现较好的正态分布,是典型的数量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了穗轴长和枝梗数为极显著正相关以外,其他各性状之间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玉米杂交种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选用了九个杂交种及两个对照:366*368,397*398,399*403,400*403,401*403,402*403,408*408,9702,吉单180(CK1),本育9(CK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各种杂交种的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的分析,比较出了一些较优的杂交组合方式,又在通过对产量,千粒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等农艺的相关分析得到了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r=0.5895*)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粗(r=0.2064),出籽率(r=0.3075)和穗长(r=0.2828)与产量呈相关。性状之间株高与穗位高和茎粗(r=0.7249,r=0.7726**)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因而提高千粒重,增加穗粗和穗长,提高出籽率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下降。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使转Bt基因棉GK-12与受体品种泗棉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稻鸭共作稻田系统的农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涵蓄水分、土壤有机质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为18104.82元/hm2,比常规稻作系统高15.64%左右。其中,稻鸭共作系统物质生产的功能价值为6720元/hm2,所占比例为37.12%;环境调节功能价值量为11384.82元/hm2,主要表现为调节大气、土壤养分积累与营养元素保持,两者对环境调节功能价值的贡献率可达77.48%。而常规稻作系统的环境调节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大气,单项所占的比例为65.34%。稻鸭共作与常规稻作系统涵蓄水分功能的价值对环境调节总功能价值量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分别为14.16%和17.60%。稻田养鸭兼顾了控制农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效应、维持和保育土壤肥力等,更有利于稻田系统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1980—2018年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剖析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研究表明:①1980年以来水稻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3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80—1997年),除广东省显著下降外,大部分省份显著增加;显著下降时期(1998—2003年),南方地区下降较快;快速上升时期(2004—2018年),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省份显著增加,东南沿海三省(浙江、福建和广东)和四川盆地显著下降。②近40年中国水稻总产量显著增加,由13.99×103万t增加至21.21×103万t,增加了51.61%,空间上呈现“南北齐增”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③全国水稻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单产贡献为主(64.29%),播种面积贡献为辅(28.57%),1998年以来水稻总产量逐渐由单产主导转为播种面积主导,随着单产可能或者已达到增长瓶颈,政策调控对于稳定和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宏观农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半试验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贵州省从江县传统农业地区的糯稻和杂交稻为例,研究了传统品种和现代品种在水稻单作(R)、稻-鱼(R-F)和稻-鱼-鸭(R-F-D)3种不同稻作方式下,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害及蜘蛛的影响。结果表明,就水稻品种而言,糯稻在3种稻作方式下的抑制杂草能力均优于杂交稻,糯稻田与杂交稻田的稻飞虱虫量、稻纵卷叶螟虫量以及蜘蛛量差异不显著,杂交稻在3种稻作方式下的抗稻瘟病能力显著高于糯稻。就稻作方式而言,R-F-D显著降低了田间杂草的发生密度,对稻田杂草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节节菜(Rotala indica)等的抑制效果达到100%,总体抑制效果显著优于其它的稻作方式;R-F-D系统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虫量较水稻单作明显减少;R-F系统的蜘蛛数量最高;R-F-D系统的抗稻瘟病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资源科学》2010,32(10):1926-1931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麦增加幅度更大;②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大作物秸秆生产总量的年际波动,影响秸秆利用量的稳定性;③华北地区是未来三大作物秸秆总量增加的主要区域,有利于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东北的东部地区秸秆总量表现为大幅度的降低。本文成果属初步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逐步降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文中试图以不同施氮处理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 ,为精准施肥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通过实验观测 ,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 ,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 O日排放的差异性。施氮量不同的小区 ,CH4排放强度有很大差异 ,最大差值为 1 5 8mg·m- 2 h- 1 ,CH4排放强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 (R =0 88)。甲烷排放的日变化幅度也较大 ,在 1~ 6 6倍左右。在不同施氮水平下 ,N2 O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排放通量逐渐减少。如果以观测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变化为基础 ,同时考虑粮食产量的变化规律 ,施氮量为 2 70kg·hm- 2 时 ,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实际上 ,精准施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土壤的理化性质、水稻不同生长季节的养分需求等等  相似文献   

16.
杨京平 《资源科学》1993,15(5):38-44
本文借助作物生长计算机模型与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江苏省丹阳市两种种植制度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小麦/玉米晚稻种植制度的气候潜力比小麦一单季稻高3000kg/ha  相似文献   

17.
组织“水稻机械稀直播与乳苗稀播轻型、高效栽培技术”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万亩水稻亩产650kg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苏州市科技攻关招标项目的研究开发,创立“水稻机械精量直播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国内领先成果。成果的创新点为:①以带式播种器与播量调节装置为核心部件,研制出水稻精量播种机,并配套大田精播匀播的农艺规范,是水稻精量直播技术上的重要发明;②以机械精量直播为核心技术,配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是水稻直播技术的重大突破;③以杂交晚粳稻为主要品种,建立了相适应的轻型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大幅度地提高了直播稻的适应性、稳产性与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8.
嘉兴地区水稻土磷素状况与环境效应评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志剑  王光火 《科技通报》1999,15(5):377-381
对我国高产水稻区嘉兴地区典型水稻土进行了磷素状况测定及环境效应评估。结果表明,流行的磷肥管理实践已造成水稻土磷素的积累;发现水稻土的树脂磷指标可以反映出与水体环境相关的土壤生物性有效磷水平。此外,还就高磷水稻土磷素潜在迁移流失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水稻土磷素流失机制及影响因子进行深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张瑜洁  姜亚珍  游松财 《资源科学》2014,36(5):1037-1042
以中熟中粳徐稻3号为试验品种,研究气温升高对苏南地区(江苏姜堰市)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文献阅读获取当地播期试验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相结合,构建水稻增温试验,模拟研究气候变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升高有利于苏南地区的水稻生长。各生理指标受升温影响的具体表现为:水稻生育期缩短,尤其是营养生长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增量在播种至拔节期及拔节至抽穗期增加,抽穗至成熟期减小,升温有利于水稻生长前期的叶片增长,同时也会加快后期的叶片衰亡;光合势(LAD)在播种至拔节期及拔节至抽穗期下降,而抽穗至成熟期增加;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的干物质(DMA)累积增量与群体生长率(CGR)均增加。分析表明,拔节至抽穗期与抽穗至成熟期出现气温饱和点,分别为27.5℃与23℃,均在最适温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