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办教育法》及其实施条例、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是规范我国公办学校举办民办学校的主要政策。这些政策促进了我国公办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但大量公办高校举办独立学院使得本来处境艰难的民办学校处于更加激烈的竞争之中,不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相关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思路是明确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保证教育发展符合国家的整体政策导向,实现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有效融通。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国家在民办教育政策上的导向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认为国家应当从宏观上把握公办 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发展关系,制定出稳定的教育政策,使民办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民办教育国家干预政策的历史沿革入手,深入剖析了干预政策的现存问题,提出了政策调整的基本对策,即在政策上由促进发展过渡到放开发展,实现公办、民办的平等;完善民办教育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和执法,使国家干预有据、有度、有效;目前的阶段性任务应定位在法规细则和地方立法完善与调整上;逐步完善国家干预的相关制度建设,重在引导、激励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办教育的性质和主要办学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大办民办教育的时机已经到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特别是经过十四大和十五大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和共同发展与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制已经确立。这就在政策上为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 ,即为民办教育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税收增长速度 ,经济的高速增长又要求教育的大发展和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 ,我国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教育投资方式 ,国家对教育管得太多 ,教育财政的投入面过宽 ,相对地对应该作为重点投入的义务教育投入却非常不足。就是说 ,…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在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具体规定。在教育部今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踊跃提问,涉及到民办教育的发展模式、公办学校转制、构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等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章新胜、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副司长孙霄兵等就此一一作了解答。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国家在民办教育政策上的导向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认为国家应当从宏观上把握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发展关系,制定出稳定的教育政策,使民办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民办教育曾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落实,民办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公办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民办学校的一些优势正在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更需要民办学校自身要以质量立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公办教育一直是我国主流的学校教育形式,民办教育的发展极为缓慢。国家在对民办教育政策上一直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在对营利性民办教育的处理上,而教育政策恰恰是民办教育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政策尤其是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上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营利性民办教育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清晰的认识,促进中国教育尤其是民办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教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必然越来越重要。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应当公办、民办并举,共同发展高等教育。一是要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指引下进行公立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这方面已迈出较大步伐并取得可喜成效。二是要在民办教育领域中拓展高等教育的新天地,以发展民办教育来弥补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扩大高教机会,这是国家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明智之举。四川创业学院实行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和四川师大影视学院首创的公办、民办契约式联合办学形式是民办高教中的两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德安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规定》,为发展民办教育提供政策支持。该县民办教育发展的重点是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和特色学校、寄宿性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样享受国家规定的减免税费政策,民 办学校建设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有关规费方面,享受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后勤改革收益免征税,所举办的校办产业享受公办学同样的优惠政策,企业学校剥离各乡(镇)学校网点调整以后的学闲置资产(含校舍)优先优惠甚至偿用于发展民办教育。允许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相互流动,公办学保留…  相似文献   

11.
教育财政投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教育投入的主体和受教育对象的范围特点,回顾人类教育历史,分析得出6种典型的教育财政体制。并通过总结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规律,结合我国当前教育财政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完善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以加强适应性为基础,以提高有效性为目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多样化构建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的多样化构建,即以国家投入为主,多种投入渠道共存;教育地域的多样化构建,即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并存,并把农村作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点;教育层次的多样化构建,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高等教育上;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构建,其实现在于双语数学模式的贯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城市、农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得一部分贫困地区的孩子失去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职业教育投资不足导致劳动者素质低、缺乏竞争力,高昂的教育成本和地区发展不均衡……,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阻碍和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本的形成,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把我国从一个人口资源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本强国,需要关注人力资本的投资。  相似文献   

14.
近年广西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发展较快,但仍存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普九"巩固难度大、教师队伍不稳定、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缓慢等问题。今后应建立"以省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体制,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支持边境地区学校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教育,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部经济社会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落后,在于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缓慢,水平不高,导致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缺乏,进而造成知识和科技的吸收,生产和应用不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经济社会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要开发西部地区,必然首先发展西部教育,发展西部教育,必须提高对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意义和地位的认识,必须将党和国家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必须全面提高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国民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潜力很大,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办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过渡,是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必由之路,教育产业的发展与培养目标应达到三个统一;即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前,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和受教育的质量都与城镇居民的子女有较大的差距,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真正使农民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采取各种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义务教育后缴费时代,家庭依然是重要的教育投资主体,但不同社会群体的家庭教育投资具有不同特点。调查发现,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的教育重视程度偏低,教育投资总量偏小,辅助性教育投资项目所占比重较高。政府部门肩负的公共责任要求其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义务教育适度倾斜的差别化投入政策,进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不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的实施受其经济发展条件、教育水平及体制变换影响而呈现不同特点,但在免费内容、免费对象、投入途径等方面呈现出一些共性规律。目前,职教退出机制、终生教育体系、学徒制及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职免费制度的实施提出新的挑战。相关制度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实施时机、机制属性、教育公平、投入模式、供需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已初步构建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但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还存在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政府投入不足、教育成本社会分担体系不健全、政策制度改革滞后等问题。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要真正实现多元化,必须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政策制度上激发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提高高校的教育成本分担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