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梳理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发现,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一方面集中于教师的个人因素和外界影响因素,前者包括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和情绪情感,后者主要包括人口因素、社会支持和组织行为;另一方面集中于教师职业倦怠预测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预防策略,主要包括: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工作满意度;促进教师自我效能感发展,预防职业倦怠;提高教师情感能力,培养教师心理资本;设置相关课程,培养教师克服倦怠的能力。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启示包括紧密与学校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发合适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选择更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并考虑多种影响变量、与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有效结合起来、重视家长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和缓解对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管理方式与教师管理制度不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自我规划意识不强,教师的自我认知较低与专业素养不高,都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体现激励的高职院校教师评聘制度,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营造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环境等应成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连续和过度的压力影响下,难以获取足够的缓冲资源,而产生厌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身心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特殊曲“高原期”,其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确保教师的应有地位,同时加强教师的学校激励哥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82):1-2
1974年,弗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已呈现蔓延状态,这将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对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关键时期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社会重视、学校引导、提高生源质量和教师自我调适等几个角度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缓解相关策略,以期能够改善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应对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借助组织支持理论分析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影响因素包括:教学工作量大,工作重复单一;不合理的薪酬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公平的组织文化氛围;特殊的领导风格和不科学的领导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干预策略:以人为本,积极塑造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树立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完善学校管理机制体制;改进完善学校领导方式,提高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和自主性;加强教师激励,凝聚集体的智慧,点燃教师激情.  相似文献   

6.
教师职业倦怠密切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对社会和谐和教师队伍稳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通力合作。社会要加大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教育投资等方面给教师"安全感";学校层面应该完善管理和评价体制,搭建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教师自身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良好的反思习惯,注重人际交往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以有效抵御职业倦怠和实现教师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教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文章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高职生源质量较差、课程改革及教科研能力提升要求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英语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完善、英语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并基于此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改善策略: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强化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健全教师业绩评价体系;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较为突出.为此,要消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努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强化教师发展指导.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消解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较为突出.为此,要消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努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强化教师发展指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在强大的职业压力下,很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教师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探讨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问卷法探讨了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结果表明: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显著低于普通学校教师;北京市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感显著高于深圳市特殊学校教师;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在教龄、学历、每周授课数量、任教科目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工作倦怠是各行各业都面临的严重问题,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中小学生是否能健康的成长。本文对近几年国内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研究进行了总结,其中包括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并对国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自编《教师心理健康问卷》对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89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躯体症状最严重,接下来依次是职业倦怠、挫折应对问题、人格障碍、人生态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师或中专学历水平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运用文献法对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现状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研究高职院棱教师校本教育的背景、内涵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教育,即高职院校立足于本院校、教师本人、本专业特色的“三本”教师教育模式。其教育目标是更新理念、完善知能、学会创新;教学内容注重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教育方式要体现多样性、特色性、灵活性;教育管理要形成支持性环境,注重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师工作倦怠对教师的情绪、人际、生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使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提高,阻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教师集体效能感能够通过调节教师的压力感受、心理健康水平、工作压力本身,降低教师工作倦怠。通过分析影响教师集体效能感的因素,从理论上提出提升高职教师集体效能感的路径;同时,从教师培训和院校管理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以提高教师的集体效能感,从而缓解高职教师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和调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及与职业枯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问卷法对三所特殊学校184名教师的研究表明:三所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各不相同;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性别、学历、教龄、每周授课数量、任教科目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职业枯竭。  相似文献   

18.
对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职业院校加强人文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指出职业院校应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错误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开好人文教育课程;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开展课外文艺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职业学校存在着教师专业对口率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等问题。在职业学校教师的研训工作中,应采取研训一体策略、校际联动策略、校本研训策略等10个策略。  相似文献   

20.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它与教师职业倦怠存在着密切关系。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达到预防和减缓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