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罗斯 《高中生》2013,(1):48
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但他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有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寝室里的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室友们忧心顾颉刚的病,因而情绪并不高。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顾颉刚为了打破沉闷,让室友们恢复以往的积极性,身先士卒,率先找人说话。顾颉刚把目光投向邻座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尊重     
罗斯 《小读者》2013,(4):12-12
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史学家,但他却有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人都不易听懂。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先生追求的“为学术而学术”道路,不仅体现在他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韧性,而且体现在他组织禹贡学会,辛勤地培养青年学子的活动中;而这种追求之所以受到阻碍,使顾颉刚深入彷徨,苦闷,就在于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和“左”倾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等对学术研究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是“五四”政治运动的旁观者,1920年代中期,他以在古史辨伪、民俗研究上的突出成绩,却转成新文化运动提交学术成绩单的代表;“五四”前后,既是顾颉刚的蛰伏期、亦是他思想学术成长的关键期。本文通过分析顾颉刚与同学傅斯年同中有异的思想抉择,以及从《诗经》出发进行经学革命与历史重建的学术径路,试图在这个“非典型”的典型个体身上,敞开对“五四”在思想文化上何以成为“五四”的持续思考。顾氏思想“缓进”、学术“激进”,但在行动力的果决及坚韧上,他的学术实践丝毫不亚于参与政治运动的朋侪;将“革命”诉诸于行动,顾颉刚实在深具“五四”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在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诞辰 1 1 0周年之际 ,我国学术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我曾是顾老的学生童书业先生培养的研究生 ,毕业于顾老早年曾学习和任教过的北京大学 ,又与顾老同籍苏州市区 ,因此在顾老晚年 ,曾和他多有交往。顾老的学术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我 ,成为我学习的楷模。在此 ,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 ,对“古史辨”和“层垒地堆积成的古史”说的认识。第二 ,对顾老开拓的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的认识。第三 ,对顾老奖助后学 ,关怀学术后辈成长的品行的认识。第一 ,顾颉刚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是在 2 0世纪前期提出了“层垒地堆积成…  相似文献   

6.
1931年的一天,顾颉刚为学生们讲《尧典》,当讲到《尧典》里的十二州是起源于汉武帝时代的制度时,有个叫谭其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讲错了!”然后便指出了错误所在.顾颉刚丝毫没有生气,而是嘱咐谭其骧把不同意见写成书面材料交给自己.谭其骧课后查阅了大量资料交给顾颉刚,顾颉刚看完后,说有哪几条说服了我,哪几条没说服我,于是谭其骧又找了些资料来论证.这样反复几次,最后,顾颉刚把讨论的这些内容写在了讲义上,在课堂上说:“谭其骧同学对我的帮助很大,帮我纠正了很多错误;但他的意见也有我不同意的,这些都让我非常感谢.”  相似文献   

7.
“疑古”和“考信”的史学大师顾颉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颉刚原名诵坤,字铭坚,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三日(1893年5月8日)出生于清代汉学中心苏州的一个读书世家。在专治小学,喜好金石、篆刻的祖父和爱好文史、擅长诗文的父亲耳濡目染下,顾颉刚从小便浸盈于儒家典籍之中。在苏州兴起的清代汉学重要的学派──“吴派”“好学尊闻”、“崇汉信古”思想影响下,顾颉刚养成了广泛涉猎的习惯,还在12岁时他就在所作的自述《恨不能》中说“恨不能游尽天下名山大川”,“恨不能读尽天下图书”。由于两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加上顾颉刚的辛勤努力和对学问的浓厚兴趣,年轻时他的学术积累已十分…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无疑是以五四反传统的精神构筑他的"疑古"理论的。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才能借助西方的近现代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梳理。  相似文献   

9.
顾颉刚史学研究主张求真,反对“能经致用”;由于敢于大胆突破以经为史的传统史学观;从而在史学方法上形成以他为代表的“古史辨派”考证古史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和“历史方法”。顾颉刚是中国史学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于1893年5月3日诞生在苏州悬桥巷宝树园(人称顾家花园)。 颉刚先生祖上是清康熙年间被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名门世家,但先生出生时已家道中落。颉刚先生的祖母对他管教极严,从不许买零食,吃饭时更不许撒落饭粒,从小培养了艮好品质;及至颉刚先生蜚声中外时,还常与拉洋车的坐在小摊前一起吃炸酱面;并把吃霉面包,枕破枕巾也视为平常。  相似文献   

11.
表文指出,(1)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说”是在民俗学学术背景下提出的.要全面把握这一学说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这一背景。(2)“层累说”作为一种史学方法论。其要义是“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3)“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故事和古史在本体论和发生学上是相通的,最初的历史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4)但顾颉刚先生仅仅满足于提出并应用这种方法,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一方法进行根表的证明。这一理论缺陷导致他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并不总能恰如其分地“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  相似文献   

12.
“学者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是顾颉刚先生在他的《怀疑与学问》一文的开头引用的两位先哲的话,意在说明学习过程中“会疑”“须疑”的重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学派创造的以“疑古思想”为核心的“层累地造成中困古文”的观点和治史方法,洋溢着顾先生的“求真”精神。正是这一精神,显示了他追求真理的豪情与勇气,为学术而献身的品质及其学术的独立、自由等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以救国自任的顾颉刚甘肃之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救国自任的顾颉刚甘肃之行汪受宽顾颉刚(1893-1980)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却毅然走出书斋,到僻处西北的甘肃省,以一年时jiiJ,遍历甘肃中南部各县,奔走呼号,进...  相似文献   

15.
一次习作,学生引用《资治通鉴》。顾颉刚说:"引用古书资料,要用原始书,《资治通鉴》是二手货,不足取信于人。"又一次,学生粗心大意,写错字,顾颉刚骂他:"要细心,一个字都不可轻轻放过。"再一次,学生出大题目要写作,这次顾颉刚骂他更狠:"你的毛病好出大题。要知道大题目费大功夫,不易做得充实;小题目可以做得充实有力,无懈可击。某些事,可以大题小作,在学问上则要小题大做。"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是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他从欧洲留学归国后,去拜见老师。闲谈时,顾氏述及学术争论中科学证据的重要性,并认为事物以亲见为可靠,否则不宜置信。 章太炎大不以为然,问道:“你有曾祖父吗?” 顾氏不明其意,漫然应道:“老师,我怎么会没有曾祖父呢?”  相似文献   

17.
195 3年 ,中国科学院请顾颉刚到建立不久的历史研究所工作 ,所里负责人尹达、刘大年询问顾氏在上海收入多少 ,顾答以 :“各项相加 ,每月约为 5 0 0万元”(相当于后来的 5 0 0元 )。很可能 ,尹、刘两位把这当成顾颉刚的“要价” ,这个数目超出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工资 ,不是随便可以答应的。其实 ,顾颉刚在解放初期处境不利 ,他感叹“社会关系日少” ,过去一天接十多封信 ,而今一月才三十来封 ,“宴会则更稀” ,很有失落感 ,哪里有勇气要高价 ?在 195 2年一次中央会议上 ,上海市长陈毅谈到知识分子安置 ,说顾颉刚生活困难 ,不顺心。毛泽东主席…  相似文献   

18.
<正>风云激荡的20世纪,许多名师完全放下架子,视学生为亲人,待学生同子女,或乐善好施,或因材施教,或慧眼识珠,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师生佳话。1920年春,顾颉刚在胡适的帮助下,任职于北大图书馆,但是,薪酬较低,入不敷出,导致顾颉刚忧心忡忡。为了摆脱顾颉刚的窘境,胡适安排他标点《古今伪书考》,自己每月贴上三十元。顾颉刚在致胡适的信中写道:"我的职事,承先生安排,使我求学与奉职,融合为一,感不可言。薪  相似文献   

19.
近日来,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一文;收获颇丰。在这篇自传性的长序里,顾颉刚先生畅言自己之所以有"层累造就历史"这一观点的原因以及其独特的古史研究方法;清晰地阐述了顾颉刚先生应别人所求,向读者介绍"古史辨运动"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体现先生对历史的敏感、对学术研究的投入。对"真"的一种执着。性格上,作者是桀骜不驯、历史兴味极重、好奇心极发达的人,敢于怀疑古书古史而对它做深入的研究,敢于推翻数千年的偶像而不吝惜,敢于在向来不发生问题的地方发生出问题而不丧气于他人的攻击。  相似文献   

20.
顾颉刚生前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脉络中,顾颉刚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足迹。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顾颉刚基于“学术救国”的考量,大力倡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积极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并广泛搜集了中国近代史史料。顾颉刚的研究理念和实践,为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