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外宣翻译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启示。文中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重点分析湖南省主要高校英文网站中"学校概况"中存在的种种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探索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外宣公示语是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英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外宣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域。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外宣公示语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阐释改写策略在旅游外宣英译中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根据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并结合旅游文本的文本类型提出旅游外宣英译的"三维"改写模式,并通过翻译实例论证该模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共同推进,芜湖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外宣翻译对宣传推介芜湖、展示芜湖文化魅力、对外传播芜湖地方特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对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法,结合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特征,探究芜湖市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期提高芜湖旅游外宣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文是译者对其生态翻译环境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结果.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旅游外宣英译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指出在旅游外宣英译中译者应在参照译文可接受性的基础进行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具体主要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旅游外宣翻译指的是旅游文本材料的翻译,能否得当地翻译外宣材料不仅有利于中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从而较强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与了解,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的适应选择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鉴于中外旅游文化在旅游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材料的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些语言、文化、交际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障碍?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信息,传播中国文化?这将是本文作者集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积淀,外宣文本的非文学特性与古诗词的文学特性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从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的"三维转换"视角,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外宣翻译的策略方法对《治国理政》中的古诗词英译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结合泉州旅游外宣文本,考察旅游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活动的影响,解读泉州旅游翻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译者与旅游翻译生态环境的多层次协调,实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联系,从而真正提升旅游外宣译文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外宣翻译是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国国际形象。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以山东旅游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旅游外宣翻译信息突出、语言简明、文化内涵丰富,译者可以采用简生化、补生化和原生化翻译策略,删减冗余内容,补充文化空缺,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对外宣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翻译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作为一个跨学性的途径,是运用生态理性、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如今国际旅游正发展的如火如荼,跨文化旅游翻译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本文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论述旅游英语翻译的方法,让旅游英语的翻译更加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认识到了推进"文化走出去"外宣战略的重要性.政府在推进我国各项事业前进的同时也积极向国外普及两会、政府报告、白皮书等大政方针.在此其中,精准的翻译对树立我国国际形象、推进外宣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英译版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着手点,从生态翻译学中三维理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角度,探究工作报告英译的翻译特点和翻译效果,以期为政府外宣文本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化文本的翻译在旅游推广中起到桥梁作用,而景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载体,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传播途径。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以黄鹤楼景区官方网站为例,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当前旅游英语翻译进行了探讨,以便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景观,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该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视角,探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冰雪旅游翻译策略,以期拓展冰雪旅游翻译的研究视角,丰富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内容,促进生态翻译理论在冰雪旅游翻译领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来中旅客日益增多,景区介绍语文本的翻译在对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从生态翻译学视域出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探究旅游景区介绍语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视角,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的方法,探寻"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使得读者对景区信息与文化的接受程度最大化,以期实现更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红色旅游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旅游形式,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游客不仅了解中国革命历史,而且领悟革命奋斗精神。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红色旅游越发受到游客青睐,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凸显而出。以浙江省红色旅游外宣翻译实例为文本,以生态翻译论为理论指导,通过“三维”转换(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分析探讨了译者如何彰显外宣政治意识、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培育文化资本输出意识、突出外宣本体意识,提升红色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机场作为城市窗口,其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意义重大。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以武汉天河机场公示语为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三方面来阐释交通公示语翻译中的选择性适应转换,以期促进我国外宣语言与人文环境的健康互动与和谐发展,提升我国城市的文明形象。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涉及"译学""译论""译本"的整合性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理论的普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以翻译的"适应/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转换中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用语的语言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应该在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点,而对民俗的翻译研究将会对当地的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和交流作用。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翻译的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和生态翻译方法 -"三维"转化(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入手,在分析广州饮食民俗中"饮茶"的翻译基础上,探索生态翻译学对广州民俗翻译的启示。旨在对广州民俗文化的传播起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本体理论研究成果——翻译过程、"多维转换"原则、文本移植与生态平衡以及翻译效果评判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出发,以南京市旅游委员会官方网站为案例,探讨城市旅游网站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研究发现,在对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修补"和"重建"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依归"译语生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可以尽可能地保持翻译过程中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实现译文在译语生态中的生存并长存。  相似文献   

20.
隐喻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中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外宣翻译中的隐喻翻译,要考虑的因素会因为外宣的特殊性而变得更加复杂。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一些隐喻译例,主要研究这些译例在何种程度上合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标准,以期获得更佳的外宣隐喻翻译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