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朴素的文字渲染了爱情的主旋律,成为烂漫在高原上的文化奇葩。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独具特色的"花儿"艺术也受到国家和学界的重视,它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从美学的角度对以爱情为主题的"花儿"进行探究,对其美学特征做一个初步分析,从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切入口展现"花儿"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2.
<正>花儿是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花儿歌词思想感情真挚,内容丰富,艺术上赋、比、兴等手法全面使用,并充分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法表情达意,尽显民族地区花儿民俗文化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风采。一篇小说、一出爱情戏剧,一部抒情影片,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3.
花儿研究是青海民歌研究的重要领域.青海花儿研究的学术史大致分为20世纪30至40年代、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70年代至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至今四个阶段.80多年来,青海学者们通过对花儿歌词和曲令等的搜集整理,以及对花儿起源、流派、类型、思想内容、文化内涵、音乐艺术、歌手和花儿会等的研究,推动了中国花儿学的建构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青海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4.
《花儿》这种绵延在青海河湟大地上的艺术奇葩,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纳、喜爱和传承。在大力挖掘和宣传的时代号角下,孩子们耳濡目染了青海花儿的风采,对常见的曲令倍感兴趣。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引导幼儿走进花儿的世界,感受花儿的魅力,使其身心得到良好的熏陶呢?我通过"我的家乡在青海"的主题教学活动颇有体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青海“花儿”的自身格局以及歌词格律和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任何艺术都值根于民族民间的土壤。生长在西北大地上的“花儿”曾像明珠一样璀璨。不少诗人学者不辞艰辛采风,著书。笔者先后两次采撷了代表洮岷花儿体系的莲花山花儿,确立了“花儿”因莲花山而得名的理论依据;其美学价值不仅是音乐,更主要的在于文学(歌词)。但是,在现代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花儿”也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受到冲击,故引起了笔者深深地忧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青海"花儿"的整体作品结构入手,对"花儿"的比兴、抒情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与分类。文章认为情是"花儿"的核心,是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花儿"首句多比兴,兴为主,常见的有记载神话传说、记录民俗民情、铭记历史人文和描写山川胜景四种。尾句多抒情,情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达男女爱情婚姻的,有表达男女爱情、描述男女情爱、抒发生活情志和传递生活情趣四种;另一类是描写社会情感内容的,有揭发黑暗丑恶、歌颂快乐升平和感悟人生哲理三种。  相似文献   

8.
河湟“花儿”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由于河湟“花儿”艺术依然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貌,从中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从文化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它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河湟“花儿”应予以充分地保护与发展,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歌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其修辞艺术中广泛使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一脉相承,被誉为"西北地区的诗经"。本文通过赋比兴手法在河湟花儿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探索出河湟花儿修辞手法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0.
洮州"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卓尼县及其周围一些地区的一种民歌。它被广大群众口头传唱,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地上,是经汉、藏、回、土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的高亢、奔放、具有浓郁山野气息、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它的歌词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这正是少数民族语言对洮州"花儿"歌词的多方面影响,也因此形成了洮岷"花儿"多元化的语言风格特色。通过分析洮州"花儿"歌词与洮州方言的关系以及归纳总结歌词中的衬词、修辞等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探究民族民间文化,从而使其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种特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特色。“花儿”音乐是西北人民的心声,抒情细腻的优美、高亢嘹亮的壮美,优美和壮美二者兼备的刚柔并济之美使不同风格的“花儿”音乐呈现不同的美。本文以“花儿”曲调为例,解析了“花儿”旋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是清朝中后期一部涉及戏曲语言风格的重要曲论著作。在《曲话》中,他旗帜鲜明地标举了戏曲语言创作应追求典雅性的审美主张。在品评各家戏曲作品的过程中,梁氏提出了实现语言典雅性的可行之径:忌通俗和忌浮词,谓之二"忌";宜蕴藉美和宜意境化,谓之二"宜"。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北部的三边一带和关中地区的凤县、宝鸡县西部山区以及山西部分地区也有"花儿",这些民歌都是"花儿"文化圈向外扩散、渗透、传播到新的地区以后,经过与当地民歌长期互相融合才逐步成长起来的民歌形态,特殊的历史社会原因造就了这种民歌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题画诗具有"抒情言志,见心明性;明哲晓理,感悟人生;隐寓明世,谏讽时事;传道授业,意写画理"的理性意蕴。中国画题画诗使中国画艺术"人"与"文"内外相通,体现着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相似文献   

15.
《孽海花》采用零视角为主的多重视角模式展示了一幅真实而全面的晚清社会画卷,体现了作者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批判与反思民族文化的深刻思想。同时《孽海花》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手法,既继承了传统小说精髓又有重大创新,是同时代小说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6.
温庭筠的诗与词都以"秾艳"风格著称,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与温庭筠善于使用色彩词有关。在这些色彩中,温庭筠更偏爱于"金"色,金色在诗中出现110余次,词中出现28次,分别占到33%和43%,如此高的使用频率,当然不能仅用偶然一词解释。通过分析发现,金色不但显现了温庭筠建功立业的志向,更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奢华时代,而且对自身及后世的词风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仲禄是我国著名的“花儿”艺术家,他不仅在“花儿”演唱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而且在“花儿”的创作、研究上造诣颇深,是集“花儿”演唱、传播、创作、研究为一体的学者型歌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财富。对朱仲禄的演唱艺术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对于继承并丰富民歌演唱艺术方法,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使“花儿”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传承、推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尊体"是历代词史的核心讨论话题。唐代词有别于诗主要表现在配合燕乐而歌,五代时以《花间集》为代表,奠定了传统词学柔媚婉约的本色基调,北宋词人主要在内容上对词作新的突破,南宋词人则主要在词乐、词律上将词体与诗体区别开。清代是词学的总结期,集成式词学文献总集的汇纂、词韵词律的考订、杂体词的大量涌现,都表明词这一诗歌体裁最终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本文对历代词学家的尊体观念进行了概览式考查,给"尊体"说以一个比较明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鲜血梅花》中包含着反形而上学思想。小说的关键人物刘天和李东的“隐”意味着文本在思想层面蕴含着对形而上学所强调的“在场性”的质疑;阮海阔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性格特征有效悬置了形而上学观念中的男/女二元的等级关系,并通过将传统的“英雄神话”改写为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剑客的流浪故事,使小说彻底脱开了武侠叙事的窠臼;阮海阔在寻找活动中呈现的“非主体”化状态,是背离生命的预设意义的虚无化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