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宇 《广西教育》2007,(6B):35-35
世间万物,能够打动人心灵的东西才是美的东西。语文也一样,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而最能打动人心的是蕴涵在作品里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蕴涵在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情感,在学生作文时,也要引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我”爱语文,文抒“我”心,心映宇宙万物,心感世间百态,心念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2.
陈霞 《学语文》2003,(3):14-14
一读——感知“怒”。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应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人物情感。因此,本节自读课拟引导学生从感知“情”入手。一上场,就要求同学们推举朗读功底较好的同  相似文献   

3.
暴杰 《学周刊C版》2011,(7):156-156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经常看到题目束手无策,没有题材可写,也有的学生勉强挤出几句话,干干巴巴,言之无物,言之无情。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是的,一篇好的文章,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情感创作。所以,学生在写作文时要写真情实感,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要注意学生写作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和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那么学生就不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够让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讲究情感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和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那么学生就不仅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够让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重视语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渗透,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1.察情
  教师要精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钻研作品,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挖掘出作品所蕴涵的真实情感,探求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倾向,这样才能把作者的博大情怀,细腻情感,忧愤之思,贴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如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很难把握《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深刻情感内涵,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法在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更不能启迪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展望与追求。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传其"情",那就无法做到以情动人,情感的彩云也随着单调的讲读飘然而逝,只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语文教材包含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分别反映着那些时代的文化特征。当时代的变迁使产生作品的文化氛围消失 ,我们就失去了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文化氛围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强烈的疏离感 ,从而无形中给语文教学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中的情感 ,还要认识情感的文化价值 ,否则就无法进行正确的审美评价和理性涵概。如果要求远离传统文化氛围的学生深入品味文学作品的情感 ,总结它们的深刻内涵 ,作为教师 ,就要重视文化氛围的重建 ,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挖掘更深层的对作品的理解 ,使其不仅从旁…  相似文献   

8.
洪静 《现代语文》2009,(5):44-4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9.
作为最早的用来传递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的美术,能够打动人心的并非仅仅是绘画的技巧,而是作品中能够引发观赏者共鸣的情感因素。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情感创作、用情感写真,是比教会学生绘画技能和创作技巧更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美育又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审视美、创造美、表达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阅读开展美育,使学生充分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挖掘一般的文章中所蕴涵的美的力量.同时,引导学生诵读文言,领悟作品的声韵之美和感受作品的情境.  相似文献   

11.
“文以载道”,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必需的。方法是多样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借助文学作品来呼唤学生主体情感的挥发,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作品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阅世间百态,品百味人生,不断丰富自身感情,提升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真情的外化,只有真情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扉。只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字词句的情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杨廉英 《广西教育》2014,(29):81-81
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打动人心的是靠真诚的情感。小学生感情丰富,容易被情所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仔细研究教材、教法,认真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元素,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一、情境激趣一年级新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往往感觉每一节课的时间都很长,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推  相似文献   

15.
李肖 《文教资料》2014,(4):39-40
新课程提出。要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控自身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要求,寓教于乐,使学生乐而好学。实施情感教育,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挖掘课文,点化情感,展示在语文课堂上,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情感共呜.使整个语文教晕过程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去引导学生欣赏积极向上的文学精品,用作品中健康的文学思想去陶冶学生的灵魂。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作用,以引导学生向良性、健康的方面发展。所以说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代同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蕴涵于文学作品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为给学生开拓语文学习大视野,为激励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从高一年级开始,在语文课堂开展“推荐我最喜爱的作品”活动,获得了些许感悟和体验,现献笑于大方之家。 一、活动的题旨 “作品”二字意在突破“文章”“文学”等概念的束缚:它可以是一篇打动人心的好文章,也可以是一部(本)影响深刻的著作;它可以是与语言文学等密切相  相似文献   

18.
广告文案创作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晨 《教育与职业》2005,(24):74-75
在广告文案创作教学实践中,挖掘文学语言在海报中的审美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文案创作观点,体现独特的情感主题,往往使广告作品真正能打动人心,这是引导学生对设计思维的一种探索。探索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渗透相关语文学科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提高学生广告创意思维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正>一、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1.通过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学生通过鉴赏文学作品,可以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正能量,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在阅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用心阅读,要真正能从这些作品中学到有益的东西。在阅读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美词佳句和新鲜的论点,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区域,让学生的思路更慎密,思维水平得到提升。2.通过阅读,强化学生口语表达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文学作品教学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新的语文阅读内容有一定的相关度;二是新的语文阅读内容的潜在意义能引起学生学习情感的变化。因此,文学作品教学应该是学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构建自我”的过程。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发现世界”的情景,而文学作品教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还原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进而认同作品的情感价值,这样,优秀的作品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切实满足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与道德需求,构建出健康的生命精神状态、道德认识标准和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