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三峡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既有巴、楚文化的遗存遗物,也有反映巴、楚、越民族文化关系的遗存遗物。这些考古成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对研究古代三峡地区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过程表明,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之间既相互渗透、又互为补充,三者相结合是研究民族民俗文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作为一个分析工具,用来解释包括民间口承叙事在内的具体民俗事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民俗学互文性理论解析辽宁西部蒙古族巴拉根仓故事中"一幅寿联"、"骆驼山风水传说"等故事素的内部关系与外部联系,深度论证了在民族文学比较中"文学平行本质"的论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是从北大民间歌谣征集活动中开始的,中国民间文学、现当代文学的肇端也可以追溯到北大歌谣征集活动。可见歌谣一方面是民俗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与文学、语言学甚至史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民俗学视野疏理中国百年歌谣研究的历史动因、方法传承与争议问题,以期待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歌谣研究繁荣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一、意义与方向历史民俗学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民俗学是研究历史上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理论的学问。历史民俗学是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历史民俗学的研究。历史民俗学在中国尤其具有民族文化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  相似文献   

5.
民俗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社会科学。它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等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典范,具有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这部描写清王朝时期社会生活的鸿篇巨著,其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反映当时社会丰富的民俗内容。在此,笔者将《红楼梦》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学方面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民俗文化的专门学科,其自肇始,就与我国高等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俗学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民俗学教育的发展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在迅速成长,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分析了民俗学与高职教育的相互需求关系,提出高职民俗教育是我国民俗学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并设计了民俗学走向高职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明昱 《家教世界》2013,(10):164-165
现当代艺术跟高校的美术紧密的联系着我们日常的生活,虽然说高校的美术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带有很强的区域性以及民族性。然而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给高校美术教育的自身民俗特点逐渐的衰退。目前已有很多相关学者在研究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现当代艺术对其是否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跟影响。本文主要结合了当代的教学理念,对现当代艺术跟高校美术的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草原文化如何造就了草原文学?一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二是草原文化为草原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生活宝藏和资源优势;三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纯厚的审美艺术情趣。草原文化是一种植入民族血脉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学就是为了表现地域文化而出现的文学样式。草原文学,正是从草原文化这个母体中诞生出来的。现当代的内蒙古草原文学,是古代草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饱含古代草原文学的独特风韵和民族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0.
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以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为写作对象的文学形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它一诞生就带有社会性、整体性的特点,这就是因为它是民众的意愿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特定时空中的一种集体体现。 民俗一词在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之后。该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一门新兴学科的。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用“民间的风俗”来解释民俗一词的含义较为确切。理由是: 首先,“民俗”突出了“民…  相似文献   

11.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也是关于人类社会自身的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是研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承现象,探求这些传承现象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消亡规律的一门科学。而服饰以它的十大民俗性格——民族、性别、年龄、职业、色彩、质料、样式、季节、工艺、体形成为民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物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情感和意识观念的转变,对于现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加之全球之间联系的愈加密切,信息交流更为便捷,我国现当代文学受到了国外文化的冲击,引起了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学封闭现象,促使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无论是在表达方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有了更多的时代特色,符合人们的文学需求。  相似文献   

13.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历史民俗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民俗学界,钟敬文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倡导者与建设者。历史民俗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是一门正在生长的新型学科,它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民俗事象反映了社会的丰富性,是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见证,并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于民俗是民族心理的重要表现,而民族心理又是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的语言文学,自然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剐是民俗与古代诗歌、戏曲的关系,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除夕词是俗文化与雅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一方面,宋代除夕的民俗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含蕴为除夕词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为词坛带来了新鲜的色彩,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另一方面,词在突破花间藩篱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有趋俗的一面。词对民俗生活的参与,大大丰富了节日的文化韵味,提高了节日的文化品位,使它不断向着健康文明方向发展。正是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不断促进了文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统照并非乡土作家,但其小说创作所散溢的北方乡土气息,即文学史谓之的鲜明的地方色彩,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渗透在作品中。民俗可以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反映的生活。因而它在文学作品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内容,担当起灵活多变的文学功能、审美功能。笔者即从民俗文化学视角,通过抽量分析王统照小说《山雨》中的民俗事象,以探求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正如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所述:"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学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较好地挖掘民俗教育资源,要寻求教学方法的新路子,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深层开发民族文化,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民俗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  相似文献   

18.
赵星 《考试周刊》2014,(59):18-19
戏曲民俗学从民俗学的视角观照我国传统戏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已经进入大学讲堂。戏曲民俗学的讲授与三个问题贯穿始终,即"一个前提"——戏曲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一个中间环节"——地方曲艺是戏曲与民俗之间的纽带;"一个立足点"——本地区的戏曲及曲艺。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戏曲民俗学的教学目的及课题实践。  相似文献   

19.
城市民俗是从空间划分民俗得出的客观存在。从城市在世界上开始生成那天起,城市民俗也即应运而生了。我国民俗研究肇始于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当时,人们对民俗概念的认识非常偏狭,从歌谣出发,局限于信仰的仪礼的及口头文学的研究。1840年民俗学鼻祖英国的威廉·汤姆斯在创造“民俗学”一词时,指出它是“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所以,在很多民俗学家的意识里,民俗就是存在于乡村村民中一种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匈牙利两位民俗学者出版的一部民俗学著就叫《农民的圣经》。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民俗学界也接受了这一观点。按这一观点,民俗是过去时代民众创造的,今天存在的民俗只是过去的遗留物,当今民众不会创造民俗,民俗随时代发展也将完全消亡,城市居民也不可能存在民俗。其实,“有人就有民俗。”“所有的人群——无论其民族、宗教、职业如何,都可以构成一个独特的民间,并具有值得研究的民俗。”②城市民俗亦即如此。正如《当代中国民俗学》一书所说:“自奴隶社会古代都市  相似文献   

20.
提起日本的民俗学或民俗学史,首先会想到三个人,一位是日本民俗学鼻祖柳田国男;另一位是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口承文学、宗教等予以解释的折口信夫;还有一位是对民俗学领域的物质文化做过贡献的原财界著名人士涉泽敬三。当然,构成民俗学主流的还是柳田与折口,其中,柳田的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