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理念。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物质和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在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同步进行无障碍的人文环境建设。本文介绍了广州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从制度法规、设计、管理以及公众意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无障碍建设的社会因素,提出了更好地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早在2008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这部法律专门辟出一章对“无障碍环境”作了规定。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应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  相似文献   

3.
论残疾人健身制约因素与无障碍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重点.本文运用文献调研、调查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总结残疾人体育锻炼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残疾人健身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观念、政策调控机制、健身服务体系等方面;残疾人体育锻炼无障碍环境必须包含心理环境、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三个方面;加快残疾人体育锻炼无障碍环境建设必须树立平等共享的社会观念,完善残疾人体育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提高体育建筑中无障碍环境的设计能力等.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对残疾人教育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残疾人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还没有给残疾人提供一种无障碍的教育环境,而高科技的网络工具能极大地改善残疾人的外部学习条件,创造平等的学习机会,从而提供一种无障碍的教育环境。网络对残疾人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目前在残疾人教育中应用网络技术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残疾人群体共同为积极推动和加快发展残疾人的网络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国家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了更坚实、更完善的法律支撑。为充分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对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要成果的精神内涵,本期特开设“无障碍专题研究”栏目,以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学习、宣传、贯彻与实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残疾人教育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疾人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残疾人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利用高科技的网络工具能极大地改善残疾人学习的条件,创造平等的学习机会,提供一种无障碍的教育环境。作者从多方面论述网络对残疾人教育的积极影响。文章最后呼吁社会各界要积极推动和加快发展残疾人的网络事业。  相似文献   

7.
城市家具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知识的基础研究上,对南阳城市家具无障碍环境在城市街道环境、生活服务环境、景观装饰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南阳无障碍环境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完善意见:一是加强系统化、全面化的设计理念,提高无障碍设施环境;二是规范无障碍设施的管理水平,提升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效率;三是加强专业设计人员的培养,提高无障碍设计的水平;四是加大城市家具无障碍设计的教育宣传,提升全民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以及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已经提升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医院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特殊场所,一个与生命密切关联,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是不同于其它公共建筑的特殊场所.其组成复杂、科室繁多、走道纵横,人流物流的合理性,将是决定医院环境质量好坏的关键.本文从医院内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以及标识导向为例,对医院的人性化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无障碍设计20世纪初期,由于人道主义呼吁,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改造环境,为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的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无障碍设计首先是在城市建设、交通、公共环境设施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出来的。例如步行通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过马路时的音控提醒等。  相似文献   

10.
残疾人由于其身体、心智存在一定的缺陷,自古就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对残疾、残疾人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对残疾现象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用许多特定的概念表述残疾的部位、程度和状态;但对残疾人群体常用"废疾""残废"等概念来表述,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改革开放后,"残废"才逐渐被"残疾"所取代。国际上对残疾人的称谓和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残疾人的不同称谓,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人们对残疾人群体理解、尊重的意识,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对残疾人概念进行文化解读,有助于消除人们对残疾人的歧视,在文化的层面确立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1.
无障碍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支援是尊重个人特点的支持和协助,无障碍支援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而高校承担着将这种理念推广到全社会,使这种理念成为社会常态的伟大使命.理念指导行动,如果整个社会的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各类法规制度也都会按照共同的理念来制定,服务到每个社会成员,残障人就业创业也就真正实现“无障碍”.  相似文献   

12.
以结构洞理论为分析框架,分析农村残疾人社会融合影响因素发现:无障碍设施短缺和辅助器具缺失,限制了残疾人活动空间及活动频度,造成了他们网络规模小、密度大,妨碍了他们社会交往的机会,并使他们遭遇"亚群体"排斥;"结构洞"偏向残疾人,信息不对称,影响他们享受社会保障及外出务工的便利。因此,促进农村残疾人社会融合必须树立新的残疾人观,增加无障碍设施和辅助器具,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3.
残疾人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河北省某市中青年残疾人为调查样本,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残疾人的社会环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7.6%的残疾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中的任何一种社会保险,有一些残疾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险;被调查者表示,进行医疗康复所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为:费用过高、康复机构少、疗效差、交通不便;1/3的残疾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但半数以上的残疾人情绪低落;只有8.5%的残疾人认为周边环境的无障碍建设较好;1/5左右的残疾人表示了解政府相关的法律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制约孤残儿童救助与权利保障工作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到位,也有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更重要的是孤残儿童权益保障缺乏长效机制。本文分析了制约孤残儿童救助与保护工作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维护孤残儿童合法权益的几项措施: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完善法律规制、努力构建孤残儿童权利保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残障人士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主要针对有视力障碍者,介绍无障碍网络课程的基本架构、模块设计、页面安排、导航设置和学习资源建设。通过使用本系统,将网络课程的应用人群进一步扩大,真正实现同等程度、同等水平地获取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残疾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不足、考试招生和资助政策不完善、专业和课程设置单一、无障碍环境建设薄弱、残疾毕业生就业或继续深造困难较多等问题,提出调整残疾人高等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专业课程和无障碍建设、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adult disabled persons are limited, despite the growing consensus on their importance. Unesco has assembled case studies of provision for disabled adults from eight countries. These are analysed here in terms of five aspects: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adults studying together; facilitating the study situation; training for independent living; sociocultural and creative stimulation; and increa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disability. Guidelines for future action are set out.  相似文献   

18.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使用的教育技术——Assistive Technology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访谈者参考日本学者后藤芳在其著作《福祉技术入门》中对辅助技术的翻译,在这里将Assistive Technology按照意译翻译为福祉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将Assistive Technology翻译为辅助技术,为了能够体现新技术对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的关爱和辅助,访谈者的翻译与此一致并考虑了技术使用目的与情境。访谈者通过面对面访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约翰.卡斯特兰尼副教授和之后的数次邮件和电话沟通,介绍了国际上福祉技术现状、相关研究、趋势、热点及相关政策;同时介绍了相关的学会、刊物、学者、流派、现状。我们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更多中国教育技术及相关领域学者对福祉技术的关注、设计以及应用,关注和研究社会弱势群体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raws on findings from an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funded research project entitled ‘Disabled Students and Multiple Policy Innov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R000239069). It begins with a brief review of theories of social justic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widening access policies for disabled students. Social justice may be conceptualised in rel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goods and cultural recognition. Related to distribution, data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are used to analyse the progress which has been made in expanding the number of disabled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ider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abled students. Related to recognition, the article considers changes which have been made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to make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more conducive to the inclusion of disabled students. It is noted that new public management has often been used as the vehicle for achieving social justice goals. Whils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relation to redistribution and recognition, the adoption of managerialist strategies has had some negative effects. For example, dyslexic students who tend to be male and middle class have been the greatest beneficiaries of the expansion, whereas poorer disabled students and those with more significant impairments have been less likely to be included. In addition, the adoption of a categorical approach for the purposes of social audit does not fit readily with disabled students' conception of sel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