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武"和"侠"两个大的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所蕴含的传统武术文化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来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创意成分;侠义精神是在武德基础上的拓展;"侠"通过以"武"为主体的侠义行为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阳冉 《精武》2008,(9):53-5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是一个游离于边缘但又不可或缺的文化系统。早在《韩非子·五蠹》中就有“侠以武犯禁”的记载,这是最早“侠”与“武”二字的同时出现。在往后数千年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武”、“侠”二字的合谈便悄然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武”作为“侠”的体现.“侠”成为“武”的内涵使得二者不能分离。青城绿林派于清朝末年起义形成,由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使得此派武术融合了南北武术风格中的实用元素,并在时代变革时期将中闰侠文化的精神在流派形成前后多有显现.并融合在流派内容当中。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提出以传播武术文化为中心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和对策。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形成"武术身份"、"武术认同"、"武术自觉"的基本共识;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具有国家维度、城市维度、农村维度的战略高度;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明确武术文化传播者、武术文化传播内容与武术文化传播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增强人际传播路径、群体传播路径与组织传播路径的有效性;武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空间凝聚力、促进国家产业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侠电影的核心要素"武"、"侠"、"江湖"进行解读,探讨武侠电影发展与成败的关键要素是文化、艺术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武侠核心要素的文化学解读,增加对于武侠文化和武侠电影的认识,深化对武术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杨红光 《体育科技》2013,34(4):22-24
武术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竞技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养生健身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国的国粹、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要为体育强国建设、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注重内涵建设,探讨制定武术标准;保持个性特色,不要削足适履;政府、民间结合,竞技、传统并重;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构建武术理论体系;塑造标志形象,进行品牌营销;广开传播渠道,提升国际知名度;开发武术产业,打牢经济基础等;大力发展武术事业,倾力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武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武侠电影作为最具艺术魅力的武术传播途径,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及具有可重复播放等特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文章聚焦武侠电影,从武术场域入手,阐释武侠电影的武术文化的生产.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回应武侠电影现代化话语关于“假之又假”、“玄乎其玄”的习惯认识;另一方面,将武侠电影的宏大话语微观化,凸显武术在武侠电影中的独特地位.电影《一代宗师》影视武术新空间的生产,以“专长文艺,涉足武艺、演绎历史,彰显现代、个体英雄,集体英雄”的三元对立生产方式,或深化导演解译武林,或拓展武术传人口述武林;以电影导演者还原历史真实的创作宗旨,电影演绎者先“破”后“立”的职业精神.从对一代宗师“叶问”的追溯,衍生出民国的整个武林轶事,诞生依托历史事实创作的新武术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8.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中国武术的世界认知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元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武侠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与认知.但武侠电影中过度追求暴力的宣扬,不利于武术形象的塑造;武侠电影主题文化的异化,不利于武术的继承与传播.当代武侠电影的发展应该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责任,凸显中国武术文化主题精神,弘扬中国武术文化正能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武侠审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归纳、跨学科研究法,从历史学、文化学、审美学的多维视域审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发掘蕴涵其中的武侠审美文化,以期追索武术审美文化的历史印记,为武术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添砖加瓦.研究认为,“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武术现象和大众审美期许,是古代诗词与武侠审美文化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的精神载体.“侠”因其超然的道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为武术的精神力量乃至大众的审美范式代代相传,并且日益积淀形成一种民族文化意象.宝剑意象、宝马意象、英雄人物意象、典故意象、侠义意象作为中国古代咏侠诗词中的审美意象,传递着正义、报国、报恩、诚信、名节等义薄云天的武术侠义精神,承载着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文化思想,从而为武术审美文化研究和武术基础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10.
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绵延至今,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并且履行了某种社会职能,这种职能赋予了它价值。文章从传播的基础和公益视角出发,对武术公益与武术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武术公益活动能够促进武术的传播,起着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武德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武术公益的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侠电影中武术的演进与异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侠电影中武术的演进与异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武技、武舞和武幻是中国武侠电影不同发展时期中武术的演进状态;神怪荒诞、暴力无节制和武术边缘化是中国武侠电影不同发展时期的消极异变现象,应该注意及时消解,并在其基础上总结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从古至今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鲜明与浓艳的文化精髓与特色。作为如今在全球大放异彩的中国武侠电影更是将武术的“武舞”之美与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利用炫目的视觉光影效果吸引了全世界观众的关注。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将武侠电影对于中国武术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析研究,试将武侠电影与武术发展融合起来,探寻二者最佳的切入点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传播武术信息的一种方式,对武术的传播推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而同时其作为一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也会对武术的传播起到消极影响。文章从传播学中"拟态环境"理论出发,分析解释了武侠电影对武术传播的消极影响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并基于这种分析,从武侠电影与武术的关系、武侠电影与武术信息的受众、武侠电影的生产方、武术传播者等角度出发,提出了避免或消减这种消极影响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4.
雅文化作为一种较为高位的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雅文化的影响,技击搏斗的太极拳进而创立了以养生为主的杨氏太极拳,使套路武术开始走向高位;二、当今武术在塑造武术形象时,要高瞻远瞩地树立雅文化意识,避免彰显出武术暴戾原形,努力寻求武术与文化的高度结合,在文化的深化中提炼完善武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三、在当今的武术拳种中,要树立当年的“文”“武”之分,以“文”带“武”,以“武”养“文”,公平对待,使武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是武术文化与武侠影视文化的共同文化根基,是两者共生的精神基础.武术文化自古就与武侠文化紧密结合,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一方面,武术文化自身开放包容的特性为其与武侠影视创作的结合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武侠影视创作通过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恰当诠释了武术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武术文化的欣赏趣味,促进了武术文化的快速传播.当今,两者共生发展之路还需要深入思考,武侠影视创作需要理清思路,武术文化发展需要坚持自身独立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论电视媒体与武术传播——以“武林大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央视"武林大会"栏目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认为不同传播者有不同的把关角度,均应以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心;电视传播的武术内容应反映武术全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武"交汇融合;电视媒介扩大了武术传播的时空范围,还原了"真实武林",同时对武术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产生了一定冲击;电视媒体要注重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使其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7.
武术在国际汉文化传播的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武术文化能够将中国的“尚武”精神更好地展现在国际视野中,促进汉文化的国际传播。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孔子学院平台的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样化的孔子学院课堂内容、加强国家干预和指导、打造“互联网+武术”传播模式、加快武术套路动作及书籍的专业英语翻译工作等对策,为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保驾护航,以期加快武术文化走向世界大舞台的脚步。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世界,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各国民族复兴和繁荣的重要源泉,成为各国之间展开竞争的引擎.堪称为“国粹”的中华武术,一度被国外媒体评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影响力形象符号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洗礼和冲击,武术文化价值愈显重要.为此本研究试图在深刻认识软实力的含义和特征基础上,阐述中华武术软实力的表现形式,剖析中华武术在发挥其自身软实力价值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中华武术软实力提升的发展可能路径进行前瞻分析.以期使武术文化价值更加凸显其影响力和认同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武术作为一种内外兼修的竞技活动、行之有效的养生健身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国的国粹、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武术要为体育强国建设、为增强国家软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注重内涵建设,探讨制定武术标准;保持个性特色,不要削足适履;政府、民间结合,竞技、传统并重;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构建武...  相似文献   

20.
阐述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有关问题。认为: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接受信息多依靠感官,感性社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也影响着人们对武术的形象认知,而武术形象对武术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关键是武术人及其思维,人是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学校武术、大众武术、竞技武术传播的主体也是人;应正确处理武术标准化与学校武术、大众武术、传统武术的关系,塑造武术"走出去"的时代形象,推进武术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