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包括对利益共同体、心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同时也包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扎根于农村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性的裹挟下逐渐形成竞技发展、保守传承两种极端发展趋势,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发展急需一种能够支撑其发展的精神内核来指导其发展,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也能够分别从思想基础、物质条件、价值取向、制度保障四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2.
根植于地域文化、社会与生态之中的苗疆传统体育,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著作用和独特价值。采用体育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视角,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径,分析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研究认为,交往记忆、交往机制和交往空间有助于加强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技艺交流、文化交流所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有利推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交流路径;通过学校教育、非遗传承、赛事活动、乡村建设和全民健身5个维度,可以促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路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进行剖析,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梳理,厘清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认为:通过民族体育赛事、民族体育产业、民族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政策不断增加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此不断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及启示。主要结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的团结、民族精神的认同等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启示: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要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维护好民族团结、培养传承人、引领传承人。高校学生作为传承人更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文化认同、民族精神认同和建立文化自信,并有责任和义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做引领之事。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要构建好高校平台,开拓发展的空间;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造创新之路;加强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顺应“一带一路”之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以广西为个案,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体育推动边疆民族团结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实践历程:体育促进边疆民族团结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实践阶段,具有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体育实践特征,形成了大联合、大联欢、大团结的民族团结进步实效。主要经验:中央与边疆互动,共生民族团结模式;经典与现代融合,共创民族团结动力;境内与境外交流,共享边疆和谐文化。主要启示:传承与弘扬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自强汇集体育动力,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量;中央赋权边疆为国际战略支点,倡导构建人类体育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共时与历时研究、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以"体育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为参照,分析归纳出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华体育精神既具有中华民族的个性,也具有世界体育的共性。其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荣誉与梦想的主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不怕挫折、不畏牺牲、勇于拼搏、敢于胜利;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自尊自信、超越自我、乐观开朗;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规则意识、求实创新;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协同意识、尊重独特性与发展差异性、追求共同发展;辩证的实用理性精神:辩证法、实用理性。研究表明,中华体育精神既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源于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7.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符号。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时期,激发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力,对武术文化本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沿着历时传承、共时发展、跨时空再生产的思路,对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建构进行了探讨,认为: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共在,不但彼此交互影响,而且共同发挥着规训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社会转型与国际化发展,发生了解构与重构。在未来发展中,可通过再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记忆,以及传播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来促进武术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路径。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产业调整、推动产业融合;推进文化润疆战略实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困境:组织保障能力待提升,经济价值转化待增强,文化内涵挖掘待深入,场域适配能力待提高。路径:强化传承发展保障,推动经济价值转换,加强文化内涵挖掘,构建发展适配场域。  相似文献   

9.
探究民运会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理念表征,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之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中华民族的秩序体系。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民运会蕴含的“天下一家”理念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通过民运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路径。研究认为:开幕式上对中国盛世气象的演绎,表达出栖息在中国人心灵深处“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民运会已然转化为一种稳固中国人的精神秩序、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型国家仪式,其超体育层面的传播学价值根源于华夏文明“家国一体”的社会秩序理念。因此,在“天下一家”理念的辐射下,该研究提出通过民运会全力推扬各民族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风貌,竭力弘扬各民族“心手相连”的节庆意蕴及极力崇扬“天下”理念对人类共同秩序的维护,是彰显“天下一家”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优秀精神文化,为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研究方法,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的空间3个维度,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与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创新的关系。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既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的物质化、概念化和感性化的过程,又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协商的过程。北京2022年冬奥会空间生产与中华体育精神有着密切关系,既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具体体现、有效传播和创新发展,又助力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等,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系统分析新时代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逻辑、目标指向与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彰显了中国体育百年建设的艰辛探索,切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题中之意,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新时代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和世界5个维度确立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目标。通过加强体育精神教育,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创新弘扬传播过程,营造体育社会风尚;融入体育事业全局,统筹推进“大体育”发展格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赓续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等实践方略,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在教育人民、凝聚共识、引领风尚、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助推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弓马文化见证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以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马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北方游牧民族弓马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分析其传承的导向,从而提出新的科学发展路径,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研究发现,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马文化在日常生活、军事、民族融合、相关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传承中需增强北方游牧民族弓马文化的自觉、认同、自信。建议深挖弓马文化资源,推进弓马文化申遗;以打造北疆文化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举办区域性赛事活动,加强弓马文化交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自媒体多元化传播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弓马文化学术研究,进一步使北方游牧民族的弓马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贡献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民族特征和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并指导实践,从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厘析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洞见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依据当前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探索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创新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育人价值,创新体育文化表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和新疆多民族的社会环境及历史背景下,分析探讨武术对新疆南疆的和谐稳定、民族团结,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等方面的文化功能,以期武术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同时,又指出在当代更要重视"传承红色基因"。红船精神是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精神之一,被称为中国革命之源。中华体育精神是对当代中国体育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为了探寻红船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相互融合的意蕴,对红船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及二者相互融合对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认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前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是核心,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标。在中华体育精神中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对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增强体育文化自信,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江河奔涌,雪山印证.西藏不断迈向光明前程的背后,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和宝贵经验. 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体育精神表现出了独有的时代特质和时代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综述性研究。研究认为:中华体育精神不仅鼓舞和激励着体育健儿们为国争光,而且逐渐演化成为各行各业人们奋斗前行的精神力量。理论先行、问题导向、内涵凸显、样板鲜明、贡献独特是中华体育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特质,也是释读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内涵的重要时代依据和内容。通过稳步推进、有力阐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序传接、完整推展等程式,能够全面展示中华体育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时代价值,凸显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力量,为中国走向体育强国擘画出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8.
徐波 《灌篮》2021,(2):155-155
我国在长期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中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理念——中华体育精神,它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利于我国民族精神以及传统美德的良好继承与发扬。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其地位也在社会发展中发生了变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来发展体育事业和健康文化事业是一项重要课题,它不仅能实现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还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意蕴,分析了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对所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六大精神。同时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意蕴包括通过以体育人,培养人的爱国之心;以动应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内促外,增强人的助人之行。但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教材,体育教育过程单一;缺少精力,教师教育方法薄弱;缺失实践,学生教育认同感不足;缺乏宣传,网络教育运用不充分;缺少探析,思政教育效果不高等问题。为此,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开发课程教材,丰富体育教育过程;重视精神教育,提升教师教育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教育认同感;创新宣传方式,增添网络传播途径;深入问题本质,挖掘学生体育兴趣等措施进行改善,充分发挥学校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的视角论证了中华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中华体育精神是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体育化创新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院校校园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体育院校应把中华体育精神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并结合我院实际探讨了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特色的校园化建设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