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红楼梦》中的“下去”句为研究对象,对该句式进行定量地、细致地描写,全面揭示《红楼梦》中有关“下去”句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特征,进而展现清朝中期“下去”句以及相关句式的面貌,从而为汉语史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比较坚实的断代描写。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中的“动 出”句 ,所谓“动 出”句 ,就是句中有由动词和趋向补语“出”所组成的动补结构的句子。本文进行共时的分析 ,将这一类型的句子划分为三大类型 ,对各种句式进行详尽描写 ,并分析构成不同类型的原因———谓语动词的性质和语义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9,(11):F0004-F0004
函数的重要性尽人皆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函数能够描写运动过程”.不过,函数描写的运动,会导致“飞矢不动”的悖论.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句末语气词“嘛”的分布状况,围绕三种主要的句子形式以及其他一些零散的句子,对其在句中的完句功能展开了详细的描写和论述,以期初步得出完句规律。  相似文献   

5.
宋淑琴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42-143
湘阴方言的“把”字句表示“被动”、“给予”、“处置”、“役使”,构成被动句、双宾句、处置句、兼语句几种用法,不同的“把”字句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对“把”字的同现现象的用法进行了深度描写。  相似文献   

6.
“有没有”正反问句的产生有一个历史过程,并在逐渐深入到我们的书面语和口语中。本文描写分析了“有没有”正反问句答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指出“有没有VP”有可能最早产生于《红楼梦》时代。在此基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语言接触、传媒诱导、语言内部要素互动、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人的社会类推心理,并对其答句形式的发展趋势做了预见。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本对《卖炭翁》中“晓驾炭车辗冰辙”一句中“辗冰辙”的注释是“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辗,轧,辙,车轮轧过的痕迹。”据此全句的意思就是:卖炭翁很早就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单从字义的注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是从诗文各句间的内在联系,从作者对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及诗的主旨等方面细细品味、分析,该注释就显得苍白、生硬而缺乏表现力,显然是欠推敲的。诗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前一句规定了一个具体环境——冰天雪地,为后句的行动描写作了渲染、铺垫;后一句则是对卖炭翁在这一具体环境下的行动的具体描写,这个行动描写紧承上文外貌和心理描写,是行文和表现人物的必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天水方言中,存在着几种特殊的疑问句。即“V来吗不V”式、“阿来V来”式以及“V咋来”式。本文对上述三种疑问句式进行了全面描写,同时结合现代汉语分析其特点,以加深对这几种疑问句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马孟龙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2):11-12,19
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是一首描绘庐山的佳作,诗中的“银河倒挂三石梁”句被认为描写的是庐山“三叠泉”瀑布。笔者结合文献、古人诗文并与该诗的内容相对照,对其重新考辨,认为李白并没有见过三叠泉瀑布,他所描写的应当是庐山“石门洞”瀑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小句中枢的视角,对当前流行的一种句法结构“很X很XX”进行考察,分别从语言和语言认知心理的层面进行描写,考察其语义关系和语用价值,体现小句中枢的理论在实际语言现象分析中的指导性意义。并对当前网络用语的文化心理和其产生存在的理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X比N还N"句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中一类特殊的“比”字句,被比较项与结论项由同一个名词来充当,口语性强。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这一句式里N的限制条件、性质、功能,“还”的性质、功能,句式的语义特征以及语用效果,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研究,探求这一句式与一般“比”字句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2.
写记叙文,最常用的技法,当然是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技法如何组合起来用.值得揣摩。最常见的组合方式,是先记叙,再描写,比如,前一段或几段记叙,下一段描写,或一段中前几句记叙,后几句描写。记叙展现过程。形成文章的“线”,而描写铺展重点,形成文章的“面”。  相似文献   

13.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14.
这一节课,我要和孩子们一起重点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救车夫”。“救车夫”这一故事篇幅长,含义深刻的句子多,文中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句子是教学的重点,而描写环境的句子和描写车夫的句子同样值得孩子们好好品味。于是,在上课前,我决定以“无招胜有招”,让孩子们自己确定研读的句子进行感悟。但为了保证阅读泛而不散,我又在小黑板上抄好了三个句子,以便课堂上重点读悟。三个句子中两句是正面描写鲁迅先生言行的,另一句则是侧面描写车夫接受“爸爸”询问时的一番言行。课一开始,我便对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救车夫…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清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去经年”注释为“这一走,一年年下去了”。另外,成语“经年累月”中的“经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二、作者当时因为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开封)去各地漂泊。这首词描写了他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  相似文献   

16.
“前管后”是近年来立足汉语自身研究所提出的一种语义句法生成理论;徐通锵先生的“前管后”理论是一种动态的句法生成模式;从《山海经》描写旬的分析可以看出,还有一种静态的句法生成机制,它只发生在一个单独的句子当中,谓语前面的语义中心管辖、规定谓语后面的语义;从“前管后”生成机制的发展来看可以将描写句分为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王维,我国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素有“诗佛”之称。擅长各种诗体,其中尤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鸟鸣涧》就是一首五言绝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是王维退隐后所作。诗中描写了山中春夜的月景。全诗的灵魂是一个“静”字,而这个“静”字的体现,即作者运用什么手法使读者能够感知这个“静”境,这正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本文仅从造境艺术方面对(鸟鸣涧)作一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它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画面,为后两句提供了背景和必要的铺垫;后两句采用了动态描写,突出了…  相似文献   

18.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19.
对“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中“舍”字的解释历来有较大分歧,而且这些分歧意见已经写进了教科书的不同版本之中,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对前人的解释提出质疑,认为该句是一个有歧义结构的句子,存在着不同层次分析的可能性。通过考察古代文献的言语实际以及本文的语境意义,并结合该句的歧义结构的层次分析,认为“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一句是直接受前面疑问代词“何”的修饰,“舍”在本句中的词汇意义就是其基本义“放弃”。  相似文献   

20.
“寡妇起彷徨”一句古今各家选本均无注。本文认为“寡妇起彷徨”的“寡妇”应该解释为“独居守候丈夫的妇人或与丈夫离异的妇人”,这才与诗的情节以及刘兰芝的身份、遭遇相合,也才契合诗的悲剧意义。本文以文献为依据对“寡妇起彷徨”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