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的传统样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意识深处,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典型形象,而独标于世界艺术之林。在任何一个综合性的绘画展厅里,人们不用看作品的画种标志,只需看作品的表象就能指出,这是中国画。 决定着中国画面貌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而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则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思想及论理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中国早期画论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对于中国画,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中国画讲求“诗、书、画、印”的结合,强调画家的古典文学修养,笔墨功夫,而白话文运动造成国人在这两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得当代中国画坛无法出现如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并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令世人惊叹。中国画的墨与色具有极强的意象性特征,处理好色与墨的关系是中国画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之瑰宝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受到影响、波动,传统文化的个性受到挑战。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面临着同样的命运,但这也是中国画吸收异质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一个机遇。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文化精神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中国画的文化特征及其深藏背后的民族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艺术的模糊化、重表现及其生命精神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人将哲学与艺术相融,哲学精神寓于艺术境界之中,艺术是哲学的一种延伸,也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画艺术家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他们师法自然,使画格随着他们完善的人格一起提升。要正确把握中国画的古典精神,必须从复杂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寻找出远引着中国画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亦称国画),是我国特有的画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观以及绘画材料和工具等不同,经过无数画家的努力而形成的。中国画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是世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我国千百年来工笔画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技法手段,这是应当尊重和努力继承的。但我们学古人之法,又不能为古人之法所限,要学又要画,这样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9.
上期介绍的是中国画的笔,这期专门介绍一下中国画的墨。在中国画中,墨是极为特殊、极为重要的材料。中国画的重点与核心都体现在对墨的运用上,这是中国画独具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文明集大成的体现,就中国画而言,笔墨即是构筑中国画形态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画审美的必要依据,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国画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本文主要从笔墨结构中所包含的文化情态来看待中国画的发展,阐述了文化与笔墨的联系,并且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阻碍中国画发展的原因,探讨了如何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文化来发展中国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并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令世人惊叹。中国画是介于水墨和色彩之间的表现,它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如何对西方色彩观和中国传统墨与色的理解和运用。许多艺术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色彩大规模地进入了水墨画,打破了由宣纸、毛笔、水与墨构成的超稳定结构。处理好墨与色的关系是中国画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瑰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画尚意传统形成、发展过程和中国画创作和品评中"意"、"形"、"法"、"笔墨"等美学范畴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中国画尚意传统的精神实质、文化品性与形式特征及其在中国画创作中落实、具化的达意之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画尚意传统形成、发展过程和中国画创作和品评中"意"、"形"、"法"、"笔墨"等美学范畴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中国画尚意传统的精神实质、文化品性与形式特征及其在中国画创作中落实、具化的达意之法。  相似文献   

14.
没有画缰绳,却胜过有缰绳;只画了蝌蚪,却让人满耳蛙声。因为这留白,方寸之间,天高地阔,山长水远,都跃然纸上。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这就是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其实,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多时候,也需要留白。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该怎样“留白”呢?  相似文献   

15.
线是中国画造型基础中最基本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是笔墨的关键依托,谓之日骨法。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和传世经典之作中,“线”作为独立的艺术元素始终贯穿其间,也是历代画家所追求和发展的重要目标。相对于西洋画的线而言,中国画的线所承载的内涵则更为深广,除了要明确造型特征的勾勒,还要充分挖掘线本身的生命魅力,以线自身的艺术形质变化去和物体的形态与构成要素达到合而为一,使线以丰富的肌理去适应物象的质感、气度和神态的万千幻化;同时亦把作者自身的情感修养有机地融合其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面貌。中国画的线是画家通过描绘的表象,更全面地把自身的文化等综合修养及性情以融合流露。  相似文献   

16.
陈恩惠 《教育与职业》2007,(23):128-129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始终独树一帜.它有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也有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和科学技术.当前,传统文化需要自省,需要更新,需要吸收现代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但吸收并不是完全的变种,就现代中国画改革和中国画教育而言,我们必须查找缺失的传统文化这一部分.改革中国画,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再吸收外来营养,以此来发展中国画和中国画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传统继承与创新问题.一直是中国美术界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是继承传统,还是另辟蹊径?是抛弃传统.还是全盘西化?本文认为,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勇于“反叛”。传统绘画中的美已成为现代审美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反叛传统”使之适应新的形势与环境,乃是当代中国画变革、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润”是中国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中国画对“润”的追求不仅与中国文化重道德修养的传统相关,也符合文人欣赏的标准。“润”其实就是一种墨色美。“润”与“气韵”有着天然的联系,表现气韵之生动,不能缺了“润”的因素。“润”作为绘画品第,与逸品是同一属性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说中国山水画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及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课程内容的精辟分析及重难点的设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画构图,常留有大量的空白,尤其是宋元以来的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拘形似,画家所描绘的自然生命,常呈现在一片虚白之上。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与洁白的素底相互映衬、互为表里,造就出中国画特有的空灵、简远、虚静的艺术境界。画中的空白,与一张素纸的空白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画的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