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各家报纸都十分重视新闻摄影工作,新闻图片在经济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它对读者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有些新闻图片已经形成一定格式,影响力赶不上文字。那么,作为基层党报,如何运用新闻图片,力争在经济报道中有所突破、创新,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呢?一是要见物更要见人。当前经济摄影报道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的表现比较弱,一些经济新闻照片要么“见物不见人”,画面里不是厂房,就是机器;要么就是“机器加人”,虽然画面里也“见人”,但大多是一种缺乏活力或被淡化的人,他们往往成了某种物的陪衬…  相似文献   

2.
叶蓉 《新闻前哨》2006,(7):36-36
经济新闻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记感到难写,读感到难看、难懂。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成了“新闻语言+经济术语+数字+图表”的“公式化”报道,从经济政策到实施手段再到落实结果。这种报道方式,只见政策不见人、只见事件不见人,忽略了经济新闻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人。以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关心与读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应该成为贯穿经济新闻报道定位和写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3.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按照推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是人呢?笔者以为人之所以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相似文献   

4.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说得更确切些,经济新闻“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反映、服务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新闻”。①既然如此,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至人呢?人之所以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活动说到…  相似文献   

5.
反腐题材新闻报道因为与政治权力、公共资源、经济利益等新闻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引起广大读者受众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很多报道存在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等问题,因而深度不够,不能给受众以充分的启迪和反思,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新闻价值。本文试从新闻价值角度对反腐题材新闻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期望对改进此类报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7.
我们目前的许多经济新闻,未能反映人物的思想、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往往是“数字加例子”,材料罗列,枯燥无味。如何使经济新闻走出困境,结合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我感到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面向人民群众写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要克服“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的倾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充分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相互关系,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善于在经济生活中选择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读者观念·理性思考·见物见人——经济报道的三个着力点李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经济报道的以下问题更为突出:如何让经济新闻更具社会化特色,如何使经济新闻更有理性思辨内涵,如何解决经济新闻只见物不见人的顽症。读者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最终表...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群众不爱看经济新闻的原因,是经济新闻存在“物化”倾向。即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思想、不见精神,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稳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耐心的。”这是现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同志的切身体会(见其著《没有新闻的角落》35页)。的确,教育新闻难采写,而教育人物通讯又是采写教育新闻的难中之难。因为教育界的新闻人物多半靠三寸笔、三寸舌,耕耘在三尺讲坛,难,以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所以,极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但这些先进人物,在平平淡淡之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育着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平凡之中显现着他们的伟大。同时,教育人物通讯,又是教育新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新闻人都知道做人物报道难,普通的民间人物报道尤其令人"挠头":如何既能把深藏平淡生活底下的闪光点、时代感挖出来,又能让读者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我们电视台在加大经济报道份量的同时,更注重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去年,我们播出新闻总数达4000多条,其中经济类新闻就达1600多条,占三分之一。深度报道也较上年要多,在我们的创优节目中,90%都是经济类深度报道。一、抓经济类深度报道不能浮在面上,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长期以来,电视经济报道往往见物不见人、见成  相似文献   

13.
李雪梅 《新闻窗》2011,(2):85-85
人是新闻事件活动的主体。在电视新闻中,往往通过一连串人物画面的组接来交代整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然而.就是在这种以人物活动为主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常常会有一些没有人物活动的空镜头。这种镜头同其他新闻要素一起,为电视新闻报道增光添彩,其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4.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5.
汪帆 《视听界》2013,(3):116-117
主题性报道是电视、广播、报纸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报道方式,除了精心策划、组织,还要见人、见事、见情、见理,才会好听、好看。“见人”是指报道通过叙述人物的切身经历与感受来印证主题;“见事”是采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寓报道主题于事件叙述中;“见情”是记者在写作中带有情感;“见理”是报道要有思考,融深刻性、思辨性于报道中。  相似文献   

16.
报道之难所有新闻中,较难的是财经新闻;所有财经新闻中,更难的是宏观经济新闻;宏观经济新闻中,价格报道难度最大。这是因为,财经新闻需要将一个很小的事情放大到很具体、很实在,而且又与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投资者的利益相关,这个逻辑链条,要写得通俗易懂,非一日之功夫。关键还在于,价格变化到底是什么引起,下一步的走势如何,不仅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17.
一般情况下,人是新闻事件活动的主体。在电视新闻中。有人物的画面往往占有很大的份额,通过一连串有人物画面的组接来交待整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然而,就是在这种以人物活动为主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常常会有一些没有人物活动的空镜头。这种镜头同其它构成好新闻的要素一起,为电视新闻报道增光添彩,其作用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8.
所谓人物新闻,即以消息的体裁报道人物的新闻,也可以说它是以写人的活动、事迹、思想为内容的消息。现在,从全国性日报到省市晚报,从综合性大报到专业性小报,刊登的人物新闻越来越多。有的报纸半年之内在一版发表一百多条人物新闻。有的报纸通过人物新闻一年中报道上千名人物。在这样众多的人物新闻中,不单报道了那些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如党政领导人、社会活动家、学者名流以及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突出贡献者,还有各行各业大量的平凡人物也宣传出来了。由于这些人物新闻具有篇幅短小、新闻性强、文字简洁和报道迅速等优点,许多报纸刊登人物新闻不仅数量多,而且对具  相似文献   

19.
刘跃 《新闻三昧》2000,(5):24-25
我工作圈内,初入记者行列的同事经常提疑: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很难预测事件发展脉络、掌握最佳报道角度……经常是,捕条小鱼代替了漏网的大鱼,轻飘飘一则小稿掩饰了蕴含有重大主题的突发事件。丑媳妇见公婆,不见也得见,面对“突发事件”,记者想绕行,是躲了初一难躲十五,各类媒体现在相互竞争已趋白炽化,不谙在突发事件上做文章、找热点的记者,无疑在竞争中是个瘸腿。如何报道突发事件,笔者略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现在有相当一些稿子在内容上是见物不见人的,在语言和形式上是平淡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思想认识上的两个错位有关:一是把新闻与工作等同起来,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工作报道;二是把工作报道与汇报,总结等同起来。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在稿子上工作过程写得多,而作为新闻主体的人不见了;工作总结式的稿子多,读者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