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磷是生命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植物所生存务必须要的大量元素,土壤磷素的供给和流失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土壤磷素的来源和形态。采用适宜的土壤磷素的分级研究方法,对土壤磷素盈亏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概括了国内外磷循环与转化的研究成果,分析磷素循环的特征。了解磷素通过作物的类型、土壤性质、磷肥种类、用量及施用方式等在土壤中的积累。磷肥的过量施用导致磷素水平的提高,也加大了其流失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应对磷素流失采取管理、立法等措施进行保护。最后对土壤磷素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四川紫色土区土壤养分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四川紫色土区土壤养分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土壤氮素主要随径流流失 ,主要土内径流和地下径流携带NO3 N所造成 ;土壤磷主要随泥沙流失 ,泥沙中的养分有明显的富集现象 ,但不同流域以及不同雨次的富集系数明显不同 ;同时泥沙N、P的富集系数与泥沙浓度有一定的关联 ,一般是泥沙浓度高 ,N富集系数低 ,P富集系数高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破坏农业土壤环境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本文通过对水稻和水稻土对比研究,发现水稻土样品受到的污然强度从强到弱排列为:Cu>Pb>Zn>Ni。通过对水稻土所含的金属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多数元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这种较高的相关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及其具有的相似来源。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技术的中国农田磷素养分收支平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农田养分收支平衡模型、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GIS技术,从国家、省域、县域3个层面研究了我国农田磷素的平衡特征,并利用GIS技术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空间表达与分析。主要结论:①我国农田磷素(P)投入总量为610×104t,支出总量为328×104t,农田磷素(P)盈余282×104t,平均单位耕地盈余0.029t/hm2。从大区域来看,我国农田磷素盈余趋势为从我国东部地区农田向西部地区农田逐渐减少;②农田磷素亏缺的县域单元数占全部县域单元数的12.81%,其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11%。也就是说,虽然在全国层面上磷素赢余量很大,但是并不代表每个县域单元农田磷素都是盈余的,在进行肥料资源宏观配置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③在全国层面上,磷肥、有机磷肥、其它来源的磷肥占农田磷养分总投入的比例分别为77.11%、22.23%、0.66%,农田磷素养分的投入以磷肥为主,在全国层面上,由人畜禽粪尿提供的磷素占全部有机磷肥投入的比重为85.25%;④全国农田磷素生物产出为294×104t,占农田磷素总支出的比重为89.90%,农田磷素生物产出是农田磷素支出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水稻田施肥中不同氮、磷、钾肥水平配比,得出各种肥料在黔西南中部典型水稻土上的增产效果、肥料效应、最佳施肥量、肥料利用率等,为指导当地农户进行合理施肥提高依据,2011~2012年,在安龙县平乐等乡镇开展了水稻田间肥效试验,试验证明,在黔西南中部典型水稻土上,土壤肥力高低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肥料不同使用量与比例对水稻产量有深刻影响,产量与肥力效应函数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各种肥料最大用量与最佳用量有所差别,不是产量水平越高,需要施用的肥料用量越多。  相似文献   

6.
以叶用莴苣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磷素水平对莴苣产量品质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当磷素浓度为0.2-0.4mmol/l时,对莴苣的产量品质及硝酸盐含量都达到最佳,并可以看出磷浓度对影响莴苣产量品质有一定的限制,为合理施用肥料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拉萨市区周边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研究拉萨市区周边自然土壤有效磷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土壤磷素的各种因子(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土壤结构、地形),并提出了相应改善土壤微量元素的措施,为当地农林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及土壤改良尤其是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海泡石为原料,通过活化、改性等,然后与高分子絮凝剂及金属盐配比,制备一种新型高效的精土复合除磷剂,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并探究投加量、温度条件、水样中含磷浓度对精土复合除磷剂除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制成的精土复合除磷剂表面的微孔可以充分打开,除磷的最佳投加浓度为5g/L,在常温下对磷的去除率可达92.8%,最适合处理中等含磷浓度的水样。  相似文献   

9.
对嘉善县水稻土和稻米的硒含量进行了分析.水稻土的有效态硒含量为9.52±2.26ppb,稻米硒平均为0.029±0.006ppm,普遍低于0.040ppm.提高稻米硒的田间试验表明,在水稻齐穗期喷施20ppm亚硒酸钠,可使稻米硒水平提高3~4倍,早、晚稻的稻米硒含量分别为0.197±0.149ppm和0.153±0.101ppm.  相似文献   

10.
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氮素,其次是钾素,磷素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增施氮、磷、钾肥均能增加每百公斤籽粒氮、磷、钾的吸收量,且配方施肥处理略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氮、磷、钾素配方施肥处理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季节性降雨分布严重不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加剧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制约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管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建立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的技术体系与优化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为南方红壤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耕地地力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系统分析南方潜育性和次生潜育化水稻土的形成原因,为我国潜育性水田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力与系统健康的协调机制,为稻田生态系统持续、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系统解析驱动稻田N2O和CH4排放关键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理,为我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系统解析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细菌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为大尺度刻画我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机构及生态功能奠定基础;研究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提升我国科学养猪水平和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探明了多年蔬菜连作对土壤氮素转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为蔬菜土氮素的调控提供强有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丘岗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氮磷拦截与生态消纳模式和稻田流失氮磷生态湿地消纳技术,为防控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构建南方丘陵区坡地种草养羊与农牧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并开展示范推广,服务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桃源站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指导下,将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坑定位试验,研究了3种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施肥后,稻田上层土壤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机肥处理的土壤DNA丰富度最大,为19;无机肥处理的最小,为14。3种施肥处理的DNA序列Shannon-Weaver指数分别为:混施肥处理1.85,有机肥处理2.30和无机肥处理1.6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混施肥处理0.73,有机肥处理0.82和无机肥处理0.64。上层土壤中,无机肥处理和混施肥处理的微生物多样性相似系数为79%,而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与混施肥处理、无机肥处理的相似系数为62%,这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明显改变稻田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下层土壤各处理仍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典型峰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曦  彭稳  曹建华 《科技通报》2012,28(2):167-173
以桂林峰林平原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土壤和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9.27 km2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46~17.89 g.kg-1,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水田中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2.29~5.35 kg.m-2,平均值为3.65 kg.m-2;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值范围为5.88~13.54 kg.m-2,平均碳密度为9.83 kg.m-2。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水田>弃耕地>旱地>易涝地>园地>林地>草地,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为弃耕地>园地>旱地>水田>林地>易涝地>草地。研究区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785×104t,而0~10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514×104t。表层土壤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占0~100cm的32.7%。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重庆金佛山研究结果相比,本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偏低,这意味着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容易受到人为干扰、易分解、易流失。而不同的土地利用、耕作方式及管理措施也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大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将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农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4.
镉(Cd)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可引起呼吸系统、肾损伤等多种疾病,对人体毒性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植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镉的暴露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Cd通过饮食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和作物进行大规模采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蔬菜、水稻、旱地、果园等4种土地类型土壤及其种植作物中镉含量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和水稻地有明显的污染超标现象,其中菜地土壤镉含量最高。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各作物镉富集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其对镉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地稻米镉的富集能力最高,单独划为一类。利用定性风险分析技术,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镉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商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下,作物镉风险商值为水稻>深色蔬菜>浅色蔬菜>水果>玉米。镉对个人致癌年风险的计算结果表明,水稻个人年致癌风险为0.6270×10-4/年,高于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年风险水平0.5×10-4/年,为不可接受水平,居民面临较大的致癌风险,应采取积极措施对研究区土壤镉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对气候波动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荣青  郑度  戴尔阜  吴绍洪  赵明华 《资源科学》2014,36(12):2611-2623
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逐级递减的机制法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修正计算太阳辐射的系数a和b,并划分不同土壤有效系数指标区来构建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1995年和2005年的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等4个逐级递减层次的生产潜力,并分析1995-2005气候变化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四个层次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增加,并且有效生育期初日时间逐渐提前,而终日时间相应推迟;同时生育期时段内的日照时数增加;而作物有效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总体减少,且大部分地区降水多集中在有效生育期内。降水减少是整个研究区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各气象因子的变化整体上有利于生产潜力的增长。气候波动使得光合、光温、土地3个层次的生产潜力增长,使得气候生产潜力降低。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4个层次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从对水田和旱地的影响看,气候波动导致水田光合生产潜力比旱地的增加更多;而气候波动使旱地的光温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增加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气候生产潜力比水田的减少更多;气候波动导致旱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增加,但水田的土地生产潜力减少。  相似文献   

16.
鸭稻共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鸭稻共作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许多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鸭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鸭稻区、浑水区、清水区和常规区4个处理,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其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鸭稻共作能够增加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常规区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在抽穗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真菌数量在乳熟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BIOLOG分析显示,与清水区相比,稻田放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和整体代谢活性,显著增加水稻抽穗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说明鸭稻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壤与红壤性水稻土中磁性矿物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升高 《科技通报》1999,15(6):409-413
用环境磁学方法研究了第四纪红土母质上发育的红壤和红性水稻土中磁性矿物的数量、粒度和类型。结果表明,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的磁化率、频率磁化率、软剩磁、硬剩磁、非滞后剩磁和饱和等温剩磁等磁性参数有显著差异,磁化率的粒级分布表明,红壤性水稻土各粒级的磁性均受到破坏,以粘能降低最多,认为其磁性演变的主要机制是红 水稻土中超顺磁性和稳定单畴磁性颗的破坏。红壤性水稻土中基本不存在超顺磁性和稳定单畴态铁磁性矿物。  相似文献   

18.
基于MDS和模糊逻辑的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丰富,但降水与蒸发严重失衡,土壤受盐渍化及污染影响严重。为获取该地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选取了多个物理和化学指标,利用最小数据集理论,构建适合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模糊逻辑模型对土壤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土壤等级上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筛选后,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pH、TN、AP、AK、有机质和土壤盐分;评估结果显示在空间上土壤质量内陆高于沿海,以中部黄河与刁口河相交处为最优;土壤质量整体上以中等级为主,其中三级类型占比最大为31.22%,农田、园地、林地等主要分布在三级以上土壤,但有部分在低级土壤上存在,而且优质土壤上也存在较多的闲置土地,土地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张正栋  杨春红 《资源科学》2013,35(4):809-815
本文基于土壤类型法,借助ArcGIS9.3工具,对珠江北江上游广东省翁源县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值法估算其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增加潜力.结果显示,翁源县土壤表层平均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平均值接近,且近25a来略有下降趋势;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密度上升幅度最大,“碳汇”效果明显;山地和旱地土壤表层表现出“碳源”的效应,水田则表现出“碳汇”的效应;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相对较高的是县域西北部和滃江流域;紫色土的固碳潜力最大,菜园地的固碳潜力最小,固碳潜力高值区主要位于漆江流域及其他耕地地区.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上分析翁源县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政策和碳平衡分析提供参考,同时对估算大尺度的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低丘红壤地区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及施肥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应用GIS技术,结合相关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高程、坡度、坡向图,选择金华市低丘红壤地区代表性的土壤,对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K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质含量的分布上,耕地>林地>园地,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粗骨土;在低缓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陡坡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的海拔范围内,缓坡>陡坡,阴坡>阳坡。土壤有效N水平的趋势和有机质大体一致。土壤有效K的分布状况为:耕地>园地>林地;红壤>水稻土>粗骨土。此外,本文还对影响土壤养分分布的驱动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的四个驱动因子(土壤养分属性自身的特点、不同土壤质地、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地利用现状、不同的高程、坡度、坡向地形因子)分析,得到金华市低丘红壤地区土壤养分分布的规律,结合研究区的土壤养分现状,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施肥策略,有利于改善现有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作物高产、稳产、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