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蔚  程谢 《内江科技》2011,32(2):39-3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就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谈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
孟丽 《科教文汇》2009,(13):231-231
本文从译者主体出发,试论译者是否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科技翻译译文进行创造性叛逆,并对创造性叛逆“度”的把握及运用适度的创造性叛逆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涂宇明 《科技风》2014,(14):227-228
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而且在翻译实践活动和译本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用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本文简介了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文学作品的重译,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和翻译的对话性特征这四个概念进行了相应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王佳  穆志慧  宋秀云 《科教文汇》2010,(17):137-137,145
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个案详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描写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反映过程,指出译者对原作创造与叛逆同时是其对原作进行审美的过程,进而分析了在理解与阐释阶段以及表达阶段译者的创造与叛逆。  相似文献   

6.
黄庆华 《科教文汇》2012,(11):128-128,144
创造性叛逆的本质是"创造性",而"叛逆"只是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客观背离。梁启超在翻译拜伦《哀希腊》时,基于当时救国存亡的背景和其政治家和思想启蒙家的身份再结合《哀希腊》其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所做的"创造性叛逆",使这首诗在中国引发热潮并经久不衰,给当时的社会思想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巾 《科教文汇》2012,(19):131-131,166
道格拉斯·罗宾逊是活跃在译界的一位重要翻译理论研究者,他在其著作《译者登场》中提出了"翻译身体学"这一理论,揭示在翻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身体反应,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个人身体学"和"意识形态身体学"两个方面。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使翻译成为了一个由身体主宰的动态过程,有力地说明了翻译是译者从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8.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9.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译介学着手,以《三体》英译本为依托,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揭示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结合在西方科幻文学界的译介效果,剖析译者刘宇昆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评析译者主体性对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认为,译者基于对源语及目的语文化的精准把握,参照特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本人生活经验,凭借扎实双语功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终提供了被人们广为接受并广而传播的优秀译文,助力《三体》成为震撼西方科幻文学的中国作品,一举斩获多个奖项和提名。  相似文献   

11.
胡明先 《科教文汇》2013,(7):113-115
“忠实”和“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两个极端。电影片名是整部电影的高度浓缩和点睛之笔,是影片能否成功走向国际商业市场的关键。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反而是一种深度的忠实。本文根据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该遵循的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以及商业原则,总结出“创造性叛逆”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忠实"和"叛逆"似乎构成了翻译的两个极端。电影片名是整部电影的高度浓缩和点睛之笔,是影片能否成功走向国际商业市场的关键。在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忠实标准的背叛,反而是一种深度的忠实。本文根据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该遵循的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以及商业原则,总结出"创造性叛逆"在电影片名汉译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商标翻译对我国进出口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长期以来商标翻译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译者创造性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从译者创造性这一方面入手,分析了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缺失的原因以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补偿策略,进而达到弥补传统商标翻译的缺陷,提高商标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彭志瑛 《科教文汇》2011,(35):122-124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码转换类型,具有语言浓缩和对白性格化的特点。字幕翻译中,文化预设表现为电影对白与文化现实之间的关联,有效解读源语对白的文化预设是成功字幕翻译的前提。当源语和目的语共有某种文化预设,译者采用"形意对应"的编码方式,以保持源语对白的异域特色;当两种语言不共享某种文化预设时,译者采用打破重组,创意缩合的编码方式,如明示与阐释、替换与重构、增补与删减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影片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实现影片的三大功能,是对于影片内容的深度忠实。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了一切翻译行为,这个观点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等值理论的束缚,而且也为电影片名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2012年美国上映的部分本土影片为例,以目的论为基础,分析了片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6.
吴春梅 《科教文汇》2007,(10X):201-202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已经广为人知,但是文学翻译因为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区别对待.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高度重视和原作者的情感交流.只有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全面的情感交流才能尽显原作的精神本质和译作的创造性并真正实现译者和原作者的跨文化的交流,最终体现文学的艺术之美和文学翻译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康宁 《科教文汇》2008,(4):162-162
传统的翻译伦理研究集中讨论“忠实”与“叛逆”的问题,重点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凸现了译者对原文作者的单向的忠实和伦理责任。这种伦理观在切斯特曼总结的伦理模型中被称为再现伦理。对等是翻译中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原文与译文,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赖斯的翻译思想以对等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对等再现伦理。  相似文献   

20.
刘红岩 《科教文汇》2010,(5):207-208
翻译方面的观点一直是推陈出新的,所以一部分论文是关于翻译质量方面的探讨,有"归化"与"异化"之争,有忠实原作与解构之争等等,造成这些分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通过对鲁迅与马丁·路德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笔者将试着去证明译者的意识形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