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既是一种商业宣传,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很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广告作为展开性别关系特定表征的途径。女性主义广告批评以广告媒介的性别歧视作为批判核心,但这样的研究隐含着二元对立的倾向。本文试图对女性主义广告批评进行反思,从而探索广告中性别形象定型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以迥异于传统媒介批评的女性立场和社会性别视角 ,对传媒的性别观念进行解读 ,对媒介中的性别定型印象、女性如何使用媒介、女性对媒介的需求以及女新闻工作者在媒介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视野大大开拓了媒介批评的领域。解读媒介视野中的女性主义 ,是当前媒介批评研究中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侧面。指出其性别歧视的表征及来源 ,并研究消除这一弊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因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媒介科技的推动,及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传播,"审美泛化"现象不仅是当下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存在,也是生活美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本文将"审美泛化"现象置于较为宽泛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探讨"审美泛化"现象在生产生活领域所形成的"好用"与"好看"的特征,美食、美服、美宅在消费领域的呈现等具体表征进行论述,并对"审美泛化"现象在经济力量、媒介科技、消费文化等成因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广告的发展,广告所承担的使命和价值不仅仅是商业信息的传输或市场营销的工具,更是"社会场域"当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冲突或博弈的载体.广告研究也就并不是传统广告研究当中的"营销劝服"或"媒介传播"的独占对象,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研究.而当广告作为社会化机制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的时候,它所能展现的可能性使得广告的研究版图必须向更大的社会学板块"漂移",广告研究也就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学转型".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以它独特的性别视角对新闻传播学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分析女性主义在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相互对接的学科背景,从三个领域阐释了女性在媒介中失语的原因,最后,指出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唐昱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2):96-97,100
文化语境是广告语篇"最高层次的语境",它分别由中西方思维模式、文化心理及价值观、社会历史背景、审美观念及消费心理等因素构成。基于此,文章论述了文化语境与广告翻译的关系,以及在语篇翻译中达到成功的文化转换的正确方法 。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西方女权运动的女性主义,历经百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理论和流派共存的局面。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的变革,而且体现为一种全新的看待历史、社会、文化甚至知识产生的社会性别视角。在学术领域,导致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或方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伴随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发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生理性别,而在于社会性别,主张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角色区分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概念并成为主要分析范畴。…  相似文献   

8.
胡晓萍  蔡岚 《海外英语》2015,(1):199-200
女性主义叙事学认为,叙述声音模式不仅表述了技巧规则,也表达了一种类型的叙事意识。兰瑟要求技巧必须与意识形态一起被理解,强调叙述者如何利用技术达到其叙事,强调对作者的社会性别、叙述者的社会性别及声音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分析,在社会历史语境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性别差异对文本形式的结构分析。该文从叙述声音模式分类出发,阐释茨威格小说中女性声音的深层含义,揭示性别特征乃影响作者选择特定的叙述声音模式的主因。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两次高潮。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第二次高潮中,教育成为女性主义者特别关注的领域。她们认为,传统教育无处不表现出性别化的明显特征,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必须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理论、社会分工理论,以及“以男性为标准”的机会均等理论等分析框架,在实践上提倡建设性别公平化学校,进行社会公平化教育。这是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的表现,也是社会民主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划分,作为哈贝马斯的理想图景,发挥其重要的理论建构作用,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持久的争论,并且受到多方的质疑和挑战。其中,女性主义对公共领域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女性主义对此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女性与社会关系、女性的社会地位等方面,以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反思单一的总括性公共领域构想,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作用长期被忽略了。公共领域既是形成话语意见的场所,也是形成社会身份的场所。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始终处于一种无语的状态,女性的话题一直被遮蔽在权力关系之外,即使自由主义时期,家务劳动的价值没有得到确认和展开。性别偏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基于公共领域意志所形成的性别规范和性别制度必然呈现男权主义的特征。因此,公私二元的理论修正,对于性别平等这一价值和原则而言,是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1.
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地位、权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社会性别(Gender)研究传统人类学中的妇女研究包含婚姻家庭、亲属制度、性别角色的研究,女性人类学者米德、本尼迪克特,大多被视为实践者而非理论构建者。70年代以女性主义和文化决定观结合为前提的女性人类学,论析文化多变性与社会因素对性别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开始了社会性别(两性差异)的探讨,改变了传统人类学的女性研究,使社会性别成为妇女人类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与妇女地位,社会性别与人类起源、进化及社会生物学研究,社会性别与亲属制度,社会性别与劳动力分工,社会性…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就身体观念而言,哲学层面对感性、无意识身体的确立为文化研究语境中的身体观念奠定宏观基础;文学层面与肉身、性别相关的身体书写成为身体消费的现实表现。在晚近文化研究语境中,身体变为媒介、符号、消费品,现代人渴望经由身体达到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身体不再是主体传播的工具、桥梁而直接进阶为主体本身。身体已然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最显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妇女地位地不断提升,女性形象也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介上。人们通常认为,媒介形象总是"直接"、"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却认为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易从男权角度对性别进行概括和简单的归类,进而使得女性形象模式化、角色定型化。男权文化孕育了媒介模式,媒介模式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男权文化观点,由此形成了受众对女性形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无意识,而受众的性别印象又是媒介表达的动力和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起了强大的作用,因此,媒介应当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承担起改变女性性别误解主要的责任,从而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端于西方女权运动的女性主义,历经百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理论和流派共存的局面.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的变革,而且体现为一种全新的看待历史、社会、文化甚至知识产生的社会性别视角.在学术领域,导致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或方法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05-110
多琳·马西的空间理论创新之处在于重视性别关系在社会体系中的意义和作用,用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待空间。她驳斥了"A/非A"的二元结构观点,揭开了性别压迫问题的面纱;指出性别空间建构在政治权力、经济分工以及文化意识上存在的女性自身诉求意愿及方式、不平衡就业地理结构、父权制下性别关系模式等方面的缺失,主张重塑现有性别空间。中国性别空间建构与其有着相似的历史语境和现实问题,研究马西的性别空间理论可以服务于我国性别空间的建构与重塑。中国在性别空间建构的不断探索中得到的有益经验,对推动当代性别的空间建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符号环境。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视觉文化符号为消费文化中心的传播手段大有赶超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的趋势,视觉符号环境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乃至人们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都可以成为这些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所携带的视觉符号的载体,而这些视觉符号也通过载体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符号形象。鲍得里埃关于"符号文化"的理论在作为消费文化代表的广告世界里得到了证明。同时,捆绑了"符号"的消费文化,是主动的互动艺术,它不仅创造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融入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而且在消费社会各元素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完成了形象与神韵的共生。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是在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诞生的,作为一种分析差异的方法,社会性别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并成为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但与此同时,社会性别也不断受到理论评判。文章介绍了社会性别的含义及由来,梳理了学界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质疑,并概述了社会性别在中国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到"女性主义批评",从"女性意识"到"社会性别",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性别诗学"."女性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歧义的文学概念,并且造成了批评与阐释的困难;相比而言,"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明确和清晰."女权主义"代表了西方早期妇女运动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偏重于政治和斗争性;而"女性主义"则深受西方后结构主义影响,偏重于文学、文化."女性意识"带有"性别本质论"色彩,以"社会性别"替代"女性意识"必将给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带来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为了走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境与危机,"性别诗学"学说被适时引进.但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诗学"尚需建构.  相似文献   

19.
了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受众状况是媒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深入探讨“入世”对媒介产业的影响,必须从全球化的语境出发,把媒介作为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一部分,探讨“入世”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来观察“入世”对新闻传播业的作用。在全球化语境中,受众存在两种状况:其视线在全球与地方之间来回游走,其身份在消费者和公民之间不断争斗。  相似文献   

20.
苏芳 《现代语文》2007,(11):120-122
消费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实践,是一种"系统的活动形式",消费社会是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并以物(商品)的大规模生产、消费为特征的社会,物的消费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的文化。总之,消费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语境,在这一语境中,审美问题成为当前美学界面临的新问题。审美观念发生变化,审美实践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