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自然法为社会契约前提,人民在公共意志基础上把所有权利和权力让渡出来缔结契约形成主权体,人民作为主权者制定法律,并将部分权力委托给政府来执行法律或公意,最终结束自然的自由进入社会的自由,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核心观点。自然人的前提假设受备受功利主义挑战,绝对的主权理论和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具有激进性质,无法落实到政治实际操作。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要走出困境应该具体落实到公民权利的保护之上。  相似文献   

2.
尽管卢梭通常被认为是直接参与民主理论的原型,但卢梭在其著作中常常对民主制持批评态度,本文试图对这种矛盾提出一个初步的解答。按照本文的解读,卢梭创造性地对主权者和政府进行了区分。在政府层次上,卢梭反对直接民主,而主张代议民主;但在主权者层次上,卢梭则主张公民的直接参与,而反对主权被代表。卢梭的思考似乎在提示我们,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并非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么不可调和,我们完全可能找到某种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法国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由与平等,反对专制和暴政,创立了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以国民总意说为核心的人民主权论,深刻地影响了《新民丛报》学人。他们将卢梭的学说介绍到中国,并且认为卢梭的学说可矫正中国社会的专制。然而,卢梭的学说也为革命派提供了思想武器。他们认为卢梭的学说为美国和法国建立共和提供了依据,因此主张在中国实施卢梭的学说,从而通过革命建立共和。当《新民丛报》学人与革命派展开辩论时,逐渐认为卢梭的学说虽好,但是与中国当时的情势不符,不适合于中国。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文学观受到卢梭"返归自然"学说影响,但将"自然"推到了"生"的力量的层面,强调以"艺术的真实"来表现生活,主张在保证文学的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其社会效应,把自然作为小说人物的精神栖止所,表现的是人化的自然。卢梭则将自然作为批判近代社会的参照物,强调以朴实风格来表现生活,主张小说创作的教育作用,其在创作中极力表现自然之美。郁达夫在吸收卢梭理论的同时,立足于贫苦多难的祖国,以艺术家的自觉,大胆地进行了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开展学术交流,辽宁大学历史系王荣堂教授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端木正教授,从三月五日至十二日应邀来我院历史系讲学。王荣堂教授讲学的题目是:《卢梭及其人民主权学说》、《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论雅各宾派革命民主专政》、《拿破仑的雾月十八日政变》。端木正教授讲学的题目是:《巴贝夫与平等派运动》、《关于评价拿破仑的问题》。王荣堂教授在《卢梭及其人民主权学说》报告中,主要通过对于卢梭所处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6.
人民主权论是卢梭学说的重要理念,也是取代古代君权神授的关键理论。《民报》学人不仅服膺其思想,而且主张以此为基础建立共和国,从而实现中国人的自由。为了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他们将其翻译为帝民说。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公民教育观在其道德共同体的政治构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卢梭认为,培养公民对国家的整体道德认同感是关乎共同体成败的关键,这一诉诸人类心灵的工程有赖于道德教育。卢梭将"公意"的形成作为国家整体人格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赋予人民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公民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将公民对神的崇拜与对国家的崇拜结合在一起,起到法律等政治体制无法替代的政治作用。卢梭的公民教育观对于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民主权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卢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强调了人民主权的不可分割、不可代表和至高无上性。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马克思权力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关于法律、政府和主权的论述是马克思建立人民主权国家的理论基础。但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并未跳出时代的限制,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理想主义的设想。马克思的人民主权思想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人出发,对实现主权在民的社会理想提出了现实的方法论指导,是对卢梭思想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报》学人认为,虽然卢梭的国民总意说影响了各个共和国的建设,但是美国的共和并非根源于卢梭的学说,而且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并不是源于卢梭的学说。也就是说,卢梭学说虽然包含许多真理,但是它并非是共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卢梭认为每个人交出全部自由而能和以往一样地自由,赋予主权者统领一切的绝对权力并依“公意”而统治,但主权者的落地实现必然呼唤奇理斯玛式人物,由此道德理想国因制度缺位而反转成为道德独裁国,个人和市民社会则地位尽失。  相似文献   

11.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逻辑起点起始于对自然状态的论述。自由和公意这两个概念构成了社会契约的核心,并进而论证了自由和公意的目标乃是平等。从自然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这看似失去权利的过程在卢梭这里却得到了最大的回报,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得到的是一种"平等"的自由。对于卢梭来说,使自由走向完美的则是平等的自由与道德的自由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自由主义者常常夸大洛克和卢梭的不同,把前者看作自由主义的奠基人,而把后者视为专制政治的拥护者。这是对卢梭政治哲学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仅抓住《社会契约论》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是从通篇论述中去理解公意和绝对主权。实际上,如果按照卢梭本来的论述去理解卢梭,我们会发现,如洛克一样,卢梭对生命、财产和自由等权利同样关注,对权力导致专制的趋向十分警惕;他不仅严格界定了公意、全体和主权等被反复误解的概念,避免人们将多数理解为全体,将多数的意志理解为公意,还设计出种种方案限制政府权力,保证公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依据<政府论下篇>,洛克以政府的产生、政府的法治和内部分权原则、政府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等为主要内容构建了自己的政府理论.洛克的政府理论既包含了合理、进步的一面,即为创建有限政府和保障消极自由提供了理论资源;又由于他难以驾驭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变迁而遭遇了理论困境,即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政府产生问题上不具有解释力以及无法落实人民主权.  相似文献   

14.
张齐东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21-22,156
公意是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的重要概念。公意理论作为卢梭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普遍性、强迫性和公正性。对公意存在的现实性、公意如何体现、谁的意志代表公意和公意可能导致集权或多数人的暴政等方面的反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代,对卢梭的公意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也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时期的直接民主模式具有“主权在民”、强调平等、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等特点,这是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雏形。卢梭和马克思这两位思想家在继承直接民主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民主精神进行了探讨,体现了对政府与公民关系认识的深化,即在强调“主权在民”思想的同时,限定政府权力的边界。但是直接民主模式下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构建是有前提要求的,即当社会没有发展到直接民主所具备的条件时,理想状态下的政府与公民关系有其现实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私有财产理论以自由和平等的实现为基本导向。围绕这一导向,卢梭既批判私有财产在"坏政府"下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又从根本上肯定私有财产是公民自由和平等的基石。在卢梭看来,要想实现其积极作用,私有财产必须在公意的指导下与公共福利相一致。以此为原则,卢梭意义上的私有财产的合理性界限在于:一方面,每个公民都拥有充足的私有财产,以维持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私有财产的占有应处于相对平等但却并非绝对平均的状态。从马克思的视角来看,卢梭的私有财产理论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雅典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以四个重大改革为代表的发展阶段。梭伦改革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为民主政治作了全方位夯实,克利斯提尼改革不断完善着雅典国家机构,埃菲阿尔斯特改革,以“主权在民”为特征的民主政体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分权学说,既有真切希望给人民直接民权以实现主权在民的理想,也有建造一个“万能政府”使中国尽快强大起来的诉求,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两大价值目标无法兼得,致使其最终只能体现为“万能政府”下的民权。孙中山分权学说对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卢梭始终坚持从“只有人民才享有全部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主题而展开,阐述了社会契约理论。虽然包含着许多假设的成分,但是从当前政府、社会与市民的关系梳理和调整来看,社会契约论仍然是政治共同体来源和合法性的主流理论。蕴涵了人类长期的价值构建和对理想的热情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