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运用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理论参考.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在规章制度、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次数等方面与高校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出应积极构建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法规制度,建立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机构,充实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提供多元化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形式与建立高校教师职后培训的激励机制等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邹师 《体育科学》2002,22(6):29-33
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信息查询法等方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历史轨迹,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机制进行讨论,文章重点对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多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师资管理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在综述基础上发现: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文献研究过程中分两大块: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二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了研究。但未能将二者加以结合研究,在高校教师选聘、职后培训、使用等具体环节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农村体育师资培训的存在着管理体制薄弱、培训内容的单一、运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着重从师资培训内容体系、培训管理体系和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等方面,构建"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的新模式,实现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双轨运行体系,为农村体育师资培训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山西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为着眼点,以实效性为研究的重点,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后体育教师自身能力提高、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发挥“国培计划”的引领作用,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引导体育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行动研究;加强培训的过程性评价,强化训后监控指导;加强培训前期调研,设置合理的职后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建立培训后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6.
戚新坚 《体育世界》2010,(12):28-29
采取文献资料法、信息查询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对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终身化的机制进行讨论,文章重点对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多因素进行分析和论据,提出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终身化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2005~2010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组织管理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五”期间中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参与状况要好于小学和高校,而小学要好于高校。培训中存在着功利主义思想和培训师资与管理较差等问题。研究认为:2005~2010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要弱化过分追逐经济利益的思想,中小学校长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授课教师应放弃应付和迎合思想,学员应放弃功利主义思想。培训应选择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和素质提高并举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浙江省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提出了完善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的构建 (1)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理论内涵是:在体育教师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考核评估等环节上要通盘考虑和周密计划,使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这3个阶段的工作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以整体优势、整合模式、最佳效益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合并、合作等形式打破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机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局面,建立使两者在功能上能够耦合、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协调、在资源上能够共享的体育教师培育模式。该理论背景是:提高体育教师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需要;实施终身教育的需要;配合师范教育“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体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理论构建: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校本培训与院校培训一体化,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与其他非师范类高校培训一体化;分别诠释其理论内涵及理论背景.提出该理论的实现途径:统筹考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校本培训与院校培训相结合;开放师范教育体系,实现体育教师定向和非定向培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体育经费紧张,场地设施匮乏;特殊体育教研活动少,缺乏交流机会;运动会不能定期召开,学生体育比赛太少等。针对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省普通高校教师流动基本情况、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力资源流动决策理论对教师流动概念进行了限定。希望能够更加优化河南省普通高校教师配置,为解决体育教师闲置与过分匮乏问题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设有排球项目的部分训练单位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和制约河南省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因素有管理因素、人力因素、训练因素和竞赛因素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为河南省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改革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啦啦队教练队伍建设,推动啦啦队运动在河南省高校的快速发展,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河南省的31所高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目前河南省高校啦啦队教练队伍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啦啦队项目还未正式纳入河南省各普通院校作为体育教学课程,其教练队伍呈年轻化,男女配置不合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练所占比例较低。外出培训交流次数少,其专业技能、评判等级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调查法和数理分析法等方法,调查了河南省高校390名退休教师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上臂皮褶厚度和肩胛部皮褶厚度)6项指标,利用BMI和WHR综合分析,退休教师的身体形态具有明显的年龄特性,进一步分析退休教师身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及存在的差异和原因,为研究河南省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和制订科学的健身方式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7.
姚远  尤双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11):117-118,12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工作中的考核与奖罚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加以分析,解析考核及奖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考核及奖罚更合理的运行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待遇、科研、培训以及课外活动、场地器材、体育经费的现状和学校体育管理、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少年儿童业余体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松山 《体育学刊》2005,12(2):93-95
通过对河南省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在校生人数、各项目人数分布、教练员情况、输送情况、经费收支、竞赛体制等的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河南省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杨鄢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53+61-53,61
以河南省青少年竞技乒乓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了河南省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情况、有偿训练的能力、竞赛现状及运动员的训练信心等方面。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安排比较合理,但训练质量不够理想;从事训练的人数较多,但训练和比赛的费用多由运动员个人支付,后备人才流失严重;运动员对今后的出路和流向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进入专业队;运动员希望经常参加比赛,但目前的比赛制度对缺乏经验的运动员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