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作品为《长恨歌》,教材赏析短文向学生介绍了关于诗歌主题的三种观点,即“爱情悲剧说”“多重主题说”和“讽喻说”,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多向发散思考,充分体现出编者倡导的解读文学作品要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咏柳》是一首唐人咏物七言绝句,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析,属评论性文章,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读者深入领会和理解所读的作品。学习本课,着重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诗歌,特别是怎样欣赏古代诗歌作品。课文内容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主要是对原诗的逐句分析,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全诗的综合赏析。教学前一部分,要抓住关键性词语的分析,扩展到全句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教委90年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贯彻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提高质量的原则,在87年版的基础上新订全日制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为“着重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新订高中《语文》“说明”),在课文编排顺序方面所作努力,为师生所喜欢。比如第五册第四单元“诗歌”,就由旧版的《涉江》《孔雀东南飞》《诗经二首》《陶渊明诗二首》的莫明排列,调整成了《诗经二首》《涉江》《孔雀东南飞》《陶渊明诗二首》的顺序,既体现了诗歌的发展趋向,又与该单元的知识短文《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所简介的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史脉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都喜欢陶渊明的诗歌,觉得他的作品十分抒情。但据《文学报》报道,美国学生却更喜欢古代诗人谢灵运的诗歌。因为翻译成英文后,谢灵运的诗歌更具有现实性。美国学生说,谢灵运的诗歌充满了冲突,颇有真实感。谢灵运虽然有的时候很强调“天人合一”,但诗里却充满了压抑和痛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谢灵运被当朝统治者不满的现实。在文化上,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所以“知人论诗”,是诗词阅读赏析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论诗”须“知人”。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风格特点。对此有了基本的了解,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作者在特定时期的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赏析。为此,要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基本线索:《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格律诗—词—曲。了解各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如屈原、曹操、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陈子昂、“初唐四杰”、“王孟”、“李杜”、“高岑”、“韩柳”、白居易、刘…  相似文献   

6.
陈培 《阅读与鉴赏》2009,(12):49-49,63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明确要求诗歌鉴赏“把握作品的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能力层级为“D”。这“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是对我们学生提出的比较高的要求。对我们学生来说.诗歌鉴赏难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更难在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上。因为,诗歌鉴赏既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学生把握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一切内涵.还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体验,才能想诗人所想.说诗人所说。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考点解读】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继续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置于“古代诗文阅读”之列。对于“古代诗文阅读”中“鉴赏评价”一项的具体要求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古代诗词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所谓初步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  相似文献   

8.
[专题解说]根据大纲规定,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作了明确的界定: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9.
<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语文知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手段.古代诗歌以其特有的节奏和音韵,较之其他体裁的作品,更适合于采用朗读教学.搞好古诗的朗读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正确地理解诗意.朗读不是“照字念音”,理解是朗读的基础.要搞好古诗的朗读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深刻地领会诗歌内容.理解诗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对诗歌语言的理解;第二,对诗作情感的把握及对诗歌意境的领会.由于古诗受字数、平仄、韵律的限制,往往运用倒装、省略、高度压缩的方法,与散文句法有明显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的朗读教学之前.一定要扫清语言障碍,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例如教《出塞》一诗;  相似文献   

10.
从关键词视角,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品味、感悟古代诗歌,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策略。文章就以《野望》为例,从关键词视角探秘诗歌教学的奥义:绘制关键词导图,对单元进行整合,准确梳理学习任务和内容架构;聚焦关键词信息,帮助学生“知人论世”,准确把握创作背景与前提;紧扣关键词建立基本认识,准确串讲每一句诗词;提炼关键词,深入理解诗歌,准确解读每一句诗词,并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准确而系统的关键词导图。  相似文献   

11.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根本因素。大凡一个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陶渊明正是这样有鲜明个性的优秀作家。梁启超对陶渊明就曾有这样的赞语:“古代作家能彀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恪》)这话虽说得有点过份,事实上屈原以后的古代作家其作品有鲜明个性的不止陶渊明一人。然而陶州明确实是一位有鲜明个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现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诗歌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在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诗歌教学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搞好诗歌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3.
[定位 ]李白怀古诗《越中览古》鉴赏。语文实践、探索侧重于把握中国古代怀古咏史诗的一般写作特点 ,尤其是通过古今对比抒发感慨、寄以情怀的艺术特色。初步培养学生鉴赏怀古咏史诗的能力。[切入 ]1 .学生对中国古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感知。以“我所熟悉的怀古咏史诗”为主题 ,课前布置学生理出已学过或未学但熟悉的部分怀古诗作 ,熟练背诵之 ,并就对此类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2 .怀古咏史诗与写景抒情、咏物言志等类诗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探究 ]1 .将在课前布置的作业“我所熟悉的怀古咏史诗”在课堂上背诵、交流。 (这方…  相似文献   

14.
《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5.
<正>一、课标解读《旅夜书怀》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二首诗歌。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要求通过阅读,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了"丰富文化积累",还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在阅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16.
刘炜 《语文天地》2015,(1):15-17
【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初中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这些作品。而高考《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文本定位】《...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讲解向来被视为畏途这固然有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及由此造成的内容的多解性等原因,但还有一个因素往往被我们忽视,那就是中国人的思维长于概括而短于分析,长于模糊而短于精确。这种思维特点使我们满足于对一首诗“有感”,而缺少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感为何感,感从何来”的兴趣,所以有些教师被追问得太过急迫时就会张口结舌;也有一些懒惰且聪明的教师就巧妙地引用古人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饮酒》);或者长吟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的《念奴娇》),再痛斥一句“自己体会去吧”,就这样把难以表述的诗歌理解抛…  相似文献   

18.
论文采用平行研究法,借鉴辜正坤教授提出的中西诗歌鉴赏十角度,从作品、作者、社会文化及读者角度对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五)与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两首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发掘诗歌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诗歌,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精品。下面说说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反复吟诵,体味回章复叠之美。《伐檀》《硕鼠》都出自《诗经》中的“国风”,虽年代久远,但语言质朴,学生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并不困难。但两首诗所采用的...  相似文献   

20.
高考考查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无须讨论要不要考,但必须讨论怎么样考。因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