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哲学意义理论观照下的中西译论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是西方语言哲学与翻译学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通过评述西方语言哲学中与翻译学相关的几种意义理论,分析中西译论中所蕴涵的意义观及其发展轨迹,可以提出西方语言哲学意义理论的发展影响着翻译学中的意义观。我们应该权衡其利弊,构建全面的合理的翻译学意义观。  相似文献   

2.
筚路蓝缕 学而不泥——著名翻译理论家吕俊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俊教授在提出"建构主义翻译学"这个理论时,以美国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所提出 "科学社会学"的思想为指导,即运用"共识性真理",承认在不同时期的共识具有真理性.他指出建构主义实质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即把知识和科学纳入社会学的领域来研究,强调知识是由社会、文化与个人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强调建构翻译学理论要关注语言问题,因为语言问题才是翻译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其他因素都通过语言才能起作用;强调哲学在"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注意吸收旧有范式中合理的部分,批判并摒弃其不合理的部分等等.  相似文献   

3.
翻译中的三种符号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符号学运用于翻译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翻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翻译学借鉴了符号学的理论侧重传达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从而达到不同言语产物在翻译上的等值,因此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翻译中意义的转换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中与思维密切关联的意义问题,在语言哲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语言哲学家,他所提出的"意义即使用"学说对译学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深刻的指导意义。翻译学中对于意义的研究,使其与语言哲学不谋而合。文章旨在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揭示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给翻译学中的意义观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指意系统的科学,是研究符号的最全面的系统,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将符号学运用于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已成为当今语言学和翻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将着重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来解释翻译中的语言视差现象。  相似文献   

6.
影片片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成功的影片片名翻译不仅给影片票房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影片本身的国际影响力。运用生态翻译学原理,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探究影片片名翻译的跨语际、跨文化转换活动,从语言纬、文化纬、交际纬层面对影片片名的翻译进行研究,为影片片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翻译学跨世纪理论研究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其中有几个重要问题须解决(1)翻译学是否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翻译的本质科学与艺术之争。(3)中西翻译史异同比较。(4)建立翻译学要强调中国特色吗?(5)翻译研究中应坚持科学方法论。(6)跨学科的理论到建立元翻译学的前景。上述宏观方面问题的解决是翻译理论能在新世纪有所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不同语言群体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翻译理论在时代背景下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学界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别于其他语言类教学。《新背景下的翻译理论及其发展探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对国内外翻译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翻译学流派分为:生态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翻译伦理学、认知翻译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学以及功能视角下的翻译学等,各个翻译学派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的时  相似文献   

9.
翻译过程论     
谭载喜《必须建立翻译学》认为,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科学,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翻译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并给实际翻译工作者提供行动指南。由此出发,翻译学首先应给翻译下定义。而这一问题我们今天已有了共识: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以语言为媒介的创造性活动。换言之,翻译就是把见诸于一种语言的文本用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造出来,使译作获得与原作相当的文献价值或文学价值。 第一个问题已得到解决,我们面临着第二个问题,即翻译的客体问题,也即翻译是以什么为对象的。翻译界对此众说纷坛。有人认为翻译就是翻译语言,有人认为应该翻译形式,还有人认为翻译当翻译意思。而近日出版的由王宏印同志编著的《英汉翻译综合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对此有独到的论述。书中认为翻译的对象,即翻译的客体,应当是文本,而不是话语、言语或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翻译学界之中,已有众多学者采用互文性理论进行翻译学研究。互文性理论对于读者的重视,可以启迪翻译学研究者重新审视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特殊读者的作用。互文性理论否认文本的终极意义,强调语义的流动性,能有力地解释翻译领域中的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也可以启发翻译学研究加强对于翻译过程的重视,进而从静态的结果研究转向动态的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为外宣翻译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启示。文中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重点分析湖南省主要高校英文网站中"学校概况"中存在的种种翻译问题,探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探索如何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徐玮 《文教资料》2007,(1):132-13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大致经历了语文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即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三个阶段的研究。鉴于翻译研究的混乱局面,我们试图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普遍语用学引入翻译研究,作为翻译学建构的哲学基础,以期为翻译学建构提供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西译论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结之缘.当代翻译学发生文化转向后,人们开始探讨翻译美学.语用学对语言的使用作动态的研究,它介入翻译美学可以为翻译学提供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论文重点选取语用学中的顺应理论,研究它如何帮助翻译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美.  相似文献   

14.
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翻译实质是语际的“意义对应转换”因此把握意义,表达意义是翻译运作全程中的核心或中心。德国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首次提出“意义在于应用”,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use”。这种语用论意义观赋予意义实践性。本文认为语言哲学拓宽了语言学传统的语境范畴,为语言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哲学语用观的语境多维分布决定在语境整合中把握意义,把语言系统与人文、社会、文化、历史等等语境因素整合起来,以达到翻译中英汉语际转换的意义“等效”对等。  相似文献   

15.
孙贝妮 《考试周刊》2009,(34):39-40
翻译界一直呼吁“翻译科学”或者“翻译学”的建立。然而,关于建立这一学科的重要问题——翻译的本质问题,学界却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本文通过梳理翻译本质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进一步讨论了翻译的本质问题,说明了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跨学科方法研究翻译的趋势。归纳认为翻译并非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翻译研究或可视为一门科学,但翻译活动却是一种语言技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然而翻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如"语言和文化"的矛盾问题。我们认为,"语用翻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本文简要介绍了翻译学中的两对矛盾,对目前翻译学中比较新的领域——"语用翻译"及其观点作了分析和说明,并指出它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朱德芬 《文教资料》2008,(23):61-63
翻译界一直呼吁翻译科学或说翻译学的建立,与此同时翻译的本质问题却仍是一个急需澄清的问题.对该学科如此重要的问题学界远远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通过梳理翻译本质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认为翻译并非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翻译研究或可视为一门科学,但翻译活动却是一种语言技能.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翻译的本质问题,通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说明了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跨学科方法研究翻译的趋势,即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研究翻译.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种方法有利亦有弊.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为译者审视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的多维度转换角度出发,对林语堂小说Moment in Peking两译本中的服饰配饰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对该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学的确立及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的发展,对外语本科专业翻译课程产生了诸多影响,要求授课教师与时俱进,在翻译学的指导下对翻译课程进行科学调整,从授课内容、培养目标和讲授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语言运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为有志于翻译专业发展的学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苑诗悦 《现代英语》2023,(12):99-101
生态翻译学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主张译者在适应翻译文本情景的基础上对不同译文进行符合情景的选择,然后对译本进行“汰弱留强”。生态翻译学主张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文章即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对A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解读,以期为今后同类型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