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欺凌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的显著预测因素,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关键阵地,而教师扮演着预防者与干预者的双重角色。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能否降低欺凌行为,又是如何影响校园欺凌的?研究者尝试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探究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以及学校归属感、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对1,077名中学生的调查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教师公正性越高,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的可能性越低,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通过学校归属感(情感)与道德推脱(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得以实现。校园欺凌实际上是一种恃强凌弱的不公正、不道德的群体过程,学校归属感使得学生愿意遵守校规班纪等指令性规范,但是当感知具有群体原型领导者特征的教师不公正时,学生会将其作为描述性规范的标准,而将不公正辩护为群体内的普遍行为,激活将责任归咎于权威或强调群体决策的道德推脱机制进而实施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频频发生,女生间 的欺凌现象出现了快速的上升,校园欺凌现象应该受到广泛的 关注和遏制。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特别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同时校园欺凌 也会对欺凌者造成潜在的危害,从而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不 利。本文探究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特点、原因及对策,以 期对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学生言语欺凌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了同伴,也伤害了自己,导致青少年学生对个体生命的漠视,甚至将孕育会欺凌的下一代。而其言语欺凌行为的发生既受社会认知、个体情绪、人格特征等个体因素的制约,也受家庭、校园、社会以及情境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实施环境干预,解决欺凌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对话与合作,开展生命教育等一系列措施,以矫正和减少言语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出现且其形式愈加多样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现存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失范行为存在误导性;教师的被迫性失职行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问题发生时存在压制和推脱行为;司法机关配合不紧密,滞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判罚缺乏针对性。构建反校园欺凌共同体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舆情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规制层面、完善校园欺凌三方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疏导、保障中小学校园欺凌三方主体未来发展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我是近年来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个体的不道德行为会对其道德自我意象构成威胁,这种情形即为道德自我受胁。处于道德自我受胁的个体,通常会采取各种方式缓解或消除受胁状态。道德自我受胁的启动范式有四种:行为回忆启动范式、行为想象启动范式、词语启动范式和短文启动范式。道德自我受胁后个体可能采用的应对机制:有认知途径(道德推脱)、行为途径(道德补偿、清洁行为、受苦和忏悔)以及最近提出的距离应对。将来,道德自我受胁的研究应当注意启动范式的实验效度,可以考察应对机制的适用条件、道德自我的文化差异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他人受到伤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现象严重,并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会对特殊儿童的身体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在普通学校中的有效融合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本文对2003-2021年国外关于特殊儿童校园欺凌干预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研究发现:国外关于特殊儿童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以高年级的孤独症男生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双组对照和跨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在干预方法和干预内容上主要以行为导向和认知导向两类干预方式减少特殊儿童受欺凌的频率,降低特殊儿童由遭受欺凌所引发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在干预效果方面,各种干预方法,特别是同伴干预,能够有效减少特殊儿童所遭受的欺凌行为,并增加他们与普通同伴的积极关系。未来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校园欺凌的关注度,重视同伴支持,创造良好校园环境,促进特殊儿童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8.
陈侠  刘小炼 《四川教育》2023,(19):40-42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欺凌现象不仅屡禁不止,更有了新的演化和发展。学者研究指出,校园欺凌行为包括人身财产伤害、精神伤害与性侵害等主要形式,可分为言语性欺凌、肢体性欺凌、社交性欺凌等主要类别。大量研究揭示,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可导致隐秘而严重的后果。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受欺凌者容易形成自卑、退缩的消极性格,造成长期的社会适应困难,欺凌者也容易形成具有攻击性、暴力倾向的非适应性人格特征,出现严重的社会化障碍;甚至在离开校园后,曾施加或遭受过欺凌的双方都将持续在建立健康、  相似文献   

9.
李勤 《江苏教育》2023,(17):51-54
<正>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班级是在家庭以外发挥最经常性教育影响的微观系统,班主任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预防和处理同伴欺凌事件中,班主任应精准辨识、关注重点、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不同于青少年之间的打闹,因其带有暴力性、经常性与帮派化的特征,通常会对被欺凌者造成肉体和精神的伤害,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鉴于此,我们应分析校园欺凌行为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其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欺凌者的人格发展走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产生校园欺凌现象既与欺凌者的同情心缺失、基本需求匮乏有关,也与家庭监管缺失、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和惩罚机制不完善有关。应从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满足儿童需求、纠正公众认知偏差、增加欺凌者的违规成本等着手。  相似文献   

12.
常逢锦 《文教资料》2005,(28):175-179
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引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个体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减少心理紧张和内心的不舒服感: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找到行为好处和减少选择感。有关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验研究表明,小的物质奖励和轻微的批评即“南风教育”,最有利于儿童内化教育树立的正确态度。“南风教育”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最重要的是“南风教育”在改变儿童不良态度的过程中,不会激起儿童的自我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13.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学校松-紧文化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选取云南省德宏州三所中学的808名中学生,利用学校松-紧文化量表、集体道德推脱量表、集体效能感量表、中学生欺凌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学校松-紧文化可以显著预测校园欺凌;(2)学校松-紧文化与集体道德推脱呈显著负相关,与集体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校园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全国10省(市)4000多名初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青少年道德推脱的总体水平不算高,得分为1.38分,介于对道德推脱持"不同意"和"有点同意"之间,但其道德推脱中责任扩散机制的水平则比较高,得分为1.85分,已接近对相关推脱指标持"有点同意"的水平;这暗示,青少年更多地以模糊行为与后果间因果关系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免除自我谴责;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社会关系、等级式权威教化和理性选择均对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有一定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运动道德推脱与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态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测查法对我国运动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道德推脱不存在项目类型和运动等级上的显著性差异,但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且体现在道德辩护维度上;运动道德推脱与兴奋剂使用态度成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怀理论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行为,最终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和同龄群体关怀缺乏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原因。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家庭方面,应推崇自由对话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在学校方面,可大力推行感化教育,补足校园欺凌治理的短板;在教师方面,要鼓励学生同龄群体间积极交往,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一直是各个国家的“心病”,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性问题。以往研究多注重欺凌者——受害者的二分结构,对其中的旁观者效用鲜有关注。旁观者群体作为校园欺凌的第三方,他们在欺凌事件中的反应与行为直接影响着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行为。因此,从校园微生态视角看,旁观者干预应当成为预防和阻止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切入口,通过建构“同心圆”式的同伴支持计划、强化课堂亲社会生态规范、营造反欺凌学校文化氛围,将旁观者转化为积极的校园欺凌干预力量,以最终消除校园欺凌,使学校真正成为风清气正的学生成长乐园。  相似文献   

19.
黄正平 《江苏教育》2023,(17):60-62
<正>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是近年来社会关注、领导关心、家校关切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行为时有发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量数据和案例表明,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创伤,受害严重者会产生抑郁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文件,进行顶层设计,提供基本遵循。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在防治校园欺凌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此,  相似文献   

20.
罗金海 《学周刊C版》2019,(4):155-156
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校园欺凌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对于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这种情况都会在学生的成长中留下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等等。只有深入分析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才能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探索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