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 一、正面表扬孩子 正面表扬就是用积极的语言、动作、表情向孩子表达对他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1.直接的语言。当孩子取得成功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当孩子屡战屡败时,教师更要用鼓励的语言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教师的直接表扬“你真棒”、“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  相似文献   

2.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表扬的一种行为.而赏识教育则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的一种方式.学会赏识,才是真正学会教育.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3.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一、正面表扬孩子正面表扬就是用积极的语言、动作、表情向孩子表  相似文献   

4.
王敏 《山东教育》2002,(30):29-29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因其具有的积极性而越来越为心理学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5.
行为科学是以研究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目标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管理过程中根据人的才能性质、大小来使用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内在的需要产生的”。“人的需要是在社会过程中,是在人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它推动着人们以一定的方式,在某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活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会引起新的需要”。“充分满足人的各种合理的需要是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如果…  相似文献   

6.
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般不用满足其物质欲或剥夺其正当物质需要的方法,也即“重”精神,“轻”物质,其中道理不言而喻。而对下面两种“轻”“重”的把握却是不少家长忽视了的。其一,重行为动机,轻行为表现。好的行为,未必有好的动机;好的动机,也未必有好的表现。幼儿道德判断能力、自我调控能力都很低,动机和表  相似文献   

7.
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我国当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也指出:“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心理学研究证明,对人们良好的思想行为作出肯定和赞许的评价,能使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受到鼓舞,焕发更大的积极性。因此,表扬是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正面激励方式。表扬能否产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扬是否准确,方法是否恰当,态度是否热诚,语言是否巧妙,也就是说,必须讲究激励的语言艺术。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表扬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表扬,是教师常用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措施。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时作出肯定评价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的必要、有效手段。正确的表扬,能够使学生得到鞭策和激励,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激情。同时,恰当的表扬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赞许和鼓励。  相似文献   

9.
对于表扬能否促进学生内部动机的发展,心理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论。有些理论研究表明表扬对内部动机有促进作用;而另一些理论则证明了表扬对内部动机有损害作用。笔者认为在教育实践中表扬能够促进学生内部动机的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为了让表扬在教育串能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必须对表扬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以便在表扬学生时要遵循科学的原理,使用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表扬与内在动机的关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心理学界长期并存着表扬有益于内在动机和表扬削弱内在动机的两种对立的观点。最新研究表明,表扬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表扬者是否有真诚的态度;表扬能否增强受表扬者的胜任感和自主感,能否促进受表扬者正确的归因方式的形成;表扬者传达的行为标准或期望是否恰当等。在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刘建红 《新疆教育》2013,(3):139-139
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具体到学校教育,“激励”就是调动学生的向上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学生应以鼓励、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表扬是一种最常见的教育手段,它是对学生的赞许和肯定。喜欢听好话是人的一种天性,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对学生适时、合理、科学的表扬不仅能使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使学生感到愉悦、受到鼓舞,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甚至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可见,表扬是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13.
表扬、批评,是教育工作中经常运用的重要手段。有人将这看成是帮助学生形成责任心和增强自控能力、转变学生行为习惯的“特效药”。据心理学家验证,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这绝不是虚荣。鼓励、赞许更能增强人的自信心,这往往是成功的巨大动力。“数子千过,莫如奖子一长”,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他们的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教师不但要善于打破常规,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细心发现学生的优点,加以肯定表扬,还要使表扬不只成为教师单方的评价,更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一、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呵护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营造“心理自由”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对个人的表彰是以服从为条件时,创造性强的人偏离常规的思想就会被贬低而受到抑制。对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  相似文献   

15.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交往的活动。正常行为是指那些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和符合社会基本准则的行为;非正常行为是指那些损害人的身心发展和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与礼仪要求等基本准则的行为,人们称之为“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有的称之为“不良行为”、“过失行为”,前苏联称之为“偏离行为”,在美国则称之为“越轨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儿童的那些妨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需要施以特别教育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表扬是营造合适氛围与维系人际关系的特殊手段,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现象。本文对中国人的表扬行为进行文化心理学分析,首先讨论了表扬一词汉语语境中的含义,其次对中国人的表扬行为进行类型分析,分别考察了中国人的自我表扬与他人表扬、社会表扬与家庭表扬。  相似文献   

17.
一、动机形成的理论依据古希腊人和罗马人认为动机是奖赏与惩罚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认为动机是先天的行为、倾向与欲望。至十九世纪末,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问世后,动机形成的本能论逐渐消失,并以内驱力代替。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动机作用有多种理论和解释,较多倾向于用需要、内驱力、诱因、目标等基本要素解释动机作用的过程。当有机体感受到某些需要缺失时,能激起行为,使需要获得满足,成为引发行为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兴趣、欲望、意向、信念等,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在社会和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向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良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就“赏识教育”在数学上的运用淡谈本人的看法。 一、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努力、劳动和取得成绩的肯定。对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个人的心理感到安全时,他才可以大胆与别人交流,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已所见、所想,在老师赞许的神态、语言和目光下,他  相似文献   

19.
关于政府教育投资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教育投资的行为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公共需要”,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机会均以及弥补个人和企业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政府教育投资的规模也取决于上述因素,但现实中政府很难有效地按照社会客观需要进行必要的公共投资。这就需要从政治上经济上完善政府对教育投资的行为机制,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从沧州市三所高校抽取61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共情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考察了大学生的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考察了社会赞许性、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自尊对于两者关系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一般共情总分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宜人性、社会赞许性和自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预测作用,具有高宜人性、高社会赞许性和高自尊的大学生通常也会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倾向.共情正向预测了亲社会行为倾向,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宜人性”和自尊等因素后,共情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这一结果对于高校的德育和政治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