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标》倡导统筹兼顾过程与结果,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教育不到位的问题.其原因是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构思的教学方法与过程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构思教学方法需要经历"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过程.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介绍"精致化"分析与"选择性"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慧 《文教资料》2008,(31):39-40
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对译者关注程度的提高,译者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浪潮的掀起,译者获得了新生和更大的自由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此外,译者在发挥其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主体的存在,在"主体间性"中把握"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当下诸学科讨论中的一个热点.实践表明,核心素养作为智慧的体现,其蕴含在数学知识当中,因此其培养途径需要遵循从"知"到"智"的思路.丰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数学,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感等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就会为学生所领略,核心素养也就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4.
量词"对"和"双"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二者的相似性使得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习得过程中都出现了比较突出的偏误.本文以印度留学生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其偏误,对比了二者的异同,并探讨了"对"和"双"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形成性评价"的概念提出后,其内涵不断发展,使用的术语也有所变化.在其历史发展中,使用的术语发生了从"形成性评价"到"形成性考评",再到"为了学习的考评"的变化.这个术语变化的过程也承载了相应的涵义发展,即评价从关注课程开发的效果,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关注中,也从诊断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结果发展到经常性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证据并用于反馈学习和调整教学,再在促进学习的核心价值下融通不同的评价方式,并持续性地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婵娟"探源     
"婵娟"具有"月光" "月亮"义,是经历了长期的历时演变过程才形成的.主要表现在,由"哗" "咺"合为同义复音词"啴咺",后固化为联绵词.又经过语音、字形的长期演变,形成了形、音与之稍有不同的"婵娟",其语义也有所分化.唐代频繁地以之绘月,最终"月光" "月亮"的借代义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7.
近期流行的网络词语"给力"主要用作形容词,有其特定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与词组"给力"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范围副词"净"为研究对象,从其义项的变化中描述"净"由实词向范围副词演变的过程.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语用过程中,认知、主观化成为了语法化的动因,认知上的主观性因素促进了功能语法化.  相似文献   

9.
"过山翻滚车"是游乐园中非常刺激的娱乐游戏.其最刺激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从一个很高的坡顶滑下,冲上一个圆轨道,然后再冲下来,在此过程中,你会感到整个心似乎悬于空中,很不踏实.  相似文献   

10.
微山方言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出一些表现"体"范畴的形式,而且这些形式仍在演变过程中.从共时看,微山方言有些实词的词义基本消失,其功能主要表达"体"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十二支曲,氤氲着佛教的慈悲气象与悲悯精神.曲辞对十二钗命运的概括,揭示出人生的种种痛苦,表达了超越痛苦的精神企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超越的动力,正是佛教"体怨进道"的精神;其超越的经历,正是由"求不得"达到"无所得"的过程.在小说中,这一过程具有思想与结构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师》2009,(16)
"课外"育人是相时于课堂教书育人而言的,有其鲜明特点和特定的内容."课外"育人在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四有"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育人的地位,切实把握"课外"育人的特点和内容,改革、完善育人方法,增强课外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援类而推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按照两种不同事物、现象在"类"属性或"类"事理上具有某种同一性或相似性,因此可以由此达彼、由言事而论道的一种推理论说方式.这种方法的特质是建立在"类"概念基础之上的,其发展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主导的推类"法式",是一个由兽名至祭名、善名、族类名、种类名、法式名的历史的过程,铸就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推理类型.这种具有普遍适用的逻辑思维方法论意义的"推类"法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思维发展的必然,有其稳定的由"言事"而"言道"的推理结构.其成立的依据是事物类属性、类事理的相似性或同一性,表明了思维的确定性认识,使之具有了法则的一般规律的意义,使"推类"思维方法的逻辑性越来越明显,推理功能越来越显著.其取法标准既有伦理的标准,也有逻辑的标准,使得先秦逻辑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了伦理化倾向.其思维进程是通过比照事例而分类,进而援类而推.在其大量的实践应用中,"推类"法式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态度上更偏重于精神感受,积淀在中华文化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它演进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了解,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姚"字分析     
"姚"字属于<说文解字>女部中,其意义有三,主要意思还是姓氏的一种.其"娆" 义和"易"义应该是从姓氏这一意义发展而来的.结合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姓氏的产生过程,分析华夏古老姓氏的丰富女性文化内涵,反映原始先民对女性的崇拜.  相似文献   

15.
"言不尽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其产生原因很多.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其自身的特点是不容忽视的.语言符号本身具有线条性、概括性、离散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促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某种表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境,这也是"言不尽意"产生的真正的语言根源.  相似文献   

16.
渴望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龙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有的父母得偿所愿,有的却未能如愿.两种结果的出现必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观差异"也不可忽视.本期我们将聚焦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各种"易错点",以求在今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出错".  相似文献   

17.
.火炕"是我国北方农村主要的取暖设施,此设施早在唐代时就已出现,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也谈到: "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古书不载", "古书不载"是由于古人居住方式经历了半地穴式到地上房屋式的过程. "掘坑生火"是将"炕"字写为"坑"的原因,多数辞典将"炕"字与"坑"字看成"通假字"或"异体字",此说非也,二者应为.古今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身"、"殷"考     
"身"的造字意义为妇女怀孕之"大腹也";"(身)"也是"身",为其"反身",是"象大腹的孕妇形"."殷"由"(身)"和"殳"所组成,而古今释义却见仁见智.通过对其所构成之古形体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考辨,认为"身"(身)与"殷"记载的是孕妇由孕而产的整个过程,印"身"(身)为怀孕之象形,以大腹为其表征;"殷"为生产之时的会意字,其中"(身)"为产妇大腹之身,"殳"为助产之象,"殷"即在他人之帮助下而生产的会意形状.  相似文献   

19.
介词"同"萌芽于隋唐,从宋到清已经被大量使用并渐趋成熟.在"同"向介词演化的过程中,语言系统内部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可能,其源动力则在于人类的认知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单阐述了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问题,并引申至翻译研究领域.通过回顾译者身份并且分析其在"理解","意图"和"表达"三个方面中翻译行为的差异,进一步说明译者是唯一翻译主体,要在翻译过程和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