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成就,明确当前我国体育发展基础,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首要任务和实现路径。认为:新时代体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既有世界体育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需围绕精神更强、物质更强、制度更强、协调更强、融入更强的内在要求展开;中国特色体育现代化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应从加快树立体育文化自信、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体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和专家访谈法,了解现阶段我国体育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做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体育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变化上,以及体育管理组织机制更有效、体育法制更完善、体育产业更强大。  相似文献   

3.
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分析体育价值观,认为后现代主义话语下体育呈现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消除性别歧视、富于创造性等的多元价值观。后现代主义话语下的体育价值观更符合体育的本质属性,更符合人的发展和未来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人文主义视野审视体育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运动,其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深远地影响着体育的嬗变。因为,体育的主体是人,体育须臾离不开人的身体性活动,体育必须关注和体现人的主体价值。然而,在我国体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体育主要表现为工具性价值,缺乏人文主义内涵。新世纪的体育应该回归人的主体性,展现“更健康、更人文、更欢乐、更人性”的人文主义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体育是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必然与社区发展紧密联系。从社区发展的实践起源、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理念进行分析研究,目的从一个更宽阔的实践视角来研究社区体育,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体育视角下的学校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体育的视角下论述现代学校体育观,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学校体育更有效、更自觉地为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身心健康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体育政策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澳大利亚在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大众体育领域、女子体育领域、土著居民体育领域和残疾人体育领域面临重要挑战,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体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此外,澳大利亚体育政策的转型特征表现为:体育政策纲要的结构更富层次性和衔接性;体育政策的具体措施更加细化,并且更富针对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指出了澳大体育发展的挑战及政策转型给予我国体育政策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中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既有利于奥林匹克持续健康发展,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奥林匹克文化进入高校体育,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思想;而高校体育在新世纪朝着多元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深厚的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其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状况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走向进行预测,认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将得到广泛的认同;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将更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学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体系和内容将更加科学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将更注重区域化、本土化和特色化。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之现状及发展取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校体育为社会大众所关注,亦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影响到整个教育实施的成败。因此,有关体育的课程实施、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都在不断地发展与改革。以确保完成国家教育目标及政策,落实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更重要的是适应学生的真正需要,完成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推进,在阳光体育的背景下,体育备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关注。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学校体育的发展的特点,让分层教学模式走进学校体育的课堂,通过分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锅煮"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体育成绩都能得到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体育教学的课堂,而且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体育课堂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体现出体育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传授,同时还赋予了更多层次的内涵。学生切身体感受、情感体验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技巧的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把交流技巧与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成果进行有机的结合运用,必将促进体育教学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生命哲学的解读,辨析了体育的生命意义,并将体育教学划归于生命化教育轨迹之中,把身体教育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从而为摆脱智育模式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消融智育模式对体育教学的延伸性影响,焕发体育课堂的生命活力提供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们的身体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模式上,应不断探索,找到一种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以学校体育课堂学习为主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从而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本文围绕着体育课堂中怎样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做出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理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人才,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就"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相关内涵进行了概述,其后阐述了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随后分析了当前高职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工学结合"办学思路下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16.
梁中山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113-113,115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焦点,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差异性,难以满足新时期体育教学需要,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已逐渐从传统教学方法向分层教学方法转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分层教学法的概念,分析了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产生的意义和影响,进而针对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强化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取拓展训练中的(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参与体验式学习应用于当前公共体育教学,使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对比等研究方法,对270位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在传统教育方式、体验式教学方式下的心理素质指标与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所提高,但较之传统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各项指标提高幅度更大,说明体验式教学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例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新兴科技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使用大数据对体育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公平公正评价的过程更加客观,完整的教与学大数据帮助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新技术支持下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现代教育方式、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都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思维方法等对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学的优势以及应用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的借助现代教学技术解决了体育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解决了一些较为复杂技术动作的展示;解决了枯燥单一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等。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值得体育教师尝试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符合工科类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模式,分析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和开展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过文献检索、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就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盐城工学院目前公共体育课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对构建的工科类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图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有70%的专家认为理工类学校体育教学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很有必要,盐城工学院健美操120名学生选项实验班满意度高达94.64%。工科类院校在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的基础上,开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方式和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