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潘文新 《江苏教育》2013,(23):23-24
<正>从县中的视角看待"二中现象",有点尴尬,但或许有不同的发现,因为同一个县域中"二中"与"县中",办学上似乎是天然"竞争对手"。毋庸讳言,正是"县中"过于强大和垄断,才造成了"二中"的衰弱;而今天议论"二中崛起"时,说明有的地方"二中"已对"县中"的形成了压力和冲击。我认为,教育发展历经"县中现象",而走近  相似文献   

2.
正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其实不然,"中医"的"中"在古代是"尚中"和"中和"的意思。"中"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著名概念。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就是指心境。《管子·内业》里的"定心在中"以及"正心在中"等,这里的"中"都是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礼记·中庸》也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相似文献   

3.
"中严"、"外办"《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释不确,其本系古代皇家礼仪用语,盖某些场合需为天子等皇室要员专设一空间,以此区分内、外。"中严"之"中"就词义而论当指"禁中",其适用范围就"中严"、"外办"礼的施用对象来看,当不限于皇帝周围,还包括太子、皇后、皇太后之近身区域。这方面一个证据是"中庶子"、"中舍人"、"中记室"等官称,作为东宫或王府、军府官,其权重、秩次居于"庶子"、"舍人"、"记室"之上,据此可断定"中"在此当指太子、僭主的某个贴身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之"数",皆"术",教有其"术",学更有之"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切""磋""琢""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画"中"切"、"圈"中"切"、"比"中"磋"、"逆"中"磋"、"教"中"琢"、"议"中"琢"、题组"磨"、反思"磨",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与教学实践,结合相关案例,对"对话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从"设计准备"到"全面实施",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对话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主要有:"问"中对话、"读"中对话、"写"中对话、"演"中对话、"辩"中对话等。  相似文献   

6.
《保训》"假中"之"假"习见于传世文献,是"祭者致神"之义,"假中于河"即通过祭祀"河"得到"中"。"假中于河"之"河"是河神之谓,与传世文献中的"冥"关系密切。上甲微通过祭祀河神来凝聚人心、积蓄力量,并赋予攻打有易的正义性,"假中于河"即通过精诚的祭祀来获得神灵公正的裁决。因此,"中"就是具有公正、正义、公道含义的思想观念,"得中"就是公平、公正地裁决事理。这一点可以结合"中"的功能从汤、舜、尧以及周文王的事迹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活动经验展开数学想象,帮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观察比较中初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平均分"的意义,在细节中精致"倍"的内涵,在分分圈圈中完善"平均分"的建构,在数学想象中内化"平均分"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而教学的快捷化、知识的点状化、经验的片面化和学习的程式化等原因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束缚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回归数学本质,秉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将课堂教学各环节"做"到实处,在"做"中教,在教中反思、提升"做"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开放思维,让学生在"做"中感知,在"做"中领悟,在"做"中优化,在"做"中完善,打破思维束缚,促进思维力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学习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对学生进行诱思探究,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疑"境中,产生探究欲望,在"动"境中,调动探究积极性。在"议"与"辩"境中,深化认  相似文献   

10.
遇见课堂,这里有敬业的师者,有纯真的学生,有优美的文章。师生与作者在文本中相遇,在文字间交流,听中"品"滋味、读中"尝"乐味、说中"嚼"苦味、写中"思"情味,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中"历来被认为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观念和范畴之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庸""中和""中正"等概念,彰显着儒家美学崇尚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温柔敦厚的"贵中"精神。随着战国竹简文献的发现与问世,"中"观念的来龙去脉、价值影响得以更加明确与清晰,即尚"中"、贵"中"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一种观念,在"前"儒家时期就已出现,儒家美学是对这种观念的传承、发展与拓展。它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至迟在春秋中期形成了技艺、情感合于"中"的观念。春秋末期,孔子将"中"吸收进他的思想中,开始成为儒家美学的重要内容。战国时期,《中庸》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提出了人的举手投足、思想情感须符合"中庸""中和"的标准,这样才能进入集真善美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这种以甲骨文、金文之"中"为源头活水,经春秋时期的发展,最后积淀于儒家美学中的"贵中"精神,对后世儒家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明方以智提出"中边言诗说",当为明代"格调说"诗学理论的总结。方以智认为"中"与"边"包含诗歌创作艺术构成的三个层面,且"中"与"边"辩证依存。方氏从佛典中拈出"中边"一词作为其理论阐述的范畴。"中边言诗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改变教学观念语言来源于生活,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英语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语言强调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张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即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中"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的色彩语都非常丰富,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通过对语料库的调查,发现"白"是中日两国使用频度最高的基本色彩语。通过对中日两国权威词典中"白"的解释的介绍,可以发现汉语"白"的语义比日语"白"的语义多,但是中日"白"的语源义基本相似。本文通过中日色彩语"白"语义异同的具体分析,探讨了两国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对语义异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诗经》中的"除"为例,在确定"除"本义的基础上,分析《诗经》中"除"的意义,发觉"除"的引申义及其引申规律,明确《诗经》中"除"的假借义。文章从"除"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出发,探讨《诗经》中"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是《道德经》第五章中的一个单字,历代注家对于"中"字的理解有诸多不同,主客观两方面原因都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从"守中"与其他段落的关系入手,文章认为"无为""虚静""自然"可能是"中"义的三个内涵。"中"只是老子示"拙"的手段,而获取"多"才是他想达到的目的。对比《道德经》与《中庸》中的"中"字义涵,二者在主体施行条件、难易程度、态度以及准则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而在崇德、节制等方面则表现出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中重视学生体验的理念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恢复"人性"的活力,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往往局限于"言语内容"的层面,有意无意中忽视了对"言语形式"的重视,使阅读教学滑入"重言语轻形式"的危险。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呼唤"言语形式"的体验。阅读教学可让学生从比较差异中感受、体会详略中欣赏、研究反常中感悟到"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什么",是近几年语文教学要破解的重大难题之一。在实践探索中人们越来越清晰,破解这一难题要从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教材的选文功能出发,即消除或缩短学生已有经验与阅读"这一篇"课文(或完成写作)的距离与落差。为消除或缩短这个距离与落差而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就是教学的"学点"。教学中要善抓"学点",以点带点,破解"教什么"。从"定篇"中抓"张力点",从"例文"中抓"方法点",从"样本"中抓"问题点",从"用件"中抓"引发点",从"引子"中抓"延伸点"。  相似文献   

19.
崔军华 《中国教师》2013,(14):40-41,45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健康成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把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宝贵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90):167-168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理念中"育分"取代"育人"、管理思维中"管制"等同"管理"、教育管理中"重点"取代"全体"、师生关系中"尊重"异化为"顺从"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于一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步出这些管理误区,教育者必须端正教育观、优化学生管理理念、强化对中小学教育的科学评价,才能为学生管理创新开拓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